与一条河的完全遭遇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2-02-07   阅读:

  
  小江的干流与支流来自不同地方,各流域内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光与风情。在梵净山东南麓的寨英河畔,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镇,这就是素有“梵净山下小南京”之称的寨英。寨英镇东邻普觉,西接乌罗,北连孟溪,南临怒溪,距松桃县与铜仁市也仅有58公里到78公里,位处交通要冲。寨英于明代洪武年间建镇,经永乐十一年就地屯兵,修建码头,运送军需物资,一跃成为湘黔一带商业重镇,是小江上最重要的航运枢纽。由于穿城而过的寨英河江面宽阔,流速平缓,寨英的航运异常发达,顺流向东可达沅陵常德,溯流往西可抵铜仁遵义,产于本地的竹木、土产由此外运,来自外地的食盐、布匹、百货在此转销,外省客商纷纷在此设立会馆,开设“天字号”、“地字号”、“何裕商号”等8大商号,成为“裕国通商”口岸,风头一时无两。
  寨英古镇面积约11平方公里,长约3公里的城垣如今尚存673米,城墙高约5至10米,有东南西北四门连接外界的主要官道,临河处另建有四个码头,一条长约一公里的主街横贯东西,与小巷小街呈丁字交叉,形成“五街六巷”的格局。镇内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古民居建筑85栋,会馆类建筑2处,消防池8个,古井2口,各种商铺50余处,手工作坊30处。如今历史的风烟散尽,水上的帆樯无踪,只能从这些古街古巷中去遥想当年的盛景了。
  即将进入铜仁并入大江之前,小江的最后一条支流大梁河从北向南款款而来。发源于湖南凤凰县腊尔山的大梁河是小江最重要也最具个性的支流之一,它一路流经凤凰、正大、大兴、川硐、碧江等多个县乡,在腊尔山区开山劈谷,奔流了53公里,流域内有着与其他河流沿岸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在从大兴镇铜仁大峡谷至川硐镇天生桥峡谷这十余公里的河段上,两岸山崖急剧收缩,形成宽仅数米、高达两三百米的一线天。实际这是地表坳陷构造过程中,被湍急河水切割出来的一条裂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缝地貌,而天生桥峡谷之上,一根高50米、宽30米的石梁横跨两岸,形成天然桥梁,这又是喀斯特的另一种形态——天生桥地貌。这两个峡谷地形极为复杂,形态极为多样,集峰丛、险滩、飞瀑、深谷、平湖于一身,是游人观光、漂流、考察的好去处。
  大梁河流域是苗族聚居地,由于地理原因,当地尚遗存有较为浓厚的民族习俗。距铜仁凤凰机场10公里的正大乡苗王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经过历代苗王经营,成为南长城外一个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城堡。苗王城横跨大梁河两岸,由一座风雨桥连接,占地4平方公里有余,其最大特色就是贯穿全城的石砌巷道,这些巷道相互连通,彼此呼应,似通而未通,似不通而通,使侵略者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宫世界。苗王城地势险峻、巷道错综,具有很高的军事防御价值。在宣德至嘉靖年间,龙西波等五代苗王先后倡导过较大规模的苗民起义,促使明朝政府修筑了与北方长城相呼应的南长城。
  苗王城也是湘黔一带苗族民俗文化的大本营,醉人的敬酒歌,惊险刺激的上刀山下火海,热情洋溢的四面鼓,奇特的婚俗八人转等等,传达出苗族文化的古老、质朴和神秘。
  
  第四章:百里锦江,千年沧桑
  
  一碧万倾的大小两江汇流处,有一座十余米巨石突出于湍流之上,孤屿嶙峋,气宇轩昂,骚人逸墨客誉之为“中流砥柱”,这就是被列为铜仁十二景之一的铜岩。异族统治的元代,武陵渔人潜入江底,从铜岩底部打捞起儒释道三尊铜人,朝廷“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设立“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改元置为“铜仁长官司”,铜仁由此定名。
  对于后人来说,记忆大多至此而止,人们说起铜仁往事,大抵不离因铜人而设长官司、改土归流等有限几个话题,极少有人能够知晓这块土地上更早发生的事情,对于中古之前先祖们的生产与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但在那浪抛如水的游历生涯中,我曾不止一次与锦江两岸一代代逐渐被黄土掩埋的远古人事擦肩而过。
  在锦江岸边六龙山脚一个叫岩董的村民组,有一块平平常常的菜园。村民们不知这块菜园实为河流冲积和洪水堆积而成的漫滩台地,他们只知此处土质肥沃,种下的蔬菜长势很好。
  这片台地共有三层,分属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上到下分属明清、唐宋和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四千多年前我初到岩董时,这里的人还住在用树枝呈三角原理支撑起来的窝棚里,腰间围着兽皮在河里叉鱼。但他们从生活中学习技能的能力很强,不但很快就懂得把石片打磨成用于砍砸和刮削的石斧石锛,还学会了用当地的红泥烧制土陶容器,在上面刻下绳纹、弦纹、方格纹等多种纹饰。直到汉代以前,这些人一直在这里生存繁衍,后来他们沿河流徙到了下游,废弃的遗址在一次次洪水冲刷之下,被越积越厚的沉积物覆盖,逐渐恢复到史前的荒芜景象。
  岩董史前文化只是一个缩影,在锦江两岸的一级阶地上,分布着至少二十处古代聚落的遗址,包括施滩遗址、杜家园陶器采集点、落鹅遗址、岩董遗址、坳田董遗址、黄腊关遗址、落箭坪遗址、坳上坪陶器采集点、新屋遗址、纸厂陶器磨制石器采集点、磨刀湾遗址、笔架冲遗址、坝皂遗址、茅溪遗址、锡堡遗址、宋家坝遗址、方田坝遗址、方田坝铜钲采集点、龙井遗址、寨坝遗址。当后世的考古人员发掘出铜器1件、采集打制、磨制等石制品、陶片数百件等众多的文物时,他们难以想象在三、四千年以前,僻处西南边陲的锦江流域,居然已经有了如此稠密的人烟,如此繁荣的文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一茬接着一茬,蛮族聚居的五溪地区终究无法与辉煌灿烂且从未中断的中原文明相提并论,经历过“汉孰与我大”的西南最大少数民族政治集团夜郎王朝之后,锦江文明便逐渐隐退到历史风云之外,千余年中,虽曾有过建制,亦不复往日之荣光。直到明代中后期,改土司为流官制以来,在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划与建设下,铜仁才抖落了一身的尘埃,重新走进历史书页。
  在距大小两江交汇处不远处,藤萝摇缀的东山脚下,鳞次栉比的高楼丛中,隐藏着一片占地3.7万平方米的四合院群落。20世纪的一天,一批来自京城的专家在本地名流的陪同下,对这个明清建筑群进行了学术考察。夕阳的余晖下,专家们徘徊在满布青苔的天井中,徜徉在幽深曲折的巷道里,穿过明朝的回廊,隔着清代的花窗,品味民国的砖雕,心中洋溢着无限的欣喜。
  这处古建筑群落,就是建自明清时期的中南门古城,它既是铜仁最后的历史遗存,也是这座水乡城市祖上荣光的见证。尽管它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对自己尘封的往事三缄其口,专家们仍然从临河而建的十几个码头遗址,以及只言片语的文史中读懂了它传奇的身世。
  飞到铜仁上空俯览全城,无数条江河溪流在城中蜿蜒蛇行,将面积不大的城区切割成三个片区与十二个半岛,几乎所有人家都是临河而居,居民的生活用水、农田灌溉、船舶通航便极为便利。明朝初期,朝廷为平定大理的残元势力,从湖南新晃清水江与铜仁锦江航道并肩进发,大量兵员辎重、粮食商品由锦江运送出去,遂开锦江航道之先风。在农业时代,舟筏之路优于车马,水路发达的铜仁得地利之便,很快就开发成为西南商贸的枢纽,锦江水系于宋代即已达辰州、通常德,直下洞庭湖。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地的客船如过江之鲫,以食盐、陶器、日用百货换取当地的花生、桐油、牛皮、杜仲、五倍子等土特产。其时铜仁商铺如云,码头众多,西门、中南门、下南门、江宗门等位于城区的渡口昼夜繁忙,远近船只往来如织。子夜时分你若听见“吭——哟——吭——哟——”这样有节奏的号子声由远及近,那定是从湖南来的高吨位大帮船来了。皎洁的月光下,在一队有着铜浇铁铸般身材的纤夫的牵引下,大帮船徐徐停靠在河宽水深的中南门码头。码头上的货栈和商号里,从大、小两江用乌篷小船运来的水银、朱砂、药材、桐油和花生早已屯好,只等外客点收装货。大帮船满载而去后,小船便去中南门运回从湖南拉来的日用百货。
1234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精华:闲言碎语

上一篇: 《 【酒】几首酒诗感悟

下一篇: 《 【专栏】雪落春天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若是可以,真想变成一片翠叶,落入河里,与涓涓细流一同游历,一同细赏岸上的人文风景,一同记录那些民俗故事,一同学习发展的轨迹,一同将字里行间的意义立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