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生活]读书之乐

作者:春暖花会开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10-26   阅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说起读书,就想起了很多故事。
  记忆中与文字最早的接触是“看画”。那时我不过两三岁,还住在老房子里,有一次我生疹子,医生不让出门,两三岁正是憋不住的年龄,母亲没有办法,就抱着我在屋子里转圈,指着墙上贴的画给我讲故事。就这样生生熬过了几天。后来识字了,才知道墙上贴的是《天仙配》,一幅一幅的画,每幅画下面都配有文字,董永俊朗孝顺,七仙女貌美心善,老槐树虬枝盘卧。对于这段经历我并没有记忆,是母亲后来讲给我听得。母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不知识字不多的母亲是怎样给两三岁同样不识字的我讲故事的。那昏黄的灯光,那温柔的细语,加上窗外秋虫的呢喃,纵使孩子听不懂故事,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安静下来吧。
  八岁时,我上了小学,坐在漏风的教室里,跟着语文老师念“a、o、e、i、u、ü”,跟着数学老师写“0、1、2、3”,用拼音和数字构建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是奇妙的,充满诱惑的。学完了拼音,开始学汉字,大与小、多与少的对立;日与月、山与水的象形;上与下、二与三的指事……这一切让原本枯燥的汉字在老师的口中变得妙趣横生,也引得我们浮想联翩。上到二三年级,识的字渐渐多了,对文字、书本的兴趣日渐浓厚。当时学校里有两本杂志,一本是低年级看的图画较多文字少的《小葵花》,一本是高年级看的画少字多的《红蕾》。每次发书的时候都是我最兴奋的时候,领到书,闻闻墨香,先大体翻一遍,再仔细看。在等下一本书来的时间里,这本书已经被我翻得不成样子了,书页的边角都翘起来了,里面的故事我已经讲了好几遍,给家长听、给小伙伴听。虽然识字不多,但这并不影响我读书的热情,很多故事,我都能囫囵吞枣地看下去,情节也都能猜个差不离。记忆中较深的是读《人心不足蛇吞象》时,里面有个字“龙”,当时没学过,我把它读成了“huī”,当时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现在想来仍不禁莞尔。后来读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看到老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禁抚掌,引为知己。
  再后到镇上读初中,开始住校,一周回家一次,功课渐渐紧张,几乎没了读课外书的时间。那时学校流行的杂志是《少年文萃》,上面刊载了很多同龄人的作品,看得我眼红心热,也曾于课下偷偷摸摸写过歌和作文寄过去,但都泥牛入海,杳无消息。虽屡遭打击,但我对读书的热爱却一直未变,有时会趁午休或晚上熄灯前的时间拼命看闲书,以致有时上课没精神,磕头打盹,被老师叫起来提神。但我基本上是“屡教不改”,幸亏成绩还说得过去,老师们并没有过度为难我。现在想来,我很感谢那些老师们维护了我的自尊,没有让我对学习对读书产生厌倦。
  之后顺理成章地上了高中,几乎没时间去读书了。1998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济南大学中文系,就读于济南教育学院,到了那里才见识到真正的图书室是怎样的。学校办了图书卡,我是班里跑图书室最勤快的那个,图书管理员早早就认识了我。那时刚上大学,从农村来到城市,很多同学忙着去逛街逛超市,去游山玩水,去认识济南这座美丽的城市,我这些活动很少,一则囊中羞涩,二则不太喜欢游玩,我更喜欢把时间用在看书上。那时看书很杂,没有系统没有条理,有课堂上老师推荐的书目,有课本中涉及的名著,还有同学推荐的,还有看到书名一时兴起的。书又多又杂,我蚕食鲸吞地去读,也做了好几本读书笔记。现在想来,那是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不用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书读得多了,自己也学会了去辨别。从最初的只关注情节到开始品味语言,直至理性地思考,通过读书,我慢慢改变着自己。
  2000年,我结束了学业,踏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因为工作的需要,我读的书以教育理论和唐宋词为主,每年暑假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背《唐三百首》。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索性努力没有白费,我所教的班语文成绩还可以,孩子们也挺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他们把心事写进周记和作文中,这是一种倾诉,也是一份信任,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我努力奋进的动力。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文字中的闪光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毕业之后,每年都有教师培训,2009年暑期远程研修,我的一篇作业《童年的记忆》被老师评为推荐作业,文章内容引起了一些同龄老师的共鸣,我大受鼓舞,初中时期的作家梦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开始萌芽,于是在工作读书之余,我开始试着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里,反复修改,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箱。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至今我已有数万字的文字散见于市级和省级刊物上。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很多作品穿越历史的长河,拨开岁月的迷雾之后,她的文字依然闪烁璀璨,如桃李般芬芳我们的心灵,如星辰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这样的文字值得一读再读。年龄、处境、阅历,每一个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作品的解读。我很喜欢小说《简•爱》,已经读了多次了。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读大学时,课本上涉及到了,老师在讲外国文学时特意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还做了读书笔记,我最喜欢的是简•爱在罗切斯特试探她时说的那段话: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财富的话,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讲话;就像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初读这本书,我把它定位为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爱情,只是这个灰姑娘不是凭借美貌赢得王子的心,而是凭借自己的勇敢与果决,让罗切斯特真心爱上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家庭教师,而且这个故事的剧情一再反转,引人入胜。
  毕业之后几年的时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虽是校园,也难免是非风波,再次读《简•爱》,才恍然发现简•爱身上除了敢于反抗追求精神的独立平等外,还有一点值得学习,那就是会选择,善取舍。在爱情与自尊之间、在世俗与真爱之间、在圣约翰和罗切斯特之间,她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爱人与生活。人活于世间,选择是最难的,是选鱼还是选熊掌?还是争取鱼与熊掌兼得?此时不妨去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再去做决定。
  现在我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老师,十几年的家长,每每与孩子斗智斗勇、与家长交流沟通时,就会想起《简•爱》中的里德舅妈和罗沃德学校的校长。里德舅妈有三个孩子,约翰被宠溺着长大,残忍冷漠,结局凄凉。这里面涉及到的是家庭教育问题。简•爱在罗沃德学校读书时,结识了好朋友海伦•彭斯,她们既遇上了好老师谭波尔小姐,也遇上了偏听偏信的布罗克赫斯特校长,承受了极大的痛苦。这涉及的是学校教育问题。从中我也学到了许多。同一本书,我们会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出不同的味道。所谓“境由心生”,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书是人类所特有的神圣的权利。在文字中我们畅游古今中外,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感受人间的世情冷暖。在现实中我们得不到的、我们所期待的总能在文字中得到慰藉,这份慰藉会丰富我们的情感,滋润我们的心灵,丰盈我们的精神。如今正值夏荷飘香万木葱茏,在眼睛和身体行走在路上的同时,别忘了浇灌我们的心田,去读书吧!
 
  审核编辑:许有科   精华:吟湄

上一篇: 《 【书香生活】 魂入墨韵有余香

下一篇: 《 悟道

【编者按】 散文主编   许有科:
从天仙配到简爱,时空的跨越,爱的主题一脉相承,爱的痕迹依然清晰,但作者的感触今非昔比。如果结尾重新有一段升华的提炼,而不是“作文化”的狗尾续貂,可能更好一点。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