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风春影自蓬勃

作者:雪无痕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10-01   阅读:

  
  栾城去的多了,自然有一种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渗入。
  比如栾城东关的饸烙,依旧是二十年前的味道,虽然位置早就不在东关,而是搬到了西关县医院附近,小小的牌子,简陋的地摊,却挡不住排队的热情。
  再比如栾城的回民蒸饺,那个驼背的带白帽子的老回民未知是否健在,可是他的三个儿子分门立户的三个回民蒸饺店,味道不改,生意兴隆!
  再比如栾城古法制作的绿豆煎饼,在小江南饭店里面复活,两次品尝,依旧唇齿留香,念念不忘。
  南京到北京,小县属栾城。这句顺口溜,从小时候知道自己是栾城人的那一刻,就烙印在心里。那时候的小,没有具体印象,第一次进栾城,还是十三岁的一个冬天,被父亲开着一辆搞运输的旧130汽车,带到县里比赛作文,才第一次认知了栾城的容貌。破旧低矮的房屋,尘土飞扬凹凸不平的柏油路,以及,考试的教室,玻璃都不全,冻得手指头握不住笔,摇摇晃晃勉强站立的课桌,油漆掉光了,满身铅笔小刀划刻的痕迹,不垫个硬纸片,根本没法写字!
  当我考上栾城中学,在栾城住宿了三年,才对这个小县城有了初步的印象。
  202路公交车到达西关,然后下车步行一公里,就到达东关的栾城中学。这条街上,县医院,电影院,县政府,是其中最醒目的建筑。当年记得栾中四层高的教学楼,还是栾城最高的建筑,也算是威武雄壮,最能装门面的了。
  那时候,学校南门就是农贸市场,每逢农历的一和六,就有卖油条和豆腐脑的,还有那种巴掌大的油炸面口袋,把鸡蛋打进去,面口袋封口,跟炸油条一样炸熟,就是最经济实惠的美味。至于开头说的东关饸烙,回民蒸饺,南楼北楼的炒饼鸡蛋汤,以及旁边的一个国营理发馆,是印象最深的,是学生们兜里钱富余时候充大款的根据地。
  平原地区的小县城,熙熙攘攘,只能算做一个大的居民定居点,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操着满口的栾城话,穿着非常不时尚的服装(农业县,绝大部分人都是种地为主,就是在县里上班的公职人员,家里也有土地,衣服还是要耐穿耐磨为实惠),春夏秋冬,总是跟着粮食成长的时令转动。农产品,农器具,小麦满街晒,带皮的玉米棒子堆成山,角角落落里收回来的玉米秸昭示着农业的旗帜。更别说春秋季节起风的日子带来的满街尘土,夏秋季节道路两边乱扔的瓜皮果核……以农业为本的县城,不就应该是这幅样子吗?
  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也挥挥手,离开了这个困了我三年的小县城。
  后来的消息,都是从断了线又联系上的同学们口中得到的,什么三十米大街,五十米大街,八十米大街。新修的路,就是这样叫么?我在心里诽腹着这些从泥土里揉搓出来的称呼,终究是意识落后,观念停滞,骨子里还是那个小县城的疆域!
  认识了红罗山书院主编安然,得知安主编就在栾城县工作,交流多了,接触多了,去栾城的机会也多了,跟着安主编重新走了一遍栾城,一种别样的情怀,充满了我的心胸。
  夏日的古栾小城,阳光浓烈。炙热的夏风,带来了少许绿植的清凉。俗称的三十米大街已经是闹市了,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五十米大街和八十米大街笔直宽阔,早些年种下的景观树已经有大腿粗了,绿荫初成,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旺盛,昭示着勃勃生机!县城东北角,高大的塔吊巨人尽情舒展着机械臂,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分外壮观!
  坐落在这里的栾城柴武台公园,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成为人民群众休闲的好地方。
  汉高祖麾下大将柴武,横刀跃马,斩叛徒韩王信于两军阵前,后又奉命领军十万,东进千里,擒杀济北王于乱军之中,逝后葬于栾城城东,挖土为墓,封土为台,千百年来,县志名录,是为柴武台。
  缘林荫路前行,跨过小桥流水,满目绿荷翩翩起舞,粉荷尖尖,莲藕初成,直到那巍峨高耸,雕梁画柱的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盛唐苏味道,三度宰辅,光大苏氏门庭;而后子孙后代遍布华夏,其中一脉西出眉山,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之名光耀宋词巅峰,尤以苏轼东坡为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独自霸中秋月,无出其右!
  继续沿着人工河道前行,水波不兴,水草丰茂,怪石嶙峋,拾阶而上,半假山半土丘的顶部,风雨斑驳的一个大凉亭,前面有两棵两人合抱都抱不住的梧桐树。旁有石碑,名曰善众寺遗址。凉亭后也有石碑,上书“唐玄奘挂锡处”!未知此处考究,跟唐御弟渊源几何。
  除了栾城柴武台公园,另外还有四个休闲娱乐的景观,交通公园,樱花公园,人民广场公园,古柏公园,以及当初的县标所在地,现在的稷香园,也都是人们休闲消遣的好地方。遥想小时候吃不饱的日子,如此多的良田沃土,不种庄稼,却种花种草种树,会被多少老农指着脊梁骨骂成败家子!
  再次踏入我睡了三年的栾城中学,却被告知,这里已经改成了栾城六中,栾中新校区在50米大街上,科学规划,布局严谨,环境优良。说通了门卫大爷,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曾经的教室和宿舍,二十多年来屡屡修缮,依依能看出当初的样子,本来就粗大的泡桐树更加遮天蔽日,夏日里撑起大片的清凉。食堂已经改建,操场依旧空旷,最南边谈情说爱的小树林已经消失,成为新的运动场地。
  感慨中,打油四句,以为慰藉:
  二十光阴星斗移,皱纹白鬓梦依稀。
  旧楼褴褛梧桐茂,无言感慨摄影急。
  栾城新的地标,应该是河北传媒学院和河北试验中学。这两个庞大的人文机构,给了栾城无比的骄傲!河北传媒学院是新建的大学,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神采飞扬,成群结队青涩的眉眼和漂亮的裙子,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而河北试验中学,则是河北高考状元辈出的石家庄市二中的分校。每到周六日,门口则是水泄不通的车流,依依不舍的家长,以及背着沉重书包穿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也曾在夜间路过,灯火通明的教学楼跟旁边昏暗路灯下的道路,远处黝黑的未曾入住的小区的高大的楼宇,以及天上点点的星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曾做客好几个同学家。不同时期的小区,各有风格。有以静为主的,也有以绿为饰的,淳朴的乡音,现代化的家具家电,阳台蓬勃的绿植,茶盘里普洱或者毛尖的芬芳。尤其新小区,景观园林风格,不输于石家庄市区。整齐的制服,笔挺的安保,感觉到了大城市现代化写字楼的礼遇!只不过保安口吐乡音,才让我相信,这是栾城,这还是那片曾经的故土!
  石家庄市的扩容,栾城撤县为区,加上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信息交汇,我感受到了栾城,从一个农业为主,粮食种植为主业的黄土地,开着轿车跑上了了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安然老师给我讲了栾城各地的特种种植产业和深加工,张振山主任给我讲述了党的富民政策以及惠民工程,还有文化下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张辉平老师以及神交已久的张斌老师用文字记录栾城三苏的传承和乡村故事……
  不经意间,那个曾经落后陈旧的农业县城,变成了这个我不认识的样子!
  这还是你么,栾城?
  就像一颗不经意的种子,普通的叶子,普通的根茎,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不声不响的生长,悄无声息的长大,到如今,蓦然回首,却给了我如此的惊讶和新颜!
  我忽然发现,栾城,我对你的热爱并没有因为二十年的未曾谋面,也没有随着区划的调整,而让我降低一分一毫!
  我的血脉里,依旧流淌着刚刚懂事时候的血液,永远的古栾血脉,永远都有一份栾城的情!
  审核编辑:许有科   精华:韵无声
【编者按】 散文主编   许有科:
故地重游,满是欣喜与期待。在记忆中寻找青春,在漫游中对比勾勒,充满了感情与喜悦。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