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人生杂谈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9-23   阅读:

  
  一
  祥林嫂遇到了大麻烦。
  人类的同情是廉价的,反复念叨同一件事,对听众来说是一种折磨,原本不值钱的同情,到这时全部变成了憎恶,因而,祥林嫂卑微的命运与自己不无关系。
  但是到了如今,祥林嫂不但活得不如一条狗,她还惹上了官司。
  原因是吃掉她儿子的狼认为祥林嫂背后说它坏话,是个没有节操缺乏廉耻、不折不扣的小人,对它的名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因而在媒体发出公开信,号召群众对祥林嫂进行公审。
  号召首先得到了狼群们的一致响应。然后,后知后觉的长工们也恍然大悟:是哦,这个坏女人四处对狼进行构陷,不但玷污了狼的名声,还破坏了狼与人的和谐共处和稳定发展,太可恶了。
  长工们进行了公开讨论。甲说:祥林嫂说狼吃掉了她的孩子,有谁亲眼见着了?极有可能是祥林嫂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以一个受害妄想症患者的扭曲心理臆想出来的谎话。
  乙附和道,制造狼吃人的谎言罪不容诛,我天天上山砍柴,不也好端端站在这里吗?怎么就没被狼吃掉?
  丙表示支持,他说,我也是个樵夫,也要砍柴,我还遇到过两次狼,除了第一次撕掉了我一件新缝的褂子,第二次咬掉了我屁股上的一块肉,我也没受到什么损伤呀。
  丁弱弱地试着与某些同志商榷,狼绝对没有恶意,狼家怀着对人类的善意,想要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冒着被误解曲解甚至恶意揣测的危险跟你互动,你丢掉一件褂子要什么紧呢?再缝一件就是了嘛,屁股上丢块肉又要什么紧呢?它还会长出来嘛,做人要大气,心胸要宽广,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
  戊听不下去了,打断群情汹涌的群众,慷慨陈词道,你们的思想很危险啦,狼吃人是个事吗?它凭什么不能吃人?吃人是它的天职,它不吃人怎么活下去?今天要讨论的,不是狼吃没吃到人,而是吃人合不合理,合不合法,因为狼吃人,就说它是坏蛋,从人情上是说不通的,从法理上说更是说不通的,人民群众是绝不会答应的!
  这番话具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强大正气,仿佛一道光线穿过身体,使人顿时心明眼亮,大家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山呼这才是“人间正道”。
  商议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人们一致同意对祥林嫂进行人道毁灭,所有人都投了赞成票,没有一个人反对,也没有一个人弃权。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我们的好公民。
  
  二
  思想能够成型的人,或许一百万的基数都提供不出一个。成天翻墙的人自然不是,成天学红头文件的公务员更不是,不具备原生性而只能靠灌输的意识形态都不叫思想,没有根的东西有市场但不能解决问题,面对复杂局势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遇到危险情况就难以坚持自己的立场了。
  各种媒介提供了很多人生经验的总结,《人民的民义》里侯亮平评价师母的一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成为广大现实和网络“政治家”与“思想家”们“叫花子捡到一句话三年放不下”的口头禅,无论极左极右、不左不右、不三不四的人,都会不时祭起这柄尚方宝剑,朝观点有分歧、阶层不一致的人们头上挥去。比如某个极右认定所有国家公职人员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如此刻网上义和团们指控方方等一批作家教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实在太可笑了。我敢说,我所见到说过这话的人,没有一个搞懂这个定义的字面意思。什么叫利己?什么叫精致?利己而精致的人,会去做于己无利甚至有害的事?会不识时务到逆境下依然与群氓死战不退?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最为推崇的一个人,才是真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就是被誉为“三国最聪明人”的贾诩。
  这里说的当然是降曹后的贾诩,在董卓帐下的贾诩肯定不算,那时的他利己而不精致。真正的精致不但利己,而且滴水不漏,既不锋芒毕露也不可有可无,既不嚣张跋扈也不忍气吞声,既不往左也不往右,能够做到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才叫精致。精致不等同于狡诈,之前的贾诩够狡诈了,也够利己了,他一句话就改变了东汉的格局,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虽是为了保全自己,但是代价太大,作孽太深,即使生前未遭报应,身后的评价肯定不会高,有格局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愿看到这一幕。
  我的熟人中也有这样的人。跟贾诩一样,这样的人多产生于士人阶层,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了如指掌,可以随手拿来,在生活中自如运用。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显出极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洞悉一切人情世故,但你看不出他的丝毫倾向性,大到国际形势,小到穿衣打扮,他们不会让你抓到半点把柄用于攻击。这样的人就像一个太极球,圆转如意,无懈可击。
  
  三
  有个问题是:不读书的人为什么比读书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很多人认为题主问反了,却不知自己进入了经验主义的误区,认为读书一定明理,其实未必。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贬义称谓,叫“书呆子”。我们也可自己观察和分析,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小市民和一个长期闭门读书的秀才,你们认为谁更懂得生活?谁更熟悉社会?谁更了解人性?毫无疑问是前者。
  放到现在来说,一个从小就失学,经常混迹社会或者到处揽工的人,和一个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最终又没分配工作的人,谁养家糊口的能力更强?答案仍然是前者。
  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还是我们的教育脱离了实际。我观察过太多高学历者,或者有成就的文化人,得出了一些常人没有想过或者想不透的结论。比如说专业学得极好,理论知识很强的文学教授,往往不能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研究起世界经典来头头是道,让他去评判和分析非名家作品、没人评论过的新作,他就卡壳了,专业知识完全用不上了,除了凌空蹈虚整些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唬人外,他的判断和理解在这时还比不上一个最普通的创作者。
  知识分子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都是唬人的银样镴枪头,在世俗的社会生活中就更不堪了。题主说的没错,读书人不但是没有普通人看得清事物本质,有时连做人的基本道理和道德都不具备。普通百姓虽然学问不高,但是他们有千百年的传统,这些包含了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是非对错、忠奸善恶……的传统经验流传在民间,散布在市井,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他们具有了一种对事物基本判断的本能。
  而读书人一头扎进书堆,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和能力,却又因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书本知识而具有一种高人一等的盲目自负与自信,一切现象都用书本知识来套,还以为自己掌握的是宇宙真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显出与众不同来,不经过自己七弯八拐的“推断”、“思考”、“分析”绝不轻易道出,结果就变成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本来是一块石头,经过“我认为”、“我觉得”、“我断定”、“窃以为”后,就成了一条狗,本来是一棵树,经过意识形态的过滤后,就“那难道仅仅是一棵树?”了,那个“一滴水从高处落下来会不会砸死人”的笑话,就是网友对知识分子那种脱离现实的僵化古板的嘲弄。这种不信常识信臆断的专属性歪风习气一旦形成,你就很难跟他们交往了,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一抽风,就认定你是个小偷、嫖客、杀人犯了呢?更可怕的是,基于他们“高贵”的身份,一旦误会或歪曲形成,他就不准你“狡辩”了,因为你是他“创作”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在这种“创作(歪曲)”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读书人往往鄙视在朋友圈发鸡汤的人,这些鸡汤传播者,自己真正领会到鸡汤的“真谛”,做到在鸡汤指导下正己、修身、避害了吗?好像没有。然而,读书人常常喜欢引用、摘抄、传播、卖弄一些哲人、智者对人生、人性、社会、政治的总结性语录,他们又真正理解和做到了吗?仍然没有,同一个现象,读书人把相关语录背得滚瓜烂熟,却对身边发生的相同事件毫无察觉和辨别能力,反倒是从未看过语录的普通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些时候,书本知识在生活经历面前输得体无完肤,因而,再高级的学术,再精深的格言,对这些读书人来说,也不过是碗只能用于发朋友圈的鸡汤,谁也不比谁高明。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精华:冰斯语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人生杂谈,谈繁乱人性,人性难悟,善恶基于立场。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3

  • 吟湄

    你这也是鸡汤

    2021-09-23

    回复

  • 晴茜绮梦

    水妖还是那个水妖,或者说水妖更加水妖,你懂得

    2021-09-23

    回复

  • 韵无声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亦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谓鸡汤也是相对的,所谓如何看待鸡汤也是人云亦云,最重要己心不乱,己行不出,格局决定人生。水妖一文予人思考。

    2021-09-23

    回复

    • 瘗花秀士

      @韵无声  如果只能走到第二层,那还不如停在第一层,第一层好歹有其表,第二层表非表里非里,啥都不是。

      2021-09-23

      回复

  • 冰斯语

    这篇杂谈有深度

    2021-09-23

    回复

  • 苏璃

    祥林嫂的结局是同情还是憎恶,全凭各自所处的角度,反复念叨一件事,造成人们同情麻木。思想能够成型的人,太少。在朋友圈发鸡汤的人未必真正领会到鸡汤的“真谛”。人生经验很多,格局决定命运。

    2021-09-23

    回复

    • 瘗花秀士

      @苏璃  祥林嫂在过去只是讨人厌,现在要犯法,因为强大即正义。思想不成型,表现为对事件和现象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义,容易跟着潮流走,学到几句话见谁都乱套。朋友圈鸡汤不只是广场舞大妈发,其实高知、教授、作家也发,有些内容其实很好,被他们熬成了鸡汤。

      2021-09-23

      回复

  • 闲言碎语

    书中不全是真理

    2021-09-23

    回复

    • 瘗花秀士

      @闲言碎语  主要是要结合现实,不能读死书,读死书的人,给他画了幅肖像,他不知道那是他。

      2021-0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