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也|《天下凉州》第62章:凉州危急,谢艾请战出山

《天下凉州》卷十一:重华继位(2)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9-20   阅读:

  
  “强寇在郊,诸将不进,人情骚动,危机稍逼”。
  前凉国内的形势,或者基本国情,立时变成了这十六个冷冰冰的字儿。
  在史书中,字儿越少,事儿越大。在这危殆关头,凉州司马张耽,怕这裴恒不久也要变节,就向张重华斗胆推荐了一位年轻人——凉州主簿谢艾。司马张耽慷慨陈词,阐述将领的重要性,远引燕王任用乐毅,近以韩信、穣苴、吕蒙、魏延等见拔于行伍为例,主张大敌当前,不要被旧名、旧将、旧勋、旧德遮蔽了眼睛,国难关头,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大胆启用优秀年轻人谢艾为全军统帅,撤换裴恒,重塑凉州军魂,改变战局。
  临阵换将,本是兵家大忌。朝堂老臣们也都这么认为。但张耽的谏言,又讲得十分在理,头头是道。他赶紧劝张重华道:“臣闻国以兵为强,以将为主。主将者,存亡之机,吉凶所系。故燕任乐毅,克平全齐;及任骑劫,丧七十城之地。是以古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今之所要,在于军师。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今强寇在郊,诸将不进,人情骚动,危机稍逼。主簿谢艾,兼资文武,明识兵略,若授以斧钺,委以专征,必能折冲御侮,歼殄凶类。”这仿佛是萧何荐韩信一幕的重现,谢艾,凉州的韩信从此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前。
  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国家的存亡全看军队,而军队的胜败全看将领。而今参与决策的人,推荐元帅,都是论资历,讲关系。当初韩信崛起,可是一无所有,后来照样成就了刘邦的伟业。英明的君王任用将帅,往往不顾其资历背景,只要有才干,就要敢于降大任于斯人。现在,强大的贼寇已侵入国境,但那些所谓有资历有名望的将领身处前线,却迟迟不能推进,人心震撼不安。值此国家存亡之际,更应选用适当的主将,以解除危机。谢艾文武全才,可以让他统领大军,抵抗后赵兵团,必能大获全胜!
  谢艾真有担当一国之难的才能吗?人人还是怀疑。在大家眼中,谢艾这个敦煌人,只是个儒生出身,凉州主簿,如今之秘书,就一纯粹的文人。就是文人,在凉州,也不是第一流的文人。张骏在世时,张骏不但是凉州历史上第一位大人,还是文学评论家。当时,谢艾、王济虽然是闻名河西的大学士,但在张骏面前,只不过是张骏的文学粉丝。两人写了文章,创作了歌,还时常拿给张骏点评。张骏读两人的文章后,认为“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益”。这样一个文学青年,怎么能领兵打仗呢!
  再说服众。领兵打仗,要与将士磨合,得将士之信服,才能一声令下,同声齐喊。而这样的资历,一得靠出身,二得靠实践。谢艾更不像索、宋、张、辛有世代西州大士族这样显赫的背景。那个时代,要入仕,一般只有军功和儒术两条路,而谢艾自关中战乱,投奔凉州,没有从军的经历。也许张骏看好谢艾之才,有意要栽培谢艾,让他将来文武双全,在前凉建兴廿二年(344年)春正月,就派谢艾跟将军和驎,讨伐西域的南羌、于阗,有了一次征伐西域的参战经历。除此,谢艾再未上过战场,打仗经验并不丰富。但司马张耽对谢艾十分了解,知根知底,说他有“兼资文武,明识兵略”之才,并向张重华担保,“若授以斧钺,委以专征,必能折冲御侮,歼殄凶类”。
  张耽的这一举动,自然惹得朝野沸腾。因为这不仅仅是张重华病急乱投医,急于应战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张重华刚刚继位后,对老臣宿将与新人蛋子如何使用的问题,牵扯到官场势力、地方豪族既得利益的分配。这是前凉每一任新主在打开局面前,最为头疼,最为谨慎的问题。就如张茂、张骏时,任用新人陈珍一样。但张茂、张骏任用陈珍,有时间与官宦们磨合,争取支持。而张重华面对的形势危急,不容他犹豫片刻。不管张耽说的怎样天花乱坠,谢艾当时不过是一个文人学士。如果说,创下纸上谈兵典故的赵括能够侃侃而谈,是因为他从小跟其父赵奢研读兵书,学习排兵布阵还有情理可原的话。那么谢艾则什么都没有。一时间,前凉司马张耽举荐谢艾的事情,被传为笑谈。
  张重华没有他叔祖父张茂、父亲张骏那样平衡官场势力的时间,大敌当前,更没有过多思考的余地。他耐心听完张耽的陈情,听懂了“国家的存亡关键在军队,而兵家的胜败关键在将领之理”,也初步了解了谢艾其人。既然父亲张骏都能将谢艾派去随军征伐西域,他为什么不能一试,让他主帅呢。也许是年轻人遇年轻人,惺惺相惜,最容易产生共鸣。又许是年轻人脑瓜子简单,想的少,顾虑反而少,最容易下决心,只相信奇迹,而不计后果。他自己就是年刚二十岁的青年,不相信年轻人,便是不相信自己。是骡子是马,他要把谢艾放出去试一试。试,有成功的可能,不试,永远没有奇迹发生。
  张重华当即召见谢艾,问了他很多问题和破敌的方略,谢艾都对答如流(赵括就是对答如流的人)。最后见张重华相信了自己,谢艾就主动请战,提出请兵七千,必破赵以报。谢艾说:“东汉开国名将耿弇,不想让父亲投靠贼人;而蜀汉的黄权,愿意带领万人抵挡贼寇。主公如能赋予臣七千兵马,臣将为殿下吞并王擢和麻秋等人。”《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艾愿请兵七千人,必破赵以报。”《晋书》的记载是:“乞假臣兵七千,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
  谢艾主动请战,张重华心中有数了,这与自己主动点将、谢艾被动接受的效果大不一样。立即以谢艾为中坚将军,配步骑五千,前去抵抗麻秋的黑朔龙骧军。在任何人看来,这都像是在押宝,不过张重华押宝也有谨慎的一点-----谢艾要兵七千,他只给了步骑五千。这是一次赌博,他不能一出手,就把老底都压上。碰上这样一个主君,是谢艾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谢艾与麻秋,一个是前凉新将,一个是后赵老将。新手能打过老将?这样的对决,结果往往是不用猜的。但历史上,好多战争的奇迹,就是在这样看似不合常理,必然失败的荒诞对决中诞生的。就是在不可能中,成为了可能。因为还有一句流行语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谢艾统领五千凉州骑兵,加速急行,翻过洪池岭,在振武(今永登与兰州之间)驻扎过夜时,夜里有二只枭(猫头鹰),在驻地牙门中鸣叫不停,如婴儿嘶哑着嗓子哭喊的声音,半夜听之,令人寒碜,把跟随出征的将领和士兵都吓得半死。不过谢艾倒不慌张,人虽小,却懂得稳定军心的道理,只是淡定的说:
  “六博得枭者胜。今枭鸣牙中,克敌之兆也。”
  谢艾这张能说会道的嘴,也令众人“服”了。在民间的观念中,人人知道枭夜鸣从来都不是什么吉兆。枭,就是邀,玩六博棋时,即便得到饰有猫头鹰图案棋子的人获胜,但《尔雅》翼中分明说:“博之采有枭”,取的是“行恶道”之意,虽胜亦为凶,故以枭为采。这会儿,谢艾为鼓励士气,硬是把黑的说成红的,凶的说成吉的了。你哄谁呢?哄众将士不懂民俗?
  结果,还真让谢艾言准了。谢艾率骑兵,渡过黄河,扎稳军营,便与麻秋大战。麻秋军队与裴恒军队相持了很长时间,见凉州后援无老将,竟然派个压根不闻其名,乳臭未干的毛孩,上了战场,指挥战斗,麻秋心里都有些为前凉担心了,这不是白白送死嘛,根本不把谢艾放在眼中。
  谢艾要的就是对方的轻敌。他虽没亲自指挥过军队,但在史书上读了不少将军的战争传奇。从而使他知道,不论军队多么强大,轻敌,永远是失败的法宝。
  这会,令麻秋大跌眼睛了。没想到谢艾小儿,智慧超群,计谋过人,用兵竟然出奇的老道。等他反应过来,凉州军已出奇制胜,打蛇先打七寸,把后赵先锋军厮杀得乱了方寸。等麻秋想重新整合军队时,已经晚了。
12
  审核编辑:冰斯语   精华:冰斯语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冰斯语:
有句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谢艾就是这么有胆有勇的小牛犊。也幸得遇到了一个年轻君主惺惺相惜,才取得了对决后赵的初步胜利。可惜谢艾毕竟年轻不服众,张重华面对旧势力时不得不妥协。前凉的命运还是跌宕起伏啊!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