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古诗十九首》

作者:落叶半床    授权级别:B       2014-05-17   阅读:

  
  背景
  《古十九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受到普遍赞誉。
  《古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当时下层知识分子。它们每首各自成篇,但内容风格又大体相同,因此又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它们围绕着共同的主题,抒发各自感触生活的不平与牢骚。反映那个时代的哀愁和苦闷。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那个时代可谓是黑暗腐化堕落到了极点,皇帝多数年幼,由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当时,社会一片混乱,外戚和宦官连带各自亲近的官僚们互相倾轧,你争我夺,冲突持续不断。因为东汉王朝实行的是选举制和养士政策,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官僚的援引,通过征辟等途径才能进入仕途。但身处东汉末年,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冲突尖锐,卖官鬻爵公然进行,贿赂成风,结党营私屡屡不绝……种种迹象表明,上层统治集团腐化堕落无极,政治统治黑暗无比。而在农村,是一片凋残破落。即使丰年,农民仍面有饥色;灾荒一到,惨象不绝,人吃人不足为奇。因为生活时时陷入危机之中,农民暴动时有发生……社会中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似乎预示着一场大风暴的即将来临。与此同时,人民大量流亡,本不安定的社会又增添了末日的骚动。在都市里,商人十倍于农夫,流浪汉又十倍于商人。这些流浪汉无固定职业,空虚无着,飘荡四方。而汉代的知识分子,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期,仍遵循着传统的游学方式,希望在游京师、谒州郡的权门奔走中,可以博得一官半职。徐干《中论·遣交》篇叙述汉末游宦风气之盛以及公卿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以接待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己”,“送往迎来,亭传常满”。于是士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这一社会现象造成不良影响,“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没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其实,这些游子不可避免的已成为当时流浪者的一部分。这本身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
  游宦
  既然《古十九首》的作者是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么他们何苦要背井离乡,远涉长道,徘徊在繁华都市,盘桓于权贵之门呢?这些游子不畏千辛万苦,游荡四方,为的是达宦。《古诗十九首》中直接涉及仕宦的,有《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和《回车驾言迈》三首。
  《今日良宴会》叙写客居的游子在一次宴会上对酒听歌的感慨。在一次“欢乐难俱陈”的“良宴会”上,筝所奏出的“新声”正好言中诗人的心事,他感到人生的短暂与空虚,概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而这种感情是动乱时代的人们共有的悲哀,是在现实的面前回避不了的时代的共同悲哀。在这人生如寄的悲哀面前,要想把握住短暂的生命,填补内心的空虚,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是“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种极于图谋富贵功名、热衷仕宦的情感看上去庸俗不堪,大有汲汲于富贵之嫌。其实不然,藏在这情感背后的是满腔的激愤,是愤俗的自讽。为什么诗人不去实现这个愿望,而自顾愤慨自嘲呢?这不得不扯上东汉王朝了。东汉王朝为了扩大统治阶级基础和巩固政权,采取养士政策和选举制度,但其内部不可避免的冲突激化时,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土崩瓦解。在这冲突中,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寒门之士最先受到压抑和遏制。政治日益腐败恶化,选举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贿赂之风却大为盛行。现实社会的腐败不堪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投靠无门,虽有“策高足”的良愿,却无占据“要路津”的良方,想要拥有富贵的快意,摆在眼前的只是“贫贱”和“苦辛”。他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无法避免共同的悲哀,也无从实现共同的愿望。如陆时雍所说,“‘何不’‘无为’是欲而不得”(《古诗镜总论》)。诗人所谓的“欢乐”是“贫贱”之人所希冀的暂时解脱,无根本的快乐而言。在这不假掩饰的“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的不平与愤激的言词中,充满了时代灌注给他们的无法摆脱的感伤情绪。
  另一首听曲感心的《西北有高楼》,写的是诗人偶然中听到华丽的高楼的“清商”之曲,曲中之情唤起诗人的同病相怜的同情。诗中的歌者,不知为谁,她身处西北幽闭的深闺高楼之中,遥远,可望而不可即,大有悲凉伤感之境,寓有深深的悲哀。“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诗人用富于形象性的语言向我们表明歌者同自己一样,有志未申。但不拘泥于此,“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感慨一发,从对歌者的怜惜,联想到天下所有被压抑的同命人,从而完成了对“一人一己”的怜惜到对“天下人”的怜惜,这感慨因而多了一份深沉与凝重。由于心中抑郁了太多的苦闷与悲哀,诗人产生了不甘于现实的想法,希望与歌者“化为双鸿鹄”,奋翅高飞。然而,这愿望虽浪漫美好,但在现实中没有可能实现,这种良好而充满浪漫色彩的希望更加深了歌者、诗人的伤感成分。作者描绘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同时涉及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述意味。他娓娓道来,仿佛只是述说,然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追求功名利禄的失意人,他心中充满了失路彷徨的感伤情绪。而且,整首诗想像丰富,把人生现实的哀愁摹写的形象生动,不经意的浪漫笔调使人在空阔无边的审美氛围中体味到诗人的感伤情绪。
  《回车驾言迈》是诗人在长途跋涉中见到事物迁移,感到时光易逝,生命短促,希望早日建功立业。“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诗人看到景物更新,没有想到生命的欣欣向荣,而是生命的衰落,这不能不使人凄然。吴淇说:“宋玉悲秋,秋固悲也。此诗反将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煞如秋,其力真堪与造物争衡,焉得不移人之情?‘四顾何茫茫’,正描写‘无故物’光景,‘无故物’正从‘东风’句逼出。盖草经春来,便是新物;彼去年者,尽为故物矣。草为东风所摇,新者日新,则固者日故,时光如此,人焉得不老!老焉得不速!”(《选诗定论》)这黯淡凄凉的春景中渗透了诗人的主观心情,渲染和烘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空虚无着落的悲哀,这样的景色这般的心绪倍增伤感之情。在这样的心境支配下,诗人自然而然想起人的倏忽死亡,不觉死后茫茫,深深感喟惟有“荣名以为宝”。“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样坦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这生前的荣名诚然可贵,只是诗人清醒的意识到“立身苦不早”,到目前为止,他仍沉沦失意,现实处境的无奈与心中良好愿望的反差只能令心绪不佳的诗人凄恻神伤。表面看来虽是自警的语调,内中却包含感伤的情绪。
  从以上三首诗中可以见出,《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热衷仕宦,要求立身扬名的愿望十分强烈。然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面前可望而不可即,能感受到的惟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威压及处处抑郁;尽管他们不平、愤激、伤己怜人、自勉自励,但是这种种情感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孤独落寞的感伤情绪。
  友情
  东汉末年的复杂社会状况,使得游子达宦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正因为如此,身处乱世饱经忧患的游子们最需要的是同情和帮助。然而富贵易交的现实,严重伤害了那些仕宦无门的游子,他们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明月皎月光》就是描写失意之士对世态炎凉的怨愤,对友情凉薄的无限感伤的。据说在东汉党争剧烈之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宦官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士大夫极力迫害,使他们围绕同一政治目标团结得日益紧密,显得更坚强。但这仅是一面。至于中下层士人,他们只是沉浮在功名利禄的逆流中,没有同一政治目标笼罩下的牢固的思想基础。再加上功名利禄不易得,只有极少数人侥幸跻身仕宦之门,这样一来,同在逆流中建立的友谊随着升沉的不同而荡然无存。而且,天上云泥的区别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反差,失意者的心中也由此滋生出许多感慨。
1234
  审核编辑:火飞娃   

上一篇: 《 拆墙

下一篇: 《 不得不严肃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火飞娃:
作者以自己的眼光对古诗十九首做了独特的解读,行文自然随意,很活泼,亦可见作者对古诗十九首和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十分之熟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瘗花秀士

    我也很喜欢古诗十九首,吃腻了唐宋诗词的大鱼大肉,魏晋乐府的青菜豆腐也蛮好吃的,哈哈

    2014-05-23

    回复

    • 落叶半床

       还是唐诗宋词好。我也只是喜欢这其中的伤感情怀罢了。瞎写的。

      2014-0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