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守正翰墨情

作者:花落无声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9-07   阅读:

  
  传承千年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透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直观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里。总有那么一些人,沉醉于墨池方砚之间,躬耕于三尺宣纸之上,毕其一生精力,在点画间尽情挥洒,只为心中那一份翰墨情。
  在商河书画界,提起冯令彬先生,几乎无人不知。只是世人皆知其书法作品精妙,五体皆通,兼画国画。而在其捉管临池的二十多年间,有过怎样的苦苦追求与坚持,如何在虚名浮利的俗世中修身守正、坚持传统,传授国粹艺术,却鲜为人知。
  结缘书法翰墨情
  说起如何与书画艺术结缘,冯先生深情地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在他的记忆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写一手漂亮的魏碑行书,潜移默化地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书法艺术的种子。可惜的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书法艺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在农村他荷锄励志,坚持农技推广活动,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整日奔忙于乡镇田间地头,因此自号“乡泥”。于繁忙的工作之余,仍不忘临帖,似在弥补心中的某些遗憾。
  直到1987年,书法艺术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北师大首次向社会开放书法课程,面向全国开设书法函授班。冯先生于1989年进入北师大第二届书法函授班,学制三年,一年一次去北京面授,一月一次去德州分校学习。三年正规系统的学习,让他这位书法爱好者真正走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业余时间临习更加勤奋。
  1997年,冯先生内退离岗。离岗后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他遂以书法为正业,除去为健身保留了一项太极拳外,摒弃所有爱好和娱乐,每日只专心在习字临帖。在系统地临习过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后,开始主攻欧楷,同时习练王羲之《圣教序》。一本欧阳询的《九成宫》,一本王羲之的《圣教序》,两本字帖一临就是七年。七年的坚持,让他在技法上实现了积累和突破。
  为了更好地向书法大家学习,他还积极走出去,参加高规格的学习培训班。三次参加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培训班,于2002年至2004年,又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函授班。这次函授班,不仅对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全面接触,还深入学习了书法理论,加深了对书法理论的深刻理解。理论上的造诣加临帖经验,书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面授期间,临创作品多次受到专家的好评。尤其一手精到的欧楷,让其成为学员中的翘楚。
  学有所成重传承
  自2002年开始,他积极参加县、市和省部级书法展览活动。在国家文化部组织的《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十周年》书画展中,其行书作品入展,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通过参展、观展,他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不足,于是更加注意对技法的练习和笔意上的揣摩。对各书体临习更是精益求精,上追古人,直追到竹简木牍,不少历代名家碑帖,多遍尝试和临习。几年下来,他将多贴汇聚一身,吸取多家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点画峻发,往来映带,笔触酣畅,挥运自如,于收敛中见韵致,于墨迹中见风骨。
  2012年,以魏碑作品《书论》参加《中国书画报》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书画“华夏之星”人才海选,冯先生在一万三千多人中脱颖而出,获“华夏之星”杰出奖(楷书获奖十人中位列第二名)。此次评选活动规格甚高,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人民日报》主编邵华泽主持,全国人大副主任顾秀莲、中国文联副主席罗阳出席会议并颁奖。在颁奖仪式上,遇李可染夫人、中央美院教授邹佩珠女士,相谈甚欢。
  为艺之道,大凡有成之人,必有过人之处。不仅在于用功之勤,更在于用志不纷,人艺双修,以平常心态去印可前贤为人制艺之精神风韵,不为声名所惑,不为流风所动。冯先生之所以在书法上取得如许成就,主要因为其始终心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哪怕学有所成,他依然谦逊低调,尊老爱幼,经常与书画界同道中人交流切磋,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孜孜以求,心无旁骛。
  醉心于书法艺术,却并非只关注自己的书法世界。在传统文化中浸淫越久,越是感受到自己在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上的社会责任。
  2007年,韩庙乡建二十四孝园,其书法碑刻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张荣升为主,中书协知名书法家和本县书法界核心人员共同完成。其中,最大的一块碑刻是孔子的《孝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多字。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冯先生身上。然而,那时他家中有老人和妻子两位病人卧床,时刻需人照料,他为家人日夜操劳,身心疲惫。思虑再三,无心承接。然而,大家认为担此重任者非他莫属。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再次登门委以重任。这时,弘扬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说服了自己,他决定克服困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碑刻需用楷书,加行书笔意,要一气呵成。计算字数、打稿、章法安排用时三天,后用时四天写成。检查时却发现第六板块上漏掉了一个“者”字。少一个虚词本无大碍,他却觉得少一字也不可原谅。于是,不顾正值六月伏天,热得汗流浃背,又用了一天时间,将第六、第七板块重新写一遍,检查再三认为无缺漏,这才交稿。如今,这块凝聚着书者心血的《孝经》碑刻,在二十四孝园内静默而立,将与中国孝文化一起万古流芳。
  普惠兼善甘奉献
  2005年的一天,一个陌生人敲开了冯先生的门。这是一位朴素的农村妇女,叫王丽芳,自小酷爱绘画,要来拜师学画。原来,冯先生对国画也情有独钟,尤其喜欢花鸟画,在习书法的同时,经常临摹名家作品。请教于知名花鸟画家、德州学院教授田瑞,同时与车鸣武、张乃森多有交往,国画水平很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位登门拜师者王丽芳,就是在县里的书画展上看了冯先生的国画作品后,辗转打听到他住的小区,表达了自己要学国画的意愿和决心。这位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对艺术的挚爱与大胆追求,深深打动了冯先生。于是,建议她先学书法,再学国画,到时候自会水到渠成。由此,他也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这样一位在家种地、养猪还背负着沉重家庭负担的农村妇女,都会对艺术如此钟情和挚爱,那么,社会上还有多少喜爱书画艺术,却拜师无门的人呢?很多人不是不热爱书画艺术,只是缺少一个机会,需要一个引路人。
  有想法就有行动。2016年秋,冯先生与学生王涛在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开办了以教师为主的成人书法班。那位登门拜师的王丽芳也成为其中一名学员,克服了许多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由原来不会拿毛笔,达到了临帖形似、创作小品的水平。2017年老干部局开设老年大学,聘请冯先生任书法班教师。这一届开班后,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2018年继续招生,由于场地所限,只能招收30余人,加上有年龄限制,还有许多想学书法的人报不上名。于是,成教局借机开设了一个书法班,又聘冯先生为书法教师,参加学员50余名,这才圆了许多书法爱好者的梦。冯先生按照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材进行授课,按隶、楷、行、草的顺序,从理论到技法,进行引导性教学。他循循善诱,倾囊相授,普惠兼善,诲人不倦。冯先生已然把书法教学当做了自己的事业,他认真备课,临写样板,给每位同学认真点评,并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给予个性化指导。
  几年下来,许多当年不会拿毛笔的学员已经可以写作品参加书画展。在我县2021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三个展览中,冯先生教授的学生占了大半,成为当地书法爱好者中的中坚力量。而很多学员感到两年的书法班学习仍然不够,在学员们的积极要求下,在老年大学和职业中专增设书法提高班。一群被领进了书法殿堂的书法爱好者,将继续跟随先生的脚步,在书法学习的路上孜孜以求。
12
  审核编辑:晴茜绮梦   推荐:晴茜绮梦

上一篇: 《 【徽风皖韵】南腔北调

下一篇: 《 【徽风皖韵】元甲山

【编者按】 散文编辑   晴茜绮梦:
中国书法代表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继承和宣扬需要一代一代的修身守正的大师!文章详细介绍了书画界冯令彬先生的德才兼备!字里行间,流露出敬佩!中国文化,中国墨宝,中国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都是人类的最宝贵财富!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8

  • 英沙

    文笔中规中矩,一身正气。点赞!

    2021-09-08

    回复

    • 花落无声

      @英沙  谢谢英沙。这个要发当地党报纸媒的,只能中规中矩。

      2021-09-08

      回复

  • 韵无声

    问好花落姐,这一篇人物通讯立意高洁,意义深远。这样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值得人尊敬与钦佩。他对艺术传承所坚持的精神应是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所应秉承的。

    2021-09-08

    回复

  • 晴茜绮梦

    中国文化,中国墨宝,中国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都是人类的最宝贵财富!晴天问好!

    2021-09-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