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黎痕古街

作者:阿光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9-06   阅读:

  
  每年九九重阳节,天高,云淡,气净,风轻,是一个最宜人的节气。而“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所以,重阳节还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传统的重阳节同时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霜就是雪。因此,农村人非常看重重阳节,把重阳节过得有滋有味,多半是用打糍粑的方式庆祝重阳节。
  重阳节不可缺少的就是打糍粑,糍粑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这种用锅蒸熟的糯米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诞生的美食,一直让大江南北的父老乡亲甚是喜爱。提起这里的重阳打糍粑,由来已久,使用的都是传统的工具(石舀),且工序有些繁琐,通常都是全村人一齐上阵。
  重阳节打糍粑,是木塔乡黎痕古街的传统风俗。作为节日食品供老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芝麻为主料,糯米清浸泡后搁木蒸里蒸熟,再趁热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然后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块状,与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粘满表层,即可食用。口感香甜!
  糯米芝麻糍粑,是黎痕古街的民俗产业,糍粑只有重阳节时,先将糯米浸泡,然后上蒸笼蒸熟,在拿出来放到石舀里打,打好后,放在砧板上擀平,裹上黑芝麻粉,切成一块块的,可甜的和咸的吃,也可放在锅里用油煎着吃。刚出的糍粑,香软又有弹性,真是好吃极了。香甜的口感,老人家们也都爱吃。
  “农历九月九,上山走一走”。古往今来,重阳节这一天去郊游“踏秋”,这是重阳节最基本的活动,重阳节须要与家人或亲朋,登高赏菊、佩插茱萸、共饮菊花酒、吃糍粑,以示吉祥与祈愿。时令上最适合出游,约上三五亲友,带上快乐的心情,去一趟黎痕古街,漫步老街,条石路面,粉墙黛瓦,古色古香。
     黎痕古街,即利安,又名黎浑。既是东至县的千年古村,又是革命老区,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圣地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皖赣特委所在地,中共秋浦县委驻地之一,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驻地和集结地,一度成革命中心,现为木塔乡荣兴村村址。2016年8月5日,黎痕古街成为池州市唯一一个入选古村落。
  黎痕古街历史悠久,始于唐朝,传承千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有新安琅琊王氏七世祖王五郎携子、孙三人为避战祸,辗转迁徙,途经黎源坞,再越石痕岭,流寓于此,拓荒定居,繁衍生息。岁月沧桑,渐成村居。其时,王氏族人与世居于此的汪氏族人共议商定,取“黎源"之“黎”,“石痕”之“痕"二字,为此地属名。
  从此,一个叫“黎痕”的古村落出现在江南大地上,至今约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上与尧渡街,昭潭街,石门街齐名,称老秋浦县四大古街之一。黎痕古街长达三里,宽三米,青石板路,依地势而筑,错落有致。有三座古牌坊、亭子、古桥、宝刹古庙等。历设过驿站、邮政等。是“祁红”茶发源地和集中产区之一,商贾聚集。
  古街青瓦白壁马头墙,屋檐挨屋檐,鳞次栉比。多为木板门,早开暮闭。街上原有茶号、日杂百货、布匹、土产、屠宰、理发、铁匠铺、染坊、店、旅店等。柜满架满,货源充足。在民间有一首民谣:“畲司府、刘村县,黎痕街好比金銮殿”;“桃三千,潘八百,抵不上黎痕一夜客。”不免浮想联翩古街昔日之兴旺来。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还有汪、叶、吴、刘,徐、陈、江、熊等家族,共同演绎着黎痕老街千年的繁华故事。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至今王家祠堂还保存着皇帝钦赐“乐善堂”的牌匾。原先黎痕古街有三条平行的主街道。两条被太平军残部烧毁,现在的这条老街,是中间的那条,名叫七步街,其名来源于下街出入口处有七步石阶。
  解放前,土豪恶霸匪盗横行,饱受祸患之苦的民众渴望“黎民百姓得安居乐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痕百姓,安居乐业,“黎痕”遂更名为“黎安”。并立“泰山磐石碑”。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有关部门又将“黎安”改名为“利安”,是取其谐音之义。今属池州市东至县木塔乡荣兴村治所。201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千年古村落”。
  黎痕古街街道两旁,高高的马头墙,雕梁画栋,镂空绮户,雕刻着人物花卉的础石,都见证了当年街市的繁华。老街不长,排列得也不甚整齐。现在青瓦粉墙的旧建筑中,夹杂着新楼房,青石板也变成了水泥路。街头上开着各式店面,应有尽有。街上的人们闲适安逸,悠然的生活着,每个人都与这里浑然一体,充满古拙之气。
  黎痕古街,山美水清,龙泉河上游源头箬溪是自北向南的河流,如一条白练环绕于翠峰之间,流水潺潺,幽兰吐芳,啁啾之声不绝于耳。箬溪主流有数道瀑布群,数百米长的溪涧中,水到这里向下跌去,溅起的浪花如雾生烟。溪中的游鱼、青虾、螃蟹历历在目,一见来人就藏于石下。溪水如一面镜子,倒映出蓝天白云、绿树山花。
  街东边有一颀长秀丽的小山坡,如兽俯卧,其前恰有球状二丘,历称为“麒麟戏珠”;街西方有“莲花形”并旧黎阳八景之一的“永镇禅林”;北有箬溪和这一带最高峰“云雾尖”及“轿子尖”。南偕姚坞溪、茶溪和“白马岭”。街的整体座北朝南,北高南低。新街傍铁坞山,古街倚常年流水潺潺的黎痕河。黎痕因枕山环水,古建衬映而古朴苍凉。
  还有一条古徽道,从鲁家坝起始直达江西景德镇。当年在坝头有座别具一格的桥亭,过罢亭子就是一米余宽的相等石块砌成的石坂路,从茂林深处延伸而去。漫步在古徽道古色古香的水墨画里,去体验历史遗留下来的沧桑感。发掘皖南山区古村落之美,探寻黎痕古街之源,品一次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寻一场底蕴浓重的古韵文化。
  在街北高坡上巍然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它遥望着这个山镇的点滴变化,也在向人们昭示着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二十世纪30年代初,方志敏创建革命根据地扩展到皖赣边境的黎痕地区,经过五、六年艰苦卓绝斗争和精心实践。有一整套建党建军、(红十军)建立红色政权的方案措施和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发展了游击队,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进行了土地革命。受党的工作基础影响,人民革命热情高涨,群众基础良好,已成枝繁叶茂、刚劲参天的大树。黎痕所处的战略地位也不一般,条件十分优越。千峰万岭的黎痕地区,森林茂密,间有较大盆地,土地肥沃。郊南荣胜村的大山后,便是皖赣特委和秋浦(东至)县委驻地——赣浮梁县程家山。
  这里是匡龙海为师长的红军独立师、秋浦游击队八中队开展革命的勃勃生机的地区,没有公路,两头有山岭(石灰岭、祝山岭)把关口、天然屏障。历为可退可进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930年赣北特委在黎痕的荣亭、荣胜两地组建红军。黎痕先后有500多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烈士46位。
  1932年,黎痕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中共秋浦委员会,建立了纸币印刷厂,方志敏、叶剑英、粟裕、寻淮洲、罗炳辉都曾在黎痕领导红七军、红十军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中共秋浦县的八个区级机关,就有三个设在当时的黎痕乡,其中第五区就设在黎痕古街,1934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改为北上抗日先遣队。
  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驻黎痕,皖赣特委、秋浦县委集结,兵力布置于黎痕、昭潭(区)一带。攸关重要的机构如宣传、财政、肃反、后方医院、银行和纸币印刷厂等设南郊荣胜村,发行(内部)红军纸币。红军后方医院一设西家畈,初时伤病员100多人,后80多人。设昭潭官营。可两头接应相顾。而在有公路的昭潭镇仅挂“红军局”牌子,迷惑周边虎视眈眈敌人。
12
  审核编辑:韵无声   精华:冰斯语

上一篇: 《 【徽风皖韵】九天仙寓

下一篇: 《 【徽风皖韵】南腔北调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每一片土地,笔端流淌着浓郁乡情。民风朴实,民俗独具魅力,老街的历史悠长。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