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的回忆(系列诗)上

作者:穿旗袍的女人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8-19   阅读:

  
  红尘中。晚霞给城市涂上了油彩
  我旋转着窥视尘封的粗糙
  
  【注】上海沐恩堂:这里有最好的欧式婚礼环境。
  
  《五》
  1.
  这是一串显山露水的日子
  我流连着一路的风景
  再次拜访这片海水
  
  在一块随风飘荡的礁石上
  我放下歪斜的影子
  所有的情节进入视野
  
  弧形的落日从天边缓缓划过
  我看见湖水深处,洁白的风帆
  在蔚蓝色中欢快地碎裂
  
  天空中,一群鸟儿飞过
  而我在许多个季节里坐下来
  温婉地将往事放逐
  
  2.
  大海向四面八方敞开
  似乎一切都显不出痕迹
  我的呓语在涛声里
  向着远方和深处空灵凸走
  
  我应该倾听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能回忆的,就尽量回忆
  因为大海和沙滩都会勾起思绪
  
  矗立在海边,我眺望
  我已经看穿爱情的尽头——
  我耳聋。我跟着太阳疯走
  我失明。我用疏松的手摸着灵魂
  
  3.
  我睡着了。一场梦就这样纠缠
  就这样碎成若干朵浪花
  风波掩盖着漂浮的花瓣
  我把自己留在原地。在我以前
  
  东面的海拍打着海岸
  它把涟漪流畅在我的身体之内
  我弯下腰,拣起一段枯枝
  在沙滩上随意划动
  
  一瞬间,世界的颤动
  让我跌进大海那伤人的肺腑
  
  4.
  大海用喧哗敲打大地
  我躲也躲不及
  寒冷就已擦过我苍老的身体
  
  人们说寒冷是火的祖先
  我站在寒冷的中心
  睁开了两只火焰一样的眼睛
  
  成群的海鸥又连成一片
  它们唱出的歌谣被深深隐藏
  那些光芒的季节也被掩埋
  
  一切都是虚无。只是结束不了
  这个满身黄花的冬天
  
  附:《粉红的书笺,粉红的回忆(评)》贝加木易著
  
  注意到粉红的书笺是因为她的留言。老实说,在网络很伤眼睛的今天,即使一个歌版的编辑,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者所有的诗加以关注。这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这是一个良莠不齐的季节!自我发现,自我膨胀,甚至自我终结正成为网络的主流。自我表现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网络提供了一切可能性的机会,把内心的一切展览无遗而后快。这大概是我们这些人恰逢其时的宿命。因此一塌糊涂的热情早已把网络烧得通红,有些眩目,无法近视,更谈不上凝视。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网络上看诗文,首先看的是精华的作品,再看推荐的作品(朋友之作另当别论)。我相信编辑的能力和无私,虽然仍免不了一些“漏网之鱼”,但这不关编辑的水平,而与编辑的审美、诗观,甚至阅历有关。
  
  现在我要说的,粉红的书笺的《粉红的回忆》正是这样的漏网之鱼。
  
  初看题目,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玲玉翻唱的红遍大江南北的《粉红色的回忆》,一个夏天的小秘密,一笺粉红的日记,加上诗者脂粉般的名字,我认定这肯定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一段自我缠绵的忧伤,或者故作矫情的浅吟低唱。但看了起句,我便惊震,全身过了一遍电似的,所以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一口气把它看完。初步的印象是:这是由爱情引发的漂泊者的无助、无奈和乡愁,从而欲求证生命求证时间的粉红书笺,字里行间充满了流落红尘女子的喃喃自语,字里行间隐藏了流连城市边缘的青春徬徨,以及满篇欲用海水洗涤心事的爱情呓语。
  
  掩卷之后,我仿佛看到那个在黄浦江边徘徊的孤独背影,恰若国破家亡后的易安居士,既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又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哀伤。这份婉约和凄凉,这份成熟和浑厚,不是每个人都能企及的。一个女学生有如此深的感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回到起句,书笺这样写道“明媚的季节,我把寂静减少到原谅,减少到闲适。”多么惊警!寂静与原谅,寂静与闲适,本来是不搭界的事物,书笺之所以把它们“撮合”(这种撮合一点也不觉得勉强)到一起,显然是有颠覆爱情所带来的伤害和迷茫的含义,是对青春和语言的双重叛逆,是对黑暗命运的一种深度抗争。这种语言的多义性是开启理解现代诗的钥匙。为什么说是有颠覆爱情所带来的伤害和迷茫的含义呢?因为“我”在黑暗之中“聆听到那个正在饮酒的汉子/他用孤独来饮尽黄昏”;为什么说是对青春和语言的双重叛逆?因为“在身体里均匀流过的喘息/如此湍急,如此就轻易地原谅/我思忖,血是否从你身体流入我身体”;为什么说是对黑暗命运的深度抗争呢?因为“把落日从天空铺到我的心/我再次思忖,是否能将夕阳迁移到/我的血液中?”一个“再”字把对命运抗争的深度表露无遗。这是结束后的又一次开始吗?而明媚与寂静的强烈对比,更表现了少女失恋后的那份心情,一份舍弃,一份眷恋,如此纠结于少女的心房,令人肚肠寸断。
  
  如果这首诗仅仅是对逝去爱情的吟唱,那也就是平庸之作,顶多冠以语言娴熟、技法老练、简洁干净等溢美之词。这首诗之所以使我感动,是因为诗者在此埋下了后面深度开掘必须的伏笔“一切都与脉搏有关”,并且交待了两个贯穿全篇的意象:血和夕阳。以后所有的意象是这两者的衍生或补充,用以求证生命(血),用以求证时间(夕阳)。
  
  台湾诗人洛夫在《石室之死亡》自序中曾说:“揽镜自照,我们所见到的不是现代人的影像,而是现代人残酷的命运,写诗即是对付这残酷命运的一种报复手段。”我不知道书笺写此诗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对爱情的追忆,但她本能地超出了她所要表达的范围),也不知道她将写到哪儿为止,但我至少知道,她已经开始拿手中的笔对残酷的命运报复了。这一点非常肯定。用身体的叛逃,用眼泪的弹性,孤身一人,对准黑夜,所以“噙着泪水,行走在陨灭边缘/我已经看不清温暖与寒凉的缝隙/但我仍在远眺、焚烧和浇灌/仍在上升与跌落之中惊慌失措”。这是青春的徬徨,走不出“今夕也是昨日”的爱情落下的伤痛,任夜色从身边擦肩而过,淘洗一片蓬勃的白,忘记取暖,而雪落得太静,逐渐漫过寒冷的冬天……这是爱情的清静,这是青春的寒冷。
  
  至此,第一部分告一段落。如果就此打住,此诗的潜伏的另一些意义也就没有开发出来,不过是用婉约的笔触把失恋后(或者说欲爱不能,欲罢不能)的万种愁肠表露无遗而已,温润而细腻,天然浑成,不足为奇。
  
  第二部分是从一场想象的婚礼开始的。“我该如何刻录一场隆重,如何让短暂/进入永恒。用文字,分行,或标点//让时间倒流回去。但红尘里没有/灵魂的位置。或许,我根本无法想象/灵魂在消逝中,踯躅向前”。这里,提到了灵魂。在爱情中,灵肉合一无疑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好像有人说过,诗都是从质问开始的。所以书笺发问:灵魂是什么?这样一句直白的质问,开始了生命和时间的求证过程,从而使此诗所包含的意义上升到新的高度。
  
  灵魂是什么?这当然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所能解释出来的,所以“爱与不爱都是一个错误/我熟练地将故事反复旋转/然后转换成符号//投影在另一空间。一粒沙子/颤抖着从眼睛进入,磨损着心脏/我的血液拒绝起伏的骨节”。一个少女在那种情况下能做不过如此:攀爬生命,然后又虚构一个爱情故事,让痛苦起始于一场疼痛,“把记忆刺穿/我在阳光中回忆谢幕的日子/再缩手缩脚地撕下日历”,时间至此登场,每二大部分谢幕。
123
  审核编辑:金刚   推荐:金刚

上一篇: 《 这是谁惹的祸

下一篇: 《 崂山九水十八潭

【编者按】 现代诗副主编   金刚:
已经有很好评论。欣赏。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