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也|《天下凉州》第46章:出使前赵,奉还凉王假帽

《天下凉州》卷九:张骏新政(2)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7-23   阅读:

  
  前凉建兴十二年甲申(324年)十月。
  张骏亲政不到半年,前赵刘曜得知张茂的死讯,派使者前来姑臧吊唁张茂,并赠给张茂“太宰”的名号,谥为“成烈王”,更加给前凉张茂戴实了前赵藩属的这顶帽子。又授张骏为前赵上大将军、凉州牧、凉王。张骏被迫成了双面人。晋廷死守正朔,不给异姓封王,前赵异族却非常大方地给张骏封了“凉王”。
  这一年,张骏刚满十八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使者宣完诏书,希望看到张骏叩拜谢恩。但张骏依然冷冰冰地坐在自己的几案后面。身子微微前倾,示意内侍接过诏书递来,张骏轻飘飘地看了一眼,就视如芥卷,扔一边了。
  张骏心里有股火,想烧了诏书,但努力克制住了。
  身为张轨之孙、张寔之子、前凉第三任接班人,年轻英俊的张骏,甘心做前赵的藩臣,甘心戴敌国拜授予他的“凉王”这顶帽子吗?不会,也绝不接受。张骏是前凉的君主,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中原儒家文化的精血,怎么可能做你贼赵的藩属呢。你匈奴人的后裔,野性不改,贪心不足,整天烧杀掠夺,扩张土地,通过恫吓手段,逼叔叔张茂投降,做前赵的藩臣,当假凉王。我张骏不吃这一套。张骏虽然人小,却有自知之明。他十分清楚,在寸功未建、寸德未立、寸言未树之时,不知天高地厚地接受异族所封之“凉王”意味着什么,那是招惹外敌入侵的借口,招惹群臣百姓反对的理由,是祸而不是福。
  又想,两国相交,不斩来使,对使者发脾气,发火,显得他张骏小肚鸡肠,没有水平。何况,叔叔投降前赵,也是身不由己,早已心生悔意,为前赵所封的这顶“假凉王”的帽子,倍感屈辱,折磨至死。临终之前,张茂还嘱托张骏,有朝一日,一定要帮他恢复晋室的身份。我张骏怎么可能受你前赵之拜授呢。他想受拜的是东晋朝廷的正朔,想得的是晋臣的名分,而不是做前赵的藩臣。他要用自己的实绩与功德,在凉州大地上亲手为自己书写一顶名至实归的“凉王”帽子,而这,需要时间,需要凉州的繁荣昌盛。
  所以,这年十月,前赵使者前脚走后,后脚,张骏就派遣参军王骘,出使前赵。朝堂上立时出现了一些杂音,有人讥笑张骏嘴硬沟子软,说张骏出使前赵,是怕打不过前赵,和他叔叔张茂一样,献媚道谢,称藩称臣去了。
  张骏没有理睬。这时的前凉,实力不及前赵是真,怕挨前赵的打也是真。但说张骏献媚道谢,就有辱张骏的节操。张骏生在凉州,长在凉州,事实上已经是凉州人的血性了。再弱,骨气不失。张骏出使前赵,卑辞修好,固然有为修理内政赢利时间的考量,但更有表明底线,不失节操的考量。是奉还前赵拜授的“凉王”帽子去了,他不戴这顶破帽子,故尔要“完璧归赵”。
  不日,参军王骘到了长安。
  刘曜很高兴。以为张骏派遣使者主动前来,也像他叔叔张茂,是甘心称藩称臣,感谢他的授封,修好两国关系来了。当时,在刘曜眼中,除了略阳(今汉中境内)临渭(今渭南市境内)的氐族首领蒲洪,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面)的羌族首领姚戈仲,这两个主动前来投降的少数民族,给他带来了十分勇猛的数万兵马,前凉可是他前赵自建国以来,第一个主动前来称藩的国家,就高规格接待了王骘。场面上,匈奴胡乐杂奏,胡舞汉舞翩翩,美女无数,美酒升歌。
  等正式进入外交环节,前凉的使者,却让前赵刘曜及众官傻了。
  刘曜兴冲冲地对王骘说:“贵州此次前来感谢拜授,想必新主张骏一定亦如他祖父一样,要效法‘窦融归汉’的故事,与我前赵诚恳和好,那卿能保证对我前赵永远称藩称臣吗?”
  王骘倒也不客气,不虚情假意,直接回复了两个字:“不能。”
  王骘的这两个字,硬邦邦,冷冰冰,却掷地有声,目的明确。充满了凉州人的血性,尽显了凉州人与人交往,直来直去的性格,不绕弯弯,直奔主题,干脆利索。也让刘曜身边的众官,大吃一惊,一时不能理解。前凉张骏派遣你来称藩修好,你却回答不能,这不是给你主儿张骏的脸上抹黑嘛。
  刘曜的侍中涂邈就问:“君前来寻求和睦同心,却说不能,这是为什么?”
  王骘说:“春秋的时候,齐桓公在贯泽召天下诸侯会盟,当时忧心忡忡,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威信不足以服众,没人会前来尊自己为盟主,结果却是所有的诸侯,都很快地来了。后来,齐桓公又在葵丘会盟,认为自己国家强大,盛气凌人,骄矜傲慢,其实,国家已开始衰败,结果有九个诸侯国背叛了他。如果你前赵能够一直保持现在的强盛,而且不骄矜傲慢,我可以担保凉州永不判赵。如果你前赵衰微,政教败坏,国风日下,连你内部的变故尚且不能察觉,还感觉高人一等,何况遥远的鄙州呢?”
  王骘举的这个例子,源于《公羊传》:“僖二年(公元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子贯泽。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小国言江、黄则其余为莫敢不至也。九年(公元前651年)九月十三日戊辰,诸侯盟子葵丘。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贯泽之会,桓公有忧人国之心,不召而至者,江人、黄人也;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这个例子,恰到好处,软中有硬,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这会,刘曜算是听明白了。他虽是匈奴之后,但崇尚汉家儒学,不但精通儒学,还通汉家历史。刘曜想,我强盛时你称臣,分明是缓称臣,我衰弱时你叛藩,分明是不忠。这那里是前来称藩称臣呢,而是亮明了前凉新政权与前赵外交的底线。刘曜有些生气,此时,前赵国力正盛,对付强大的后赵也游刃有余,对付前凉就更不在话下。但考虑到后赵威胁,刘曜也忍住了。
  前凉当然没必要招惹刘曜,自取其祸。说到底,张骏和刘曜都在实施缓兵之计。就张骏而言,一旦疆场形势对前赵不利,当然会立刻反目,变得强硬起来。王骘的这话中,就包含了这样的话外音,你前赵到病入膏肓,内部正教败坏,自己都不能觉察的哪一天,还想让前凉永远称臣,就是白日做梦了。前凉与前赵,是国与国的关系,而非藩属关系,你们有什么资格,自作多情,跑到前凉国拜授张骏为“凉王”呢。
  这就把张茂时的前凉,与张骏时的前凉,对前赵的关系区割开了。
  刘曜兴冲冲想亲耳听到前凉永远称藩的表态,没成想,吃了一顿“回锅肉”,遭到王骘软拒。刘曜见凉州称藩不真,称臣不忠,心中不快,但也没明露,不怒反笑着,回头当着手下人的面“夸赞”起了王骘:
  “你真乃凉州的真君子也,不辱使命!”
  正话反说完,以礼相待,也没为难王骘,送他回了凉州。
  刘曜没撕破脸,就因为前赵也始终想图谋凉州。刘曜想张骏迟早会如他叔叔张茂一样称藩称臣的。去年,他压大兵二十八万,攻打凉州,只是虚张声势,虚晃了一枪,就威逼张茂称藩了。真要攻打凉州,他也腿软,不敢打。所以,得了张茂丰盛而巨大进贡,就赶紧退兵回师了,久留都不敢久留。现在面对新主张骏,第一次就撕破脸,以后就剩下刀兵相见,那难度就更大了。
  参军王骘确实“不辱使命”,说了实话。这时候,凉州的实力,确实弱于前赵,与前赵没有硬碰硬的资本。直接拒绝称藩称臣,无疑会惹狼发怒,提前引起刘曜攻打凉州之患。但是,凉州实力弱,不等于凉州没骨气。便把凉州是否愿意称藩称臣的皮球,踢给了刘曜。
  凉州称藩不称藩,不在于凉州,而取决于前赵是否“永远强大”。这本身就是个不可能的答案,历史上哪有“永远强大”不衰的“日不落”帝国啊。秦统一六国,够强大的了,还想强大万万年,不也成了短命王朝,到秦二世,就散伙了。西晋统一全国,亦强大啊,不也维持了短短的几十年,就衰落的找不到牙了。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十八岁的张骏有着凉州人的血性,对前赵的实力估摸得很清楚,奉还凉王的假帽这件事不屈不挠,一来让前赵掂量掂量,二来为自我强大争取了时间。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落叶半床

    没有像张茂那样受到侮辱,又没有丢了凉州的血性。这趟出使,当真不辱使命。

    2021-0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