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乌撒卫之考略

乌撒卫之考略

作者:若愚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7-15   阅读:

  
  元朝和明朝初年的云南北部、四川南部,也就是现在的云贵川交界地带,是彝族地区,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有彝族部落或彝族土司地方等民族自治政权。据说彝族是甘肃、青海一带(黄河-湟水河一带)的古羌人南下与云贵川一带的土著人融合后的少数民族,是历史上西南夷的一个分支。夷有歧视之意,新中国建立后给定名为彝族明朝初年的乌撒卫(军镇,今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元朝云南行省乌撒路在这一地区,也是三国时期的南中地区的北部一带的朱提郡。那个时候,贵州还没有建省,这个地方归云南省管辖。因还没有到大南边八九百里远的昆明一带的云南中心地带,故称小云南,是一个不十分确切的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明朝建立后,云南(包括现在的贵州西部、四川南部)仍在元朝梁王匝剌瓦尔密统治之下。梁王割据西南,不受明招降且杀害明朝来使。洪武14年(1831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军蓝玉、沐英等率军三十万平定云南。第2年,洪武15年(1382年)设乌撒卫(相当于省军分区),隶洪武16年〔1383年〕正月,以云南所属乌撒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省)。
  直到明永乐13年(1413年),取四川、云南、湖广三省各一部分,设置贵州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贵州始建省,军、政归于一地属云南都指挥使司,民政属也属云南布政使司(省)明朝平定云南后,因环渤海海防要紧及东北防务的需要及填补元明战争、明靖难之役造成的人口短缺,明朝陆续从云南各军镇(乌撒卫一带为多)抽调兵力北上驻防山东沿海、辽东沿海,也有先移住山东后又移住辽东的,这期间也有山西(洪洞老槐树)移民大量迁入包括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的黄淮一带广大地区。当时山东最高军事机构在青州,称青州都卫,后称山东都指挥使司。
  辽东军事机构为住辽阳的定辽都卫,后称辽东都指挥使司,但辽东的民政仍属山东布政使司(山东省,治济南府)管理。驻防地的军镇分别称卫、所(千户所、百户所)、司。军民屯田地多叫屯、营。比如,鳌山卫(山东青岛即墨)、浮山所(青岛市南区)、广陵司(山东寿光县北部莱州湾南岸)、陈家大营(山东东营广饶县北小清河下游近入海口)等,都在沿海甚至海岸威宁,镶在乌蒙高原上的神奇宝地,各民族在遥远的古代,便以其矫健而沉重的步履,悠悠然愤愤然地走来。
  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县城附近草海西南的王家院北边,发掘出数十件打制石器。这是人们用来打猎捕鱼的“武器”。由此推断,距今15万年以前,就有远古人类用采集鱼猎等求生方式在这里栖息繁衍了。后来人们把这片地方,称为“宝州”、“俄索”、“乌撒”“盐仓”等等。
  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钦命藩王吴三桂得水西安坤之助占据云南后,唯恐“战乱平而兵权解”,遂诬陷安坤等“谋反”,骗得康熙大帝恩准,于是重开西南战端以武力巢灭水西安坤和乌撒安重圣等。
  公元1665年9月将乌撒改称为威宁,取“威镇而后安宁”之意。据彝、汉文字古藉和“正统”历史建置沿划,曾有以下变迁和称谓。远在夏朝,地接梁州,商代,称为“鬼方”。西周为“卢夷国”之西部边地。东周时,属夜郎旁邑之莫国。秦设郡、县、为蜀郡南部边陲之汉阳县地(县治在今赫章县境可乐)西汉属犍为郡(郡治在今四川宜宾)。后由存马汉阳两县分辖。公元9年,新莽改存马为“孱鄢”。易汉阳为“新通”。公元107年,(即汉安帝刘祜水初元年)改犍为郡称犍为属国。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撤销犍为属国,设朱提郡,汉阳县归其所辖。
  此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宋、齐、梁等,历370余年均沿此治。南陈,因势衰落,汉阳及周围各县均沦为昆明国势力范围。唐武德贞观(公元618-649)年间属南诏国,永徽(650年)以后,为剑南道所辖。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为剑南道所辖之“宝州”。“五代十国”,中原对西南完全失控,宝州由当地土著之民自治。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109.4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县府驻城关镇。
  春秋时为莫国之地。汉属犍为郡。唐置羁縻宝州。元置乌撒路,后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改隶贵州都司。
  清康熙五年(1666)改乌撒府为威宁府。1914年改府为县。1954年11月成立民族自治县。威宁。取威镇安宁之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夏为梁州西南域,殷周属鬼方西北隅,春秋时居蜀国南鄙,战国时为的夜郎西部莫国属地。秦时属象郡,以六冲河为界接蜀郡南壤。
  汉代属犍为郡;蜀汉时属朱提郡境。晋、宋、南齐,称南朱提郡;梁、陈时为南宁州所领,但实为土著豪族所据。隋代属卢鹿部。唐代为羁縻小州,称宝州。境内得胜坡为宝州所在地。五代时为巴凡兀姑。
  北宋时为绍庆府所领羁縻州之乌撒部;南宋时受控于大理国。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属云南行省。治所乌撒,辖地为今威宁、赫章等。
  元顺帝后至元年(1335),改属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1381),乌撒降,授实卜乌撒土知府,隶云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指挥司,隶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乌撒府改隶于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为军民府。永乐十二年(1414),改乌撒卫隶贵州都司。清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安坤、乌撒安重圣。五年(1666),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州,取威镇安宁之义,隶贵州。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远三州隶属威宁府。
  雍正七年降威宁府为州,属大定府。民国二年(1913),废威宁州置威宁县,并设得胜坡分县,隶属于贵州省第四行政专员督察区;五年(1916),迁得胜坡分县于赫章。
  1949年,成立威宁各族各界人民联合政府。195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威宁县,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今名,属毕节地区。
  乌撒文化是彝族悠久文明的墨迹之一。彝族进入乌撒地区,最迟可以追溯到西汉时代,北宋时期出现乌撒部落,元朝时期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1955年,改称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在这里,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真实地反映出在多元文化结构中最深层次的心里积淀。大范围讲,小云南指现贵州毕节、云南镇雄一带。小范围讲小云南就是贵州毕节一带——乌撒卫,卫城在威宁。
  历史上,辽东也就是辽宁东部广大地区,夏商周三代属天下九州之一的青州。辽宁一带历史上以辽河为界分辽东和辽西,辽东以辽阳为中心,包括沈阳、铁岭、抚顺、大连、丹东、本溪等地,甚至东至朝鲜北部,辽西以锦州、朝阳为中心,南达承德、冀东地区。明朝初年,辽东虽然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军事,但辽东的民政仍属山东省。这便是辽鲁一家亲乃至东北山东一家亲的历史渊源,之后清朝、民国时期山东人闯关东的很多,使两地关系更加密切。
  据《元史》地理志:乌撒者,蛮名也。所辖乌撒、乌蒙等六部,后乌蛮之裔,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至元十一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乌撒路包括现在云南镇雄县和贵州威宁县,到了明朝,改为乌撒卫,就是现在的威宁县。
1234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这一番追根溯源,涉及多个时代和各自对乌撒卫的管辖制度,乌撒卫种种变迁和所处地理、历史环境密不可分。当此时此际,今日威宁展现来不一样的时代风采。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