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乌撒卫之考略

乌撒卫之考略

作者:若愚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7-15   阅读:

  
  今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六,我前去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北疃村给周氏望族周可良长辈请安叙旧,周可良先生是北疃村的文化名人,退伍军人,主持社区的文化工作及族谱村志编修,书画爱好者,著有集《征途吟》。
  我驾车刚到北疃村口,就见可良老长辈等候在冷凉的春雨中,心里一阵热浪滚过,两双手儿就紧紧握在了一起。他带领我参观了村子和村委的文化工作室,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中午我们十几个周氏族人老少几代人相聚酒店,更要把犹如手足般的亲情酿成的琼浆,倒进杯里碰一碰,品一品,叙一叙,续一续。美酒当歌,长月当空,族人相伴,何等痛快!
  席间我们聊叙最多的是族谱和书画,因为大都是青岛流亭周氏族谱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
  我们自然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文人族人幸会更无前。周鉴公校长五车八斗,才华横溢,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可谓三尺讲台小,桃李天下满,说起话来更是旁征博引幽默机智,让我看到了他的厚实,他的底蕴,更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他是岛城著名书法家,著有《鉴公书法集》。
  青岛流亭周氏始祖周百乐,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云南乌撒卫徙居流亭(青岛流亭当时属于即墨)。
  席间,我们谈讨了几个问题:乌撒卫究竟在哪里?它的现状如何?我周氏始族周百乐兄弟几人?祖辈是谁?云南是我们的老家吗?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从云贵高原迁来的?  
  周可良告诉我们,他准备去贵州茅台酒厂办理业务,顺便考察一下上述问题。
  今年4月初,周可良在贵州乌撒(威宁县)。进行了考察。威宁的挚友牛庆权先生联系接待,周恩芳等协助。此次贵州行,主要是周俊杰先生热心成行。路上全是他打理按排。
  回到青岛后,他带回来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和我参阅了网上相关专家学者的有关乌撒卫方面的高见,摘录汇总整理如下:
  青岛是一座“移民城市”,这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青岛人是从何处移民而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寻与解答,其实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按照现存的史料记载,青岛人最有可能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个是云南“乌撒卫”,而时间则都要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明代。
  这一次寻根,穿越的除了尘封的史料之外,还有扑朔迷离的传说,历史以诡谲的方式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在青岛广为流传的民谣。它代代相传,潜藏着一个宏大背景,那就是明代山东大移民。“明代为什么向山东大移民呢?主要是因为山东人烟稀少。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人烟稀少主要是因为战乱,而其中又有诸多传说。
  第一种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残杀山东人。在这个故事里,朱元璋做乞丐时曾到山东要饭。一日他到了山东的“沂县”(另有说法是“邑县”),看到一个妇女在烙饼,就求她给口吃的。谁知,这个妇女很恶毒,不但没给朱元璋,还把饼给孩子擦屁股之后,丢给一条黑狗吃,然后又放狗把朱元璋给咬了出来。此事让朱元璋怀恨在心,称帝之后,命大将徐达为征鲁将军,说山东“沂县不留”。而徐达错听成了“一县不留”,看到皇帝暴怒之下又不敢再问,于是领兵将山东人屠戮殆尽。
  第二种传说将杀人的罪状安在了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身上。同样的讨饭不成遭狗咬的故事,地点也从山东换成了河南。在这个故事中,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大赏功臣。而胡大海却金银财宝田宅奴仆都不受,只表明一心要复仇。朱元璋深知胡大海嗜杀成性,犹豫再三,许他“杀一箭之地”。于是,胡大海率军杀到河南境内,此时天上一雁飞来。胡大海心中大喜,挽弓搭箭,一箭正中雁尾。那雁带箭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境内。于是,胡大海领军随雁屠杀,直杀得河南和山东两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两个传说故事在山东和河南流传甚广,但是否属实?传说中有太多附会之处,内容也多为虚构。山东虽然确实有地名中有“沂”和“邑”,但并无“沂县”(邑县)。据《明史·列传十三》中记载,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前,确曾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从山东开始,北伐中原。当时“潍胶诸州县”也的确是徐达亲自统兵打下来的,但并无屠城记载。而且,史书中称徐达“所至不扰”,也就是说一路秋毫无犯。此处可见,传说中的“征鲁”应为“征虏”二字的讹传。如果说朱元璋被人们扣黑锅,是因为他后来屠戮功臣,并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惹人恨的话,那胡大海则完全是冤枉的。根据《明史·列传第二十一》记载,胡大海从来没机会带兵到河南和山东,他于1362年在浙江金华被暗算而死,此时距离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还有整整六年。而且,根据史书记载胡大海在大将中,算是比较仁慈的。他常常告诫自己:“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只不过,在《大明英烈传》等演义小说中,胡大海去世的时间被延后了,而且,还被描述成像张飞一样的粗鲁人物,为世人所熟知,于是,就被扣上了“杀人魔王”的帽子。
  第三种说法是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年号为永乐。曾经大肆屠杀山东人。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据说他眼见情势危急,就借清明节给朱元璋扫墓之机,提出“清君侧”“靖难”诛奸的旗号,起兵发难,在民间则称为“扫碑”,后来又讹传为“扫北”。而山东人多有忠君思想,踊跃抗击朱棣军队。这番叔侄大战,致使山东人严重伤亡。朱棣大军攻占南京,篡位成功。后来派兵北上平息边患,借此机会,对曾经抵抗过他的地区进行报复,致使山东十室九空。这种说法真假参半。朱棣率军南下是实,史称“靖难之役”,山东也确实是主战场,老百姓死伤众多。然而,朱棣对山东的老百姓并未像传说中那样痛恨。据《明史·本纪第五》记载,在朱棣登上帝位之后,就下诏书,免除山东徭役三年,以休养生息。
  另外,根据正史中的资料,永乐年间确实投入相当多的兵力用于抵御鞑靼和瓦剌的侵袭,但其行军路线并未经过山东,所以根本不可能借北伐机会,杀害众多山东人。第四种说法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与元军的战争,导致山东人口锐减。从《元史》记载来看,这一说法比较可信。
  当时,江淮地区爆发以刘福通、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其中,由红巾军将领毛贵所率领的东路军于1357年攻入山东,据《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十八年(即1358年),毛贵陷济南路,山东郡县尽陷。”这里应该讲一讲毛贵,他智勇双全,原为赵君用的部将。1357年春,毛贵率军由海路入胶州湾,突袭胶州。当时,镇守胶州的元朝签枢密院事脱欢仓促迎战,被毛贵杀死。毛贵一举攻占胶西县城,火烧县城。随后,他乘胜攻破莱州、益都和滨州、莒州。第二年,又占领青州、沧州、济南,尽数占领山东。毛贵将山东建为稳固的基地,着手北伐。只不过,他终于未取得成功,反被赵君用所杀。而毛贵部将徐继祖又杀赵君用,起义军各部之间相互仇杀,势力大为削弱。
  1361年,元军重新占领山东各地。在此之后,又有明军北伐收复山东的诸多战事。从1357年毛贵攻打山东,到1368年明军收复山东,这11年间山东战乱四起,连绵不断,致使人口越来越少。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特别是山东、河南受战乱破坏最重,多是无人之地”。
  以上就是山东人烟稀少的诸多说法,在鲁海先生看来,战争才是罪魁祸首。而如何让山东摆脱战争的创伤,则是整个山东大移民的最宏大背景。有不少即墨人自称老家在云南,其先祖是从云南乌撒卫迁来即墨的。此非无稽之谈,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1234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这一番追根溯源,涉及多个时代和各自对乌撒卫的管辖制度,乌撒卫种种变迁和所处地理、历史环境密不可分。当此时此际,今日威宁展现来不一样的时代风采。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