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镇番三香

镇番三香

作者:午禾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6-12   阅读:

  
  草根皇帝朱元璋在庙里识了几个字,虽然小学一年级没念完,但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是杠杠的,杀人放火、欺负文人更是一流,尤其是杀官员上瘾,重者一言不合就动刀子砍头,特别喜欢剥皮杖击,轻者充军流放戍边,把人模狗样的达官显贵流放到西北苦寒之地放羊种地,瞅准的地方就是两大沙漠中间的一块地方,那儿有水有草,饿不死,但是绝对吃不饱,又能隔断茹毛饮血的匈奴后裔、突厥人和有强盗基因的鞑靼人,即满足了他虐待狂的变态心理,又有军事价值。先后把朝堂上喋喋不休的金陵人、安徽人打得屁股开花,然后充军驱赶到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荒种地,押送的军人也就地驻扎,把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镇番卫”,直接隶属于陕西行都司,与中卫、灵州、宁夏卫并列,形成环形军事防御圈。
  这些外来民族与土生土长的凉州人从饮食习惯、性格脾气、做事方式等都格格不入。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为由更名为“民勤”。这些南方人经过几百年的磨练,还是保持了听话、节俭、内敛和死读书的习惯。听话是老祖宗被朱元璋打怕了,至今见到大一点的领导屁股上还冒凉风;节俭是吃不饱穿不暖留下的基因;内敛是性格上的基因,很少看到民勤人出头露面耍花样;死读书是坚持“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伟大梦想,只有通过拼命读书才能脱离苦海。这个死读书我有几个恐怖的经历。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从小学到高中的学霸,她能把高中三年的英语课本一字不落的背下来。每次上英语课,老师绝无例外地点名让她背诵前一天的课文,她就像复读机一样把那些洋码子抑扬顿挫的倾泻出来,然后就是老师近乎谄媚的表扬,然后我等学渣恨不得把头塞到裤裆里。她的学习成绩好得让人怀疑人生,每一个老师都喜欢她,喜欢得好像钮钴禄氏和珅见了乾隆,以至于后几十年给她上过课的老师都以和她吃一次饭为荣,校长甚至专门跑到她上班的地方请她吃饭,但一次都没约出来。她最恨的就是老师,哪怕和我等学渣讲荤段子、搞暧昧、一起啃西瓜皮,也绝不和老师吃饭,以至于老师感慨:“家里最不孝顺的子女就是父母最偏爱的那个!”算是人生感悟。极端的案例就是每一个老师都不喜欢我,我怕每一个老师。年轻的时候和顶头上司点对点地大打出手,日妈妈操老子地对着干,但是见了老师就怂得像霜打的茄子,腰里顶个棍子也硬不起来,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敬酒献媚买单。每一个老师见了我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的神态,逼得我见了他们无数次拐弯抹角地提醒我也曾上过大专,预选完上过重点班,但他们的眼神无一例外地告诉我我在撒谎。第二个恐怖经历是我在东北上学的时候,让一个据说从美国挖过来的英语教授盯上了,每次上英语课,他就点名让我读课文,不论我钻到教室最拐角的地方都要把我拎起来。复旦大学那八本砖头厚的教材硬生生地让我读完了,以至于把拿破仑给约瑟芬写的那些肉麻的情书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每次读完臭长臭长的课文他都要问一句:“AreyouanAmerican?”每一次我都要回答:“Icomefromminqin.”他近乎崇敬的眼神告诉我,民勤是美国类似于纽约的一个大洲。更奇怪的是穿上拖鞋到语音室戴上耳机上语音课,每一次听力考试都是100分,好长时间我怀疑英语的发源地是民勤茂林的许家乏坑,有沙井文化的基因。
  我一直认为“镇番”改为“民勤”是实在没有别的词去表扬一群不温不火的人了,甚至带有戏谑的味道。镇番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建立的,当时称“镇番卫”,治今甘肃省民勤县。属陕西行都司。建文中废。永乐元年(1403年)复置。六年后(1409年)镇抚司李名巡视镇番的时候,在卫署东南修建了“苏公祠”,并刻《苏武山铭》:“高山仰止,勒石岩然,上多美景,下有飞泉......老骨浸胡月,孤忠吊南天。白亭留芳名,麟阁表云烟。一生事业,谁敢争先?”这是最早给苏武立碑的人。因为在此之前这儿没有名字,元朝统治的时候象征性地在河滩上围了几段土墙,这也好理解,蒙古人没有筑墙建屋居住的习惯,几个羊毛毡帐篷解决了居住的问题。窝阔台即位后,把这一带封给了小儿子阔端,他到凉州白塔寺和萨伽班商量收复西藏的时候,也是坐着牛拉的大帐篷去的,在今民勤重兴香家湾暂住过一段时间。嘉靖二十五年的时候,当时的中纪委副书记(左检督察使)杨博到此巡视,发现镇番城墙破败不堪,流沙雍积,几与城平,上书请求修葺改造。嘉靖三十年又重修了圣容寺。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镇番县。明初镇番卫西接亦集乃旧城,东联宁夏卫。镇番取意镇守番帮、番夷之意,在今酒泉、内蒙交界的地方有“镇夷”。大致位置在今蒙古额济纳旗。在明之前,这儿除了苏武放过羊以外(就这点荣耀还经常被人诟病,说苏武不在这儿放羊,而是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似乎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宋朝的时候被西夏控制,西夏人到西凉府走亲戚、串门的时候路过。现在青土湖一带早期叫潴野泽,史料记载在贺兰山西南、姑臧东北,汉朝休屠王的领地。那时候人们逐草逐水而居,属游牧民族,西去今酒泉金塔县一带明朝又设威远、威虏,再西北有兀鲁乃、亦集乃,“亦集乃、兀鲁乃”系蒙古语,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人烟稀少。东南方向接壤扒里扒沙,大概在现在的凉州黄羊镇到古浪县大靖镇一带,扒里扒沙是蒙古语,意为街市。明朝的甘肃巡抚陈棐写过一首《闻扒沙边警》:“过午风尘塞日黄,红旗闪火甲铺霜,龙城管有骠姚将,缚取扒沙台吉狼。”“台吉”是蒙古人尊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专用语,朱元璋把蒙古人撵到了漠北,但残余势力贼心不死,冷不丁过来抢点东西的事还是经常发生的。一直到万历年间还不间断,逼迫又修建了大靖城驻军,整天和这些四处乱窜的贼娃子斗智斗勇。
  勤劳是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老先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一粒粮,没时间泡妞唱歌打麻将,偶尔让忽悠着去和别人打架,干完杀人放火的勾当再回来种地放羊。“耕读世家”在民勤农村的门楣上司空见惯。这还是又渊源的。镇番形成规模在明清两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土著人口不到百分之十,江浙一代屯军戍边加上流放的人口占到百分之四十,其他同样以戍边的名义入户的多来自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东。民勤有100多个姓氏,56个家族。土著是突厥后裔沙陀人,这从方言上就有精彩的佐证,比如把没名堂的人叫闲比蛋,把坏人叫杂八损,把哭叫声叫寡叫喊,把远亲叫扯拉弯子,把误解叫拐比精,把吝啬叫惜比家,把催促叫快些展,大姑娘喜欢上了一个小伙子,偷偷红着脸给嫂子吹风:“来个人彼藏浪好(那个人真真好)!”某个人做事不靠谱,就说“来个怂彼组四情格里僧外的!”这些方言如果让专门的翻译家用一些洋词儿整出来,可以媲美莎士比亚的作品。
  民勤农村早期的居民点上有很多门碑,如乌衣巷、钓鱼巷、饮马巷等等,还是老先人们有故乡情结,人少,巷子只有一条,只好弄个老街的名字挂在门口解馋。民勤王氏家族最多,有十五支,各不承袭,其中一支是朱氏肃王后裔,他的治所在肃州,在金城也有王府,后李自成杀过来,他们四散逃命,一支流落到了这儿,改名换姓活了下来。那个有名的乌衣巷家喻户晓:“朱雀街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六国的王侯贵族都住在这个巷子里,如王羲之的叔叔王导、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就在这个巷子里吹牛清谈,下棋作,指挥打仗,很牛逼。
  明朝的时候边境常有战事。所以镇番周边筑有长城,俗称“边墙”,五里一墩,绵延二百多里。到清朝的时候边境安宁。清人张绍美看到的情况是,镇番人衣褐布衣,家居所用大多为土罐陶瓷,有“太古遗风”。偶尔有官绅穿缎帛,但“地无娼妓,人鲜博弈,廉耻犹存,奸淫不作。无论官绅士庶之家妇女,皆勤纺织,为河西诸郡所罕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手摇的木质纺织机,妇女们不是在炕上纺线,就是在织布机上织布,在“唧唧复唧唧”单调的声响中,孩子们安然入睡,他们的粗布褂子被整整齐齐叠放在炕头。
12
  审核编辑:韵无声   精华:韵无声

上一篇: 《 成长的味道

下一篇: 《 养猫记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自然洒脱,行云流水的风格,每每读来有一种蒸过桑拿浴后,每个毛孔都淌着的痛快劲儿。得具备多深厚的功底,才练就这种信手拈来的笔下功夫呀。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