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时节话煎饼

作者:伊莲尖尖角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6-11   阅读:

  
  在晋南各大有点模样的餐馆里,煎饼作为一道开胃菜肴,已被翻新出多种花样,并且价格不菲。
  然而,最怀念的还是妈妈摊的煎饼。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食物,权且叫它纸煎饼吧,因为它形如满月,薄如蝉翼。
  这是晋南农村一种特别而普遍的吃食,它一般多制作于麦黄时节。此时,麦子大多收割完毕,场净囤满,农妇们也有了闲心犒劳下辛苦的亲人们。这不需要多少成本,符合农人的节俭习惯。只需从田头上的花椒树上撸取几串绿叶子,从陶瓷罐里摸出几颗积攒的自家鸡下的鸡蛋,拿出平时和面用的陶瓷盆子,舀出一马勺新麦磨的面粉,最后拿出盛盐的器具,就基本可以调制了。
  先将面粉倒入陶瓷盆里,磕入几颗鸡蛋,撒上盐粉,将淘洗干净的花椒叶切成细碎末,用刀起到陶瓷盆里,用马勺舀上适量的清水加入盆中,加水时一边加水一边用长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动,直搅至盆中泛起绿白黄相间的面糊,(绿为花椒细碎,黄为鸡蛋黄,白为新麦粉)。这个面糊的合适程度,全凭巧妇的感觉。稠了摊不出蝉翼般的轻巧,稀了则难以成型。调制好的面糊蒙上干净的粗布,搁置一边稍事醒发。回身从墙头挂的蒜辫里揪两新蒜,去皮后用蒜瓯捣成蒜泥,加入点辣椒芝麻面及盐和调料,待灶间火弱时热油烹其上,淋上香醋。
  以上案头工作完成,该准备灶头的了。农家的伙房里基本都搭有用麦秆和黄泥筑就的灶台,将上面的铁锅端至一边,搁上家家具备的铁鏊(一种平面圆形中间微凸的厨具)。从场院里抱拢来一抱的新麦秆堆至灶下,摸出火柴,一边抓起一小把塞入灶下,一边将燃起的火柴凑了上去,轻轻的一声“嘭”,灶里就光亮一片。起身拍拍襟前碎屑,将盛满面糊的陶瓷盆搬到灶台上,顺手从墙上取下摊饼的专用工具(用一根细木棍头顶尺许长的高粱秆,木棍和高粱秆成丁字型),“嘘嘘”吹去浮尘,铁鏊便冒气见热了。抓起灶头油罐里的小提,手腕一倾,油便在热鏊上呲呲作响,用专用工具鏊上一划拉抹匀油面,便用勺子将面糊搅上几下舀了满勺上来,刺啦一声倾入鏊中,另一只手则用专用工具麻利的细细转圈推平。此时,灶下火势渐弱,侧下身子,撸入一把麦草投入灶膛。不必太大火势,只微微的燃着用缓而持续的恒温隔着铁鏊烘烤即可。麦秆火夲就是弱火,不需太担心什么。约略半分钟,便见鏊上边缘的煎饼略微翘起,巧妇便将腾出的两手捏着饼的边缘,轻轻一提,手一翻转,将煎饼翻了个在鏊上,微微的呈蜂窝状的焦黄煎饼香味便瞬间弥漫开来。浓浓的香味中煎饼陆续出鳌,依次叠于篦上尺许高,竟无粘连之虞,提起每张,皆两面金黄焦嫩,薄可透视,入口香脆再嚼却筋道柔韧。此时便听见踢踏的脚步声扑至灶间,不干不净的小手齐聚上去,不管母亲的笑骂,各拽了一张一边匆匆送入口中一边又跑出去玩了。
  大人们则从容许多。洗手净脸,放下小方木桌和小凳,搅搅烹了热油淋了香醋的蒜水,揭起最上面的那张煎饼,慢条斯理叠成方形,手再一捏,成扇子状,将一头深深的蘸入蒜水里,一抬手送入口中,滋润感满足感便漾了满脸……
  如今,这种最传统的吃食既使在晋南农村也难以原汁原味了。机械化的收割方式将麦秆还归了大地,这烟火气十足的煎饼香便衍化为了淡淡的乡愁。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神舟,神州

下一篇: 《 粽香千秋·端午无恙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传统意义上的煎饼,在于原材料的就地取材和巧妇的制作过程,用心为之,一张一张,煎饼的香味和质朴的生活气息融合一体,能不让人怀念?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