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与即墨望族周氏

作者:若愚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6-08   阅读:

  
  即墨[mò]当地方言墨字发音mei或mi,于是乎就产生了“即密”这个词语。即墨这个名词最早在《战国策》、《国语》中都有记载。经考古确认,实际上,早在6000多年前,即墨先民就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即墨属于莱夷的管辖范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封邦建国,县域西部为夷国封地;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纪国在今寿光市东南,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莱国后,齐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城址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春秋时期,即墨是就是齐国的重要通商名衢,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这里是的渔盐很丰富,即墨故城盛极一时,与国都临淄并称山东二富。
  秦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把即墨定为县。当时胶东半岛是胶东郡,该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西汉时期,把胶东郡分为胶东国和东莱郡,即墨归胶东国管理。胶东国下设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8个县,而即墨城被作为“国都”,自然成为胶东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汉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间,虽然朝代变换不断、战乱不断,但即墨县的编制一直没有改变。南北朝的宋代时,壮武县被废除,并入即墨县。
  南北朝末期,即墨发生了一次重大历史变故。公元556年,即墨县、不其县县制被废除,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
  隋朝 公元596年,县制恢复重建,即墨县县境版图包括原壮武、皋虞、不其三县故地,包括现在的即墨、崂山区、城阳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域。所以俗语讲“先有即墨,后生青岛”。
  古人极具远见的选择了今址,这个地方大体居于三县中心地带,新即墨城东距皋虞县城(今温泉镇东皋虞村)40华里,西距壮武县城(今蓝村镇古城村)60华里,南距不其县城30华里。县城被淮涉河环绕在内,县脉自盟旺山出。明万历《即墨志》载:“其地三面滨海,右伏马鞍,北主灵峰,二劳拱其南,天柱维其东,形胜为东方冠。”
  这一县境行政区域和县治的确立,从隋末至清末的千余年里延续未变。
  明清时期(1897年前),即墨的县域是:“东尽栲栳岛、黄山界,边海一百二十里;西逾壮武城,至胶州界六十里;南至浮山寨,边海九十里;北至三都河,接登州府莱阳界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尽巨峰,边海九十里;东北至金家口,入莱阳界八十里;西南逾胡埠接胶州界六十里;西北距沽河接平度界七十里。”其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清朝末年,即墨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历史变故。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海面、潮平周边100华里、陆海总面积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51.7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的白沙河以南的地区(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和福海乡的一部分)。从此,即墨失去了她的“南乡”,也失去了一块最具发展前景的地方,这块地方就是后来的青岛市市区。
  1935年,国民政府又将当时隶属于即墨县海润乡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入青岛市。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获得解放。即墨县于1957年10月划归青岛市。1961年,即墨县的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今红岛)5个公社划归崂山县,形成了现在的城市境域。
  1989年7月,即墨撤县建市,即墨市成为青岛的近郊市。
  2017年10月30日,即墨市被撤销,设置为即墨区。
  一个人有故事,一个家族有历史。请您跟随我周氏后人,聆听周氏故事,沐浴周氏家风。
  对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居即墨的人口从何处而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从云南移来的,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诸多族谱有明确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或来自小云南等。另一种说法是大多数移民来自山西,其理由是《明史》中大量记载了从山西向外移民的史实,且举民间流传的歌谣为证:“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处。”持此说法的认为明初云南系少数民族聚居之处,汉族人很少,不具外迁的条件。
  即墨,一座文化历史浓厚的城市,千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人文气息,千百年后还能找到。而我们要将目光锁定明清时期的即墨,虽未有千年,但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即墨名声大噪,五大望族“周黄蓝杨郭”更是显赫数百年,而周氏,则是五大望族之首。在靠科举起家的年代,周氏并不是以高官厚禄而扬名,而是以才高气卓而为人敬仰。“章嘉埠周”和“留村周”及“流亭周”三大族群,都有卓越的代表人物。
  《即墨县地名志》1897年即墨县行政图中已经出现章嘉埠三个字,不过这并不是该村最早的名字。根据《即墨乡土志》记载,一世祖周伯荣来自河南汝南,迁移墨城北乡之张家埠。通过这个村落的名字,我们可以推断周氏所到之地本就是个村落,而且最早立村的人姓张。
  周家人本是来安身立命的,因而落脚后专心务农,勤俭持家,默默地在五沽河畔耕耘。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周氏生活日渐富裕,三代周氏族人的辛勤劳动赋予后世得以读书学习的机会,到了四世,一位名叫周尚美的后辈逐渐显露头角。
  周尚美生有四子:周国、周邦、周民、周赋。三子周民生有二子:周如纶、周如绵。四子周赋生有三子:周如珠、周如砥、周如京。
  其中,周如砥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17岁时补弟子员,三试皆第一,食廪。万历十九年授检讨,万历二十九年掌国子监司业,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升任国子监祭酒,他选取了历代官员优秀事迹绘成图录,以提高宦官道德修养,名为《中学》,让皇上阅后大加赞赏。周如砥一生著有《青藜馆集》、《漕运志》、《周太公文集》、《道德经集议》、《青藜馆法帖》等,以文章名天下。
  章嘉埠周氏自明清两代共出进士8人,举人10人,贡士27人,现已经传至25代,遍布全国各地。
  除了章嘉埠周外,留村周氏同样人丁兴旺。关于留村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即墨乡土志》记载,明朝洪武初年,周氏始祖周安住由河南汝南迁居于此,又根据留村《周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山王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奉命建立鳌山卫,因其父与周安住交好,便探访周安住,周留其食宿,并赠给田地。周氏因此称居住地为留村,而世代居住。
  周安住之后几代务农,到了六世,一位名叫周郊的人脱颖而出,他是嘉靖岁贡,代州同知。周鸿漠是万历庚戌年武进士,官至后军都督府俭事。周鸿图是万历三十四年选贡,初授县令,后因镇压白莲教有功,升任贵州监军同知。
  留村周氏明清两朝中进士8人,武进士2人,贡生数十人,经过600多年,已经传25代,迁居60余村庄。
  流亭周氏始祖周百乐,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云南乌撒卫徙居流亭(青岛流亭当时属于即墨)。
  流亭周氏明清两朝中进士、贡生数十人,经过600多年,已经传25代,迁居即墨八里庄、庆余屯、锥臼泊、小信、寺后、桃林等30余个村庄。
  当初,来至此地后,始祖周百乐与两个儿子周道义、周始能修建“千手佛庙”,三世周洪聚众再修,四世周文崇、五世周选续修不辍,增建五层石塔一座,立碑颂德,庙貌宏伟,香火旺盛。
  由于历史原因,古刹——“千手佛庙”现已荡然无存。流亭周氏周仁公、周正聚、周相峰与东流亭胡氏胡孝华(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及各位宗亲高瞻远瞩,胸襟宽广,达成共识,集资在峄阳路北胡公祠园内重建了“千手佛庙”和周氏宗祠,这一善举必将留青史册。
12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推荐:闲言碎语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一座城的故事,一段穿越千年斑驳的历史,一种名门望族的姓氏,一篇载入史册的善举,从遥远的过去,娓娓道来……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