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魅力如陈酿

作者:东方鹰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5-14   阅读:

   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海市>小序》中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还记得我是孩子的时候,有一个深秋的夜晚,天上有月亮,隔着窗户听人用高朗的音调读着《秋声赋》,仿佛自己走进的世界。”的确,好的散文就是一首,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散文家,无不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情画意。杨朔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强调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诗一般的意境之魅力,犹如一坛坛陈酿佳醪,甘醇扑鼻,醉人心扉,使你爱不释手。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什么是“诗意”呢?所谓诗的意境,就是指鲜明的艺术形象与深刻的思想、浓醇的情感和统一的艺术境界。艾青说:“意境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沈仁康说:“形象、气氛、感情三者合而为意境”。浅显地说起来,所谓“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事物,这两者客观地契合在一起,便成了“意境”。

柯岩赴日本访问,到岚山瞻仰周总理诗碑,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岚山情思》。文中这样写道:“哦,原来阳光就是这样照亮人生的,原来雨露就是这样滋润花木的。哦,一个伟人原来就是这样跨越了高山、海洋、国境、种族的界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长存天地,永照人间。……恶人们哪,你们自有残害忠良的伎俩,但你们却永远没有消灭伟大光明的能量。当你们不应许在每个单位为周总理设灵堂时,英雄纪念碑前不就矗立起花圈的高山了么?当你们控制的报刊不许发表悼念总理的诗文时,整个天安门广场不就成为诗的海洋了么?”面对岚山诗碑,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澎湃的诗的激情,充分抒发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对四人帮的愤怒鞭挞,使全文激情如烈焰,诗意似醇酒。

对于“诗意”,常常有一些误解。不少人的心目中,似乎只觉得绵绵柔情、溶溶皓月、艳艳鲜花、悠悠绿水才富有诗意,而对于慷慨悲歌、昂扬奋飞、却认为是一种激动。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因为他们对于诗意的美,只承认阴柔之美,而忽略了阳刚之美。这种片面的认识,大大地限制了作者的视野和想象,使作者只去寻求一些轻柔似水的诗意,写作些清新明丽的散文,而抛开了刚烈如火的诗意,写不出雄健峭拔得散文。

杨朔是经过战斗洗礼的作家,他曾深刻地指出:“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维意境”。

生活里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诗意,白帆与长风那狂热的拥抱,犁铧与大地那深情地接吻,海燕划破暴风雨那黑色的闪电,飞舟冲向惊涛骇浪那雪白的足迹,火红钢花那滚沸的激情,丰收麦场那喷香的喜悦,绝域哨卡那挂着圆月的枪刺,静怡校园那灯下埋首的银发……问题就看你能否独具慧眼,敏于发现,深刻感受,紧紧捕捉住动人心魄的诗意。

深刻地感受和独特的发现,来源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对生活无比热爱。可以说,作家的精深思想和炽热情感,是捕捉诗意的触觉,酿造诗意的要素,诗意的浓度同感情的深度成正比,感情的深度同感受的深度相一致。

捕捉诗意的途径多种多样,千条万条,因人而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必须牢牢抓住使你掀起感情波涛的“动情点”。这动情点,往往既是事物的闪光点,也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主观情与客观景的焊接点,更是我们创作的着眼点。而对同一题材,动情点不同,就会写出不同意境的作品。

例如,同是歌颂白杨树,矛盾的《白杨礼赞》,动情点是“伟岸、正直、质朴”,“不折不饶”;而袁鹰的《白杨》,动情点却是“这儿(新疆)需要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要想抓住动情点,就得练好“眼力”,象孙大圣的火眼金星一样,看得真,看得透,看得远,才能一抓一个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散文的诗意表现,不能太急、太突、太直,而要像春芽破土、花蕾育春、冰河开冻那样,隐匿些,神秘些,迂缓些,要精心安排好前奏、序曲、铺垫,然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奇效。

例如有篇散文叫《仙人球》,写作者因为仙人球“丑”而不喜欢它,又因仙人球刺手而恨它,怪妈妈“别人家养花,自家栽刺;过了些时候,仙人头长出了一个毛茸茸的花骨朵,作者不相信它会开花的结论显然错了,但仍固执地断言:“开花也不会好看!”几天以后,花竟然开了,它“悄悄的,好像怕人知道似的。花先从顶端张开一个洞,宛如一个玉制的紧口杯。从杯口里望去,花腔里好似弥漫着雾,又好像笼罩一层轻纱。到了最后,它突然张开了花瓣,全部开放了。犹如一把长弓,向天宣战;如一把唢呐,欢庆自己的到来。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花竟会这样好看!如白雪,洁如玉,轻如纱,散发出阵阵清香。幽雅而美丽,娇嫩而动人。”!最末,作者才吐露真情:“仙人头,我爱你。你不仅有刺,而且有花”。徐徐起笔,步步渲染,层层紧逼,使诗意逐渐加浓,最终爆出高潮,确能引人入胜。

诗意要多角度表现,千方百计将景写活,使意境富于立体感。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为了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挺拔”的形象,作者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先用远镜头表现黄土高原的空旷,为白杨树的出现提供场景;紧接着用中镜头,三五株白杨屹立原野上,令人赞叹、敬佩。接着再用近镜头,着重表现一颗白杨树,镜头徐徐上移,“笔直的杆”、“笔直的枝”,绝无横斜逸出“亚枝”,“片片向上的叶子”;最后是大特写,对准光滑而有银色晕圈的“皮”,如此多角度的镜头变换,白杨树的动人形象终于深深烙进读者的心田,巍巍雄状,令人景仰!

  审核编辑:冰止乙醚   推荐:冰止乙醚

上一篇: 《 高明手段不婆娑

下一篇: 《 中国式公厕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冰止乙醚:
品读到位,论述在理。诗意来自天赋,也源于生活的积淀。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东方鹰

    东方谢谢杂文主编精彩点评,问好冰止老师。

    2014-05-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