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人生赢家”王羲之

作者:梨涡小篆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4-21   阅读:

  
  随意看了一部电影,老电影,上海电影厂八十年代的作品《笔中情》。看得我目不转睛,内心盈盈升起软红十丈,连带着嘴角浮出圆靥,甚是宽慰精神。
  这是一部好电影,讲述了一代书法家赵旭之的艺术追求和爱情故事。说到“赵旭之”,中国书法史是查无此人的。赵孟頫、张旭、王羲之等人倒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事实上,这部电影里的男主就是编剧取了上述三位大牛的名中一字,塑造出了才华横溢又狂傲不羁,风流倜傥又邪魅狷狂的灵魂人物,但该影片取材更多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我今天不想讲电影,只想讲讲王羲之。
  王羲之委实称得上中国书法届的泰山北斗。梁武帝形容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膜拜他的书法达到了每日临摹几百遍,还要求皇子们也得天天临帖几百遍的程度;赵孟頫练字练到60岁,才活成了王羲之的2.0版;董其昌研究了一辈子王羲之书法的字势规律,也只能是模棱两可,无法吃透其中精髓……王羲之的地位在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书法为什么能写那么好呢?这就得细细说道了。
  首先,王羲之的家庭背景远非寻常门户可比。
  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在东晋的影响力有多大?大到能跟皇帝平起平坐的程度。东晋的开国皇帝叫司马睿,他能躲过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南侵之乱,转移到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离不开王羲之的堂伯王导的功劳。据史书记载,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的庶子(小妾生的儿子),按照辈分,司马睿是晋武帝的从子(侄子),仅仅属于皇室宗亲,根本没有皇位继承权。司马睿靠借助琅琊王氏,才算是偏安江南,稳住了大局。同时,琅琊王氏也架空了东晋朝廷,朝堂一半以上都是王家的人。这一来,司马睿免不了心生忌惮。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然而民间已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流传。司马睿为了平衡势力,进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却被王羲之的族叔王敦发动兵变,差点被撵下台。司马睿只得“脱戎衣,著朝服”,放低姿态对着王敦求饶:“你如果想当皇帝,我就把我的皇位让给你成不?”王敦有意废掉司马睿另立新君,王导却是坚决反对,王敦只能作罢。继“王敦之乱”后,司马睿成了傀儡皇帝,上朝期间都要看着王家的脸色说话。到了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家的权势达到了巅峰。司马衍跟王导发个圣旨,动辄用“惶恐言”、“顿首”、“敬白”之类的敬语,窝囊到了唯唯诺诺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生下来就等于捏了一把金汤匙,他可以啥事都不干就能安享荣华富贵,也可以想从政就从政,想当官就当官。不谈他家族的厉害之处,单他亲爹王旷曾劝司马睿去江南建都,司马睿才成了晋元帝这个事,就够王羲之吃一辈子的福利。更何况是做学问呢?
  东晋时期,并非人人都有资格读书深造的,亦非人才都有机会出人头地的。可以说,你生下来属于什么阶层,你的子子孙孙也属于什么阶层。因为在东晋,政府用人主要翻族谱。如果你的家世不行,哪怕你有开天辟地之能也不会高看你一眼。比如陶渊明。至于受教育的机会,士庶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均。士族子弟可以轻轻松松学习当时流行的魏晋玄学或者儒家经典,平民百姓对读书连想都不敢想,只配在社会的最底层搬砖。
  王羲之沾了官富二代的光,拥有着优良的受教育资源。但是他在幼年并不出众。《晋书》记载王羲之小时候“讷于言,人未之奇。”意思是他小时候不善言谈,大家都看不出他有啥超人之处。王羲之的体质也不强健,他患有癫痫症,不定时会发作“羊癫疯”。除此外大病小病毛病不断。单王羲之所留下的书信记载,他不是患耳痛,就是害脚肿,要么头上生痈,要么长期发烧,甚至从肩胛骨到腰椎骨到大腿骨都时不时疼痛,称得上是一个病秧子。庆幸的是,王羲之有幸遇到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担任过太子少傅与吏部尚书的大臣周顗[yǐ],他是一个大学问家,也是当年跟随司马睿渡江南下的朝廷大员,极具威望。他在王羲之13岁那年形容他长大了必成大器。为了鼓励王羲之,周顗专门给他端了一盘硬菜——牛(jian)心(niu)炙(xin),此举带给了王羲之极大的震撼。虽说周顗对王羲之的礼遇可能是建筑在王氏家族的基础上,但是对于一个身体孱弱又资质平平的孩子来说,他能够遇到慧眼识人的“伯乐”,自信指数瞬间飙到了180。
  王羲之遇到的第二个好老师是女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名叫卫铄,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出身于书法世家,曾师从过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卫夫人教王羲之学书法一事,历代典籍多有记载。如刘宋的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曰:“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王逸少即王羲之;杜甫也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中称“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王右军也是王羲之。卫夫人教王羲之是倾囊相授,别具匠心。平常人学写字,都是问老师该怎么写笔画,老师再示范指点。卫夫人则爱引导王羲之自行顿悟。比如王羲之请教她如何“点”,她回答说“高峰坠石”;王羲之再疑问她如何“横”,她形容“千里阵云”;王羲之若困惑“竖”,她则说“万岁枯藤”;王羲之若费解“捺”,她则语“崩浪雷奔”……
  若王羲之不懂她话中含义,卫夫人则让他去观察自然景物,让他去感受天地万物。就这样,王羲之迷上了书法。他每日奋笔疾书,精心研究隶、草、楷、行各体书法,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终于练成了自成一家的功夫。他所写的《兰亭集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据说王羲之每次练完字去家门口的水池里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被染黑了。北宋散文家曾巩对此持怀疑态度,专门写过一篇《墨池记》,提出“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古代的水池多指池塘,池塘的水是流动的,王羲之要用多少墨汁,才能让一池清流尽成黛墨?但是曾巩不能否认王羲之的勤奋与与生俱来的书法天赋。
  王羲之的父亲也善书法,叔伯王敦、王导同样以书法闻名。在琅琊王氏家族中,王羲之还有一个启蒙老师叫“王廙”,书画双绝,曾教过晋明帝作画,也教过王羲之书法。王羲之逐渐超越了他们。他完全为自己的理想而生,完全为自己的爱好而活。他在婚姻方面也一改东晋门阀通婚只看权势的习气。王羲之的妻子叫郗璿,亦爱好书法。她的父亲郗鉴是东晋有名的重臣武将,可惜出身并不优越。史书记载郗鉴“少孤贫”,还要抚养侄子与外甥。由于他品德好,名望高,备受乡里乡亲的尊敬,大家没少扶持资助他,郗家逐渐养成气候。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郗鉴组织乡人结堡自守,应对敌寇。民众慕名而来,结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后来,司马睿任命郗鉴为刺史,郗鉴助司马睿打下江山,才跻身入士族之列。话说回来,郗家跨越了阶层,依然是在建康城里毫无根基的外来户,也是晋朝皇帝用以制约琅琊王氏的棋子。王羲之却娶了郗鉴的女儿,不谈王郗两家为了政治利益而联姻的可能性,我更相信王羲之是看中了郗璿的才德。
  王羲之一生,对名利并不十分看重。他更像一个天性烂漫的性情中人。王羲之喜欢养鹅,有一次见到一位孤老太太养的鹅雪白可爱,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道老太太敬重王羲之,竟然把鹅宰了烹饪成菜,籍此来款待他。王羲之心疼鹅的惨死,难过了许久;还有一个山阴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多次想要购买,道士却不卖,除非拿王羲之的真迹来换。王羲之欣然提笔,写好之后提了一笼鹅回家,却不知道士拿着他的书法卖了不少钱。王羲之也非常厌恶官场的黑暗,即使心系百姓,力图务实,也没少与朝廷权臣发生冲突。王羲之为官时期,见到饥荒就开仓赈贷;目睹赋役繁重就上疏请求减免;巡检诸县遇到不公执法立刻主张杀一儆百……王羲之还反对魏晋时期一度纵酒醺酒的风气,他认为老百姓们在战乱之年连饭都吃不饱,再拿谷物去酿酒纯属浪费粮食。但是,王羲之得罪了顶头上司王述,王述利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职权,一度给王羲之人前玩难堪,并不停地派人督查王羲之所辖会稽郡的各项工作,无论刑事抑或民事,把王羲之整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下班的路,是生活的开始

下一篇: 《 我的封城日记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被后世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的王羲之,独具个性,在属于他的时代早已灿烂夺目,在这篇文字里可以好好地了解清楚。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