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

作者:英沙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3-30   阅读:

  
  三湘大地,英杰辈出。
  世人只知山东的杨子荣,是东北民主联军的英雄。民国时期,湖南有个刘梓荣,这是一条真正的好汉。他,曾经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之初挥枪跃马,英勇无畏地战斗着。他在历史的激流中闪着光华,英魂不灭。
  那年,三十余岁的农民刘国忠因家境变迁,从长沙望城乔口先锋殿举家移居长沙县新康都(今长沙望城区靖港镇)。刘国忠两夫妻已经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很窘迫。但贫穷并没有压垮这条坚强的汉子,他租种了庄主的湖田,执着地勤劳着,耕耘着。数年后,刘国忠省吃俭用,积累了一定的钱财,家资渐丰,开始营建新屋,刘家的生活渐渐变得充满生机。
  1897年3月28日,刘国忠家传出了初生婴儿的啼哭声,这是他的第五个儿子出生了。又生了一个,家庭负担更重,但家里添了男丁,总是喜庆的,这个新生的男孩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个孩子自一两岁起,就显出与众不同,他聪敏过人,狡黠可喜,深得刘国忠的喜爱。他给这个儿子取名刘梓荣,下定决心培养这个孩子读书成才,以期日后光耀门庭。
  1912年,刘梓荣进入长沙县第四高级小学读书,与另一个名叫郭亮的孩子同班同桌,这位同学成了他短暂人生中的挚友。校长赵湘藻很器重二位学生,时常称赞他们是栋梁之材,“一时瑜亮”。
  赵老师是一位爱国人士,时常给他们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给他们讲述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与侵害,说到动情处,常常是泪流满面。在赵老师的影响下,刘梓荣很早便知道,大丈夫要顶天立地,以身许国。他盼望着能以一己之力救国,盼望着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和迫害,真正地富强起来。
  1915年,刘梓荣与郭亮一起考入长沙长郡中学。郭亮给刘梓荣的信中写道:“弟与兄对灯共榻前后六载,于兹知己,其情无殊手足。”“五四”运动期间,刘梓荣和其他进步学生一道,交流进步思想,寻求救国之道,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刘梓荣决心做保卫国家的忠臣,同学们都叫他“刘武臣”。
  1920年,刘梓荣考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校的优秀学生很多,自由和进步的气氛进一步影响了他。毛泽东、蔡和森等经常与刘梓荣和郭亮等一帮学生一起讨论国是,谈到中国的贫弱和西方列强的暴虐,群情义愤,刘梓荣禁不住扼腕长叹,切齿痛恨,决意不除恶致尽,誓不罢休。
  不久,他参加了毛泽东等发起的新民学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2年,刘梓荣在毛泽东、徐特立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孙中山在广东筹建黄埔军校,委托毛泽东在全国各地特色优秀青年,把好面试和引荐的第一关。刘梓荣带着毛泽东的举荐信赶到上海,这时初试已过,他直接找到考官要求参加复试。他在《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的作文中,署名“仇西”(加入革命军后改为畴西),并说:“列强如此欺侮我们,不报此仇,非炎黄子孙!”当年11月,品学兼优的刘畴西从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教导团第三连任党代表。
  1925年初,军阀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广州革命政府发布《东征宣言》,以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为主力讨伐陈炯明。刘畴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左胳膊截肢。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前往慰问,在他的病床前给他颁发了军功奖状。
  1926年7月,刘畴西随北伐军进入长沙,会晤了郭亮。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夏天,刘畴西受党组织委派,秘密到武汉找到贺龙,后随贺龙回到部队,又转到叶挺担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任参谋,他协助叶挺制定了起义的作战计划,与郭亮一起,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起义军南下广东,汤坑一战,部队被打散。刘畴西在党组织的接应下来到上海。1929年后,转到苏联莫斯科养病、学习,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第一次走出家园,他清醒地看到了更为纷纭壮阔的世界,深深地感到,中国的强大,依然任重道远。在国内,白色恐怖更加猖獗,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国内共产党人的清洗和屠杀,1928年3月29日,郭亮在长沙就义。
  古人曾说:“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余部上了井冈山,革命前途未卜。刘畴西是不怕死的,他逃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罗网的扑杀,又残废了一条胳膊,远在莫斯科,远离了中国这个杀戮战场,他本可以不回来,或者可以做一些文职工作。但报国的志向象火一般在他的胸膛燃烧,他应党的召唤,毅然归国,奔向了毛委员领导的井冈山。他拖着残躯,重新投身到党的旗帜下,为穷人打天下,与战友和同志们共赴国难,为信仰而奋斗,为民族解放而奋斗,哪怕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
  毛泽东伸出大手,以宽阔的胸膛拥抱了他的学弟,这位独臂将军。到根据地后,刘畴西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第八师师长。1931年,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学,刘畴西兼任教员,与其他同志一起,培养出了6000余名军事干部,极大地充实了革命的后备力量。
  第一次反围剿时,刘畴西所在的红三军诱敌深入,在龙岗附近打了漂亮的伏击战,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军声雷动,声名远扬。此后,刘畴西又参加了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1931年9月18日,日寇侵占我东北。消息传来,共产党人无不热血沸腾,均欲报国杀敌。
  1933年10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调集100余万兵力,对中央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围剿”。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和危害,中央苏区的反围剿遭到了空前的失败。
  1934年8月,中国共产党公布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北上抗日的主张。10月,红军主力和中央领导机关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长征。红十军和红七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刘畴西任总指挥,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书记。
  在红军北上皖南的途中,蒋介石调集了5个正规师、2个独立旅和4个保安团,层层包围,对红十军团和抗日先遣队进行扼杀,他布重兵于皖南地区,装了一个大口袋,张网以待。
  当时,形势已经相当危险,但红十军团仍然知难而进,继续北上。1934年底,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附近与国民党军遭遇,双方发生激战,红军伤亡惨重。1935年1月20日午夜,刘畴西率余部在许坞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在激烈的乱战中,红十军团与国民党军打成了一锅粥,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几乎全军覆没。军政委员会书记方志敏和军团参谋长粟裕突围出来,这才发现,刘畴西、王如痴、胡天桃等高级将领全部陷在乱军之中,生死不明。方志敏急了,挥枪返回,又冲入了乱军阵中,粟裕一把没拦住,眼睁睁地看着方志敏消失在浓厚的硝烟之中,只好带着冲出来的四百多名战士继续一路往北冲去。
  此后,粟裕带领着同志们,艰苦卓绝地战斗在闽浙边区的大山里,坚持了三年游击战。直到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他才出山。
  方志敏回到包围圈里,却始终没有找到刘畴西和王如痴他们,当时他认为,几个同志可能已经殉难了。数月后,方志敏被搜山的敌人抓获。在监狱里,他才与这两个同志重逢。
  在狱中,刘畴西遭遇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忍受着肉体的巨大痛苦,始终紧咬牙关坚贞不屈,坚决不向敌人吐露任何党的秘密。蒋介石爱惜刘畴西是个人才,让人将他从监狱中提出治病,好生款待,又派了刘畴西在黄埔军校的校友俞济时、顾祝同等前往劝降。他们说,只要刘畴西归顺,蒋校长一定既往不咎。
12
  审核编辑:墨斗鱼   精华:花落无声

上一篇: 《 且说严父慈爷

下一篇: 《 心中的桃花源

【编者按】 现代诗副主编   墨斗鱼:
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远离枪声和血腥,平时很难让人联想起那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血与火中奋勇冲杀、砥砺前行的先辈们。正是以刘畴西为代表的的这些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以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前仆后继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让赤旗的世界展现于世界的东方。作者还原出一些当时的细节,感人肺腑。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更不应忘记。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英沙

    几乎在同一个地点,蒋介石布置重兵谋杀了两支革命军队。有人说,红十军团覆灭是刘畴西的责任,同样,皖南事变是项英的责任,这是不公正的。长征途中,每走一步,都可能牺牲。新四军则是在有北上调令,去打日寇时遭到的埋伏。两位烈士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他们是知道敌人就在前方。两支部队必须前进,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021-04-03

    回复

  • 冰斯语

    革命英雄永存不朽!

    2021-03-31

    回复

  • 花落无声

    刘梓荣烈士是为了拯救国家民族,不惜以身许国,为了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和平,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是无数先烈勇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珍惜当今的一切,并将这些一代代传承下去。

    2021-03-30

    回复

    • 英沙

      @花落无声  感谢文友的评论。问好!

      2021-03-31

      回复

  • 墨斗鱼

      湖南刘梓荣,真英雄。

    2021-0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