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洼有韵吟正浓

——记李忠湖先生和他的《商河百咏》竹枝词

作者:花落无声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5-09   阅读:

  
  说起与李忠湖老师的相识,还是缘于他的竹枝词。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闯进一个陌生的博客,读到这样一些句子:“百里家园尽舞台,棒花伞鼓尽奇才。匆匆探马方离去,灌耳春雷滚滚来。”。这不是我们商河的鼓子秧歌吗?清水幻象、商河大布、古麦丘、孟云卿,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让我不由细细读来。从土特风情到历史遗迹,一首首七言绝句韵律公整,饱满圆润,美不胜收。欣喜之下,便开始了与李老师的交流,并结识。
  李忠湖,斋号闲散居主人,中华词学会会员,山东词学会会员,是近年来活跃于文坛、坛的农民诗人。其作品题材广泛,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均有涉猎,以格律诗成就最高。已结集出版《古洼韵草》、《闲散居诗词稿》两本诗集。让我不能释怀的,不是李老师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他对文学始终不渝的追求,及其坚强、豁达的人生态度。
  地处黄河岸边的商河县,古称麦丘邑,属齐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众多有名的历史人物在此驻足,留下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与历史遗迹,文化底蕴丰厚。人们历代以农业为生,土地多盐碱涝洼(素有七十二洼之称),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但民风淳朴,性情憨直,为官者多清正廉明,为文者多清雅淡泊。李忠湖老师便出生于七十二洼之一的“清水洼”旁的村子——三里河村,出门便是方圆十余里的大荒洼。
  出生于上个世界五十年代的李忠湖老师,自幼聪敏好学,六岁上学,仅上了两年,学校便因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而停课。他便借来高年级课本,忍着饥饿在煤油灯下自学。学校恢复上课后,李老师借助自学通过了考试,直接升入商河高小,进而考入商河一中。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李老师如鱼得水,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然而,命运再一次跟这个好学上进的青年开了个玩笑:离毕业还差一个月,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本应走进高等学府的学子们,一夜间成了革命小将。文化知识被视为毒草,大量书籍被无情焚烧。夜里无人时,李老师悄悄在冷寂的灰烬中,抢出了几本未烧尽的古诗词书籍。那些书,在那个荒芜的岁月里,滋润了大荒洼里那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之后,李忠湖老师参过军,打过工,务过农,最终回到了那片“几簇蓬蒿下,野兔撒欢”的贫瘠的土地上,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忙于生计之暇,他不忘研习格律,作吟自娱。日常生活所闻所见,所感所悟,无不信手拈来,吟咏成句,陆续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历山诗刊》主编李善阶先生曾为其题词:“辛勤兴大业,闲散赋诗章。”
  “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诗如见其人。”(清.徐增《而庵诗话》)。读李忠湖老师的诗,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其文风的淳朴自然,简约明朗,雅俗共赏。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深受商河诗人孟云卿、李诚明等平民诗风的影响,又揉进了作者豁达、豪迈的人生情怀,体现了其真诚做人、淡泊名利的心志。“闲云野鹤古荒洼,散酒香烟绿酽茶。居室兰馨书染韵,芸窗竹秀笔生花。情思透纸邀明月,逸兴穿空寄彩霞。自咏自娱寻自在,无拘无束乐无涯。”这首自题诗,便是李老师心态的真实写照。
  李忠湖老师刚刚完成的商河百咏——竹枝词,是其几年来的心血之作,是其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竹枝词,一种专门吟咏地方风光习俗的文体,多为七言绝句,在每首下缀以简短的题记,宛如一种诗歌地方志。李老师自几年前便开始了商河竹枝词的创作,先是完成了五十篇,曾一度搁置。直到近两年,商河经济的迅猛发展,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重新激起了李老师的创作激情,一鼓作气,完成了后五十首。
  在写作竹枝词的过程中,李老师常常徜徉于家乡的新变化、新景色中,流连忘返、尽情吟赞;并怀着对历史的尊重,对家乡的热爱,踏古寻幽,遍访名家,对商河历史人文、民间传说、风情人情、特产美食等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撰写完成了《滳河考辩》、《明清时期三里河李氏人文初搜》等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因竹枝词涉及广博,内容繁杂,李老师将其归类分为十个大主题:新姿篇、美食篇、土特篇、风俗篇、风物篇、风情篇、钩沉篇、人物篇、传说篇、正气篇,每个主题十首诗。对于不同的题材,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多姿多彩。写风物人情,轻松活泼,妙趣横生:“大豆磨成白乳浆,轻熬细点泛琼光。辣油麻酱花椒水,玉碗盛来满口香。”(商河老豆腐);写商河新姿,直舒胸臆,畅快淋漓:“依阑听鼓醉花间,银鹭拂风逐纸鸢。画里嫦娥方起舞,喷珠飞溅石榴湾。”(鼓园夕照);写历史钩沉,注重史实,用典巧妙:“尚父封齐置麦丘,区区小邑列姬周。若非此地多灵气,怎令桓公拜老朽”(古麦丘);写英雄志士,正气凛然,感情饱满:“两袖清风效圣贤,一身磊落气昂然。宁辞七品正堂印,不向奸差赂枉钱”(大华辞官)。
  李先生谙熟格律,遣词造句的功夫颇深,比、兴、赋等艺术手法运用娴熟,所以,其笔下的竹枝词韵律工整,词句精美,朗朗上口,将竹枝词的通俗性与诗歌的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一首首精致圆润的竹枝词,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一个文化积淀丰厚、时代气息浓郁的新商河。这对商河风俗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将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因感于李忠湖老师高尚的人格、对诗词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遂写下此文以表感佩之情。在李老师的《商河百咏》结集出版之际,蒙其不弃文字粗陋,应邀将拙作略作修改,权以为序。粗浅之处,还望李老师及读者不吝赐教。
  
  审核编辑:文清   推荐:文清

上一篇: 《 【红尘有你】抱朴归真,老有所为

下一篇: 《 杂谈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文清:
从无意中闯进博客,到最后结识了一位好友,这是缘。有写诗词的功夫,可见非同一般。中国的古诗词,学写起来是很吃力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