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有你】青鸟

作者:鱼儿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5-09   阅读:

    天刚蒙蒙亮,那只鸟儿就刺啦啦地扑到厢房的格子窗上去了,“滴沥滴,滴沥滴……”
  小女孩青青揉了揉眼睛,侧身看见了白色窗纸上的小爪影子,立刻笑了,然后一咕噜爬起来,穿衣、洗漱、背上书包,跑进厨房,揭开灶台上冒着热气的大锅,拿出一包用箬叶包裹好的食品。然后"吱呀"一声推开门,晨雾里闪现出一张红扑扑的可爱笑脸。因为这张笑脸,农家村落的早春,贫瘠与暗淡顿时消遁,变得新鲜生动起来。
  先穿过一大片农田,油菜地黄花还没完全开,昨夜一场春雨的手指,又将菜杆拔高了几寸。绿油油的波浪里几个农人在弯腰劳作。布谷鸟盘旋在他们头顶,“布谷,布谷.....”地配着乐。接着便是桑树林,挂果还早,一想到那些紫色的酸酸甜甜的桑葚,青青和鸟儿就不约而同地想要流口水。夏天多好啊,夏天一到,仿佛到处都能找到好吃的。好,看见那条波光粼粼的陆水河了,和小河上那座小木桥了,桥头的老柳树倾斜着身子,它总像很渴,喝不够似的将一大把新绿的枝条探向河水。
  ——学校快到了?还早呢,我先坐下来吃点早饭吧,鞋子都打湿了,搁石头上晒晒。
  哦,你饿了吧,你看爷爷准备的早餐还热着呢?
  早春的气温还很冷,青青穿着淡蓝白碎花的薄棉袄,一直将箬叶包当暖袋似的握在手心里。她坐在了河岸边一块光滑的大青石上,掏出军用水壶,打开层层包裹的箬叶,拿出其中一张烙饼,她先揪了一些碎屑给鸟儿。
  一阵葱油的香气飘散开,爷爷的手艺还是那么好,这味道会让青青和鸟儿同时想起那个难忘的夜晚。青鸟儿拐着受伤的腿,一动也不能动地窝在铺好的茅草上,吃着爷爷放在小瓷碗里的烙饼碎屑。
  青鸟儿蹲到了青青的膝头上,蹭了蹭青青洗得发白的裤子。这还是她妈妈离开家之前给她买的,已经两年了,裤腿都短了好几寸了,可南方打工的妈妈还没回来。
  “布谷,布谷,布谷………”太阳升起来了,布谷鸟越来越多了,到处充满它们的欢鸣。
  这些家伙,它们起得更早,它们负责把爷爷叫醒,青鸟儿负责叫醒女孩。
  ——我们已经够早的啦,可爷爷还要早啊。爸爸妈妈好长时间没寄钱回来了,爷爷想多种点菜,给我攒学费,爷爷真辛苦,今天要是能早点放学就好了,我就可以帮爷爷干点活了。
  青青抱紧了军用水壶,像抱着爷爷一样。那是她爷爷年轻时参军用的,退伍后带了回来。
  ——嗨,爷爷可威风啦,爷爷得过二等功呢。
  青青又一次自豪地跟青鸟儿说起她的爷爷。
  爷爷当然威风,这还用说,当年他面对那些坏小子,一声大喝,把他们吓得屁滚尿流呢。他们用弹弓打断了青鸟儿的腿,要不是爷爷,它早就活不成了。
  青鸟儿扑扇着翅膀,亲昵地去蹭青青的裤腿,想把裤脚的泥点掸落一些。青青弯下腰将它抱到胸前,任由它用长长的喙轻轻啄她的手心脚心,她喜欢那种酥麻麻的痒痒,咯咯咯笑起来,这是他们经常玩的游戏。她曾试图把青鸟儿介绍给来支教的老师,他看起来好像很寂寞。青鸟儿是友善的,它也愿意去啄啄那个城里来的人,老师刚开始很高兴也很喜欢,可渐渐就没什么反应了,越来越空茫的眼神,让青鸟儿感觉不自在。
  ——你看你的羽毛多美啊,蓝得像宝石,绿的花纹像桑叶,哦,不对不对,宝石冷冰冰的,应该比宝石还美。我们老师怎么会不喜欢了呢?是不是城里有比你更美的鸟?可爷爷说,你是最美的鸟,是幸福的象征,哈哈,要我说其实你还是我们的免费闹钟呢。哎呀,光顾聊天了,今天我值日,要早去。
  青青匆忙收拾好东西,重新穿好鞋,拍拍裤子,拔腿就跑。青鸟儿连忙扇动着翅膀,一路跟了过去。
  爷爷握着一把大锄头,正打算敲碎一块硬土。忽然发现停在硬土上的青鸟儿。
  爷爷笑了,拿大手过来赶,可它就是不飞,滴溜溜的圆眼珠瞪着爷爷,羽毛湿淋淋的胸脯,急速地喘气,脆生生的啼叫变得短促尖利,而且跑了调,奇怪极了。
  ——哪儿不好玩,蹲在这里干嘛,快飞去玩吧,到学校去,陪我的孙儿去呀。
  青鸟儿还是不动,继续紧张地瞪着爷爷。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只青鸟,接着是布谷、燕子,和更多的青鸟,三只,四只,五只…….将爷爷团团围住。原本狭窄的一块山间坡地,连同整个寂寞的山谷,忽然间盛大而喧嚣。它们围成一个圆圈,像一个巨大的花环,缓缓旋转着。
  爷爷疑惑地直起腰,刚一迈步,鸟群呼啦一下朝一个方向闪开,那是青青去学校的方向!爷爷浑身一颤,丢下锄头,迈开大步,向着陆水河狂奔而去。
  他看见了那个断裂了的小木桥,桥下因春雨而暴涨的河水正汹涌湍急,歪着身子的老柳树的那丛探向水面的柳枝上,岌岌可危地悬着小女孩青青,蓝色的衣衫已经被水花打湿了。正随风荡来荡去,远远看去像一只随时准备飞翔的小小青鸟…….
  
  审核编辑:下寨龙池   推荐:下寨龙池
【编者按】 短篇小说主编   下寨龙池:
留守儿童的生活,小说写得充满了欢乐,而不是思亲的悲苦。这个角度取得新颖,一个乐观向上好学的孙儿,一个富有爱心勤劳的爷爷,组成一副乡间早劳图,读来耳目一新。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