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被父母伤害过的人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作者:梨涡小篆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0-11-25   阅读:

  
  前两天,我在工作室里接见了一位来访者。
  那位来访者是一位母亲,年龄不大,三十岁出头。她有一个无法自控的恶习,就是爱对年仅六岁的女儿进行各种精神打压与言语羞辱。她说她知道这样做不对,无奈她控制不了。她出身于单亲家庭。她的生母对她也是从小辱骂到大。她感受不到正常的母爱。待到她升为人母,只能习惯性地复制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而且在复制她母亲的过程里,她似乎能够饶恕母亲了。她问我她是不是成长了?
  我直言不讳地揭穿她的自我欺骗。我说你只是在用你感觉正确的解释来保持你母亲在你生命里的重要地位——哪怕她的所作所为没有给你树立正面的标杆,也给你造成了罄竹难书的痛苦。也可能因为你只有通过美化你母亲的不正当教育方式,才能够缓解你们紧张的母女关系。
  在心理学里,有一种现象叫做“向加害者认同”。
  比如一个人曾经经受过恶意伤害,他就形成了两种人格面具。一种是“加害者面具”,他会自觉代入加害者的心理情景,对加害者的行为进行各种合理化的解释,从而转移自己被欺凌的痛苦;还有一种是“受害者面具”,他需要面对自己的创伤,自己的疼痛,他需要接受这一段让自己无能为力去忘却的经历,也要承认自己就是被伤害了。当这两种人格面具循环出现时,受害者很容易变身成加害者,去对准比自己弱小而无辜的人进行作恶,或者再去寻找另一个加害者,继续对自己进行折磨,继续扮演受伤害的一方。精神分析称这种现象为“强迫性重复”。
  比如,民国女作家萧红的生母早逝,父亲在她母亲去世的同年即续娶了新太太。新太太对于萧红不咋喜爱,有了新欢的父亲重男轻女,也不把萧红放在心上。萧红自幼缺失父母关爱,她后来怀孕生子,所作所为比生父和继母更冷漠无情。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萧红不看一眼,不问一声,也不喂奶。有人跑来要孩子,萧红头也不抬地说:“小孩子没有用处,你把她抱走吧。”后来,她又生下第二个孩子,才过三天即而夭折。有人怀疑第二个孩子是被萧红亲手杀死的。据说在孩子事的前一天,萧红以牙痛为由,向好友白朗要过一种德国产的强力止痛片“加当片”。次日白朗前来探访,萧红就用云淡风轻的口气宣布了孩子的死讯。
  难道萧红不知道弃婴、杀子不对吗?她自然知道。无奈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本能。只要她一回顾自己童年遭受到的虐待与冷遇,都会不由自主地扮演她的生父与继母。通过角色的替换,她可以接纳自己的命运:那些破裂的亲子关系,那些病态的亲密关系,那些缺失的自尊自爱,那些难以修复的心灵阴影,那些无能为力的生存困窘……她愿意相信,这一切不应该承受的生命缺陷都是应该接受的,都是合理存在的。
  其次,萧红的弃婴、杀子行为,也是通过扮演“加害者”的期间,向弱势的子女宣泄自己对于过去创伤的不满。无论她的大脑如何欺骗自己,她内心深处对于亲情的渴望与温暖的追求从未放弃。当她求不得,只有去伤害她能够伤害的人,才可以释放一些负面的情绪。
  正如许多父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痛殴过孩子之后,不敢面对情绪失控后的自己,开始美其名曰:“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要是懂事听话,我怎么可能打你?”;“我在教你学能。换个人我还不教呢!”;“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年打我比我打你狠多了,你不挨打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我是你爸(妈),我杀你也是天经地义!”凡是动辄辱骂与殴打孩子的父母,往往生长在充满暴力与羞辱的原生家庭里。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就是他们童年体验与感悟的重演,他们唯一学会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就是恶言恶语与暴力体罚。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病态教育理念带给孩子的,往往是长年难以摆脱的扭曲负罪感与深入骨髓的自我怀疑。孩子会认为,暴力伤害=爱。待到他们长大了,组建家庭,悲剧代代相传。
  当那位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表现出了绝望的神情。她说:“我好不容易选择了饶恕我的母亲,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你却告诉我,我是被她严重伤害过的、他们是亏欠了我的……我还怎么有能力与她和解?”
  我说:“你饶恕她不代表要认同她。你修复母女关系不代表要复制有毒的家教理念。”
  虽然饶恕能够帮助自己化解内心的种种冲突。但是饶恕不代表要替别人背负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有些父母也属于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凌虐的人,当他们意识到了父辈的错误,起码能够客观清醒地看待过往的阴影,让该走的桥归桥,该走的路归路。他们依然能够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他们学会了建立自己的心理界线,懂得了保护自己,选择了先治愈自己,先活好自己。
  比如香港著名女星蔡少芬,她一度活得非常糟糕。她出身于市井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嗜赌。为了给母亲还赌债,蔡少芬投身于娱乐圈,拼命拍戏赚钱,还给富豪当过小三。无论她怎么努力,她始终填不平家里的财政黑洞。蔡少芬为此险些自杀。后来她选择放弃让自己负荷过重的责任感,并敢于在家庭和情感方面设立界限。她才摆脱了“吸血鬼娘家”的缠累,在事业方面力争上游,活出了自由而丰盈的自己,后来遇到了疼爱自己的老公张晋,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拥有了三个可爱的孩子。
  如果蔡少芬继续以母亲的意愿来生活,她可能会有现在的生活吗?
  一切受制于原生家庭不够健康的教育模式的成年人,首先应该学会放过你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有毒的父母继续病态的家教模式。只有你先修复好伤痕累累的你自己,释放尽内心的悲恸与愤怒,你才能够有能力去修复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也才有能力饶恕你想饶恕的人。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复制父母的行为作为和父母和解的做法,的确贻害无穷。所以这么多例子中,我们该肯定的是蔡少芬这样的,分得清,拎得清,不用错误的方式修复与他人的关系。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落叶半床

    “你饶恕她不代表要认同她。你修复母女关系不代表要复制有毒的家教理念。”是的啊,不良的观念不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2020-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