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评诗】履泽,一个站在水边用诗歌思考的孩子

浅析江南诗人履泽的作品与人品

作者:高骏森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5-08   阅读:

    南国冬日的夕阳,安静地落在华南农业大学某个湖池。池水中的芦苇,挨挨挤挤,虽没有像春天般疯狂生长,却给我留下了一份断肠人在天涯的悠悠情伤。
  “想很多年前父亲说过的话/看小时侯喜欢的水边/草木盘根错杂/渴望,长成一棵会思考的芦苇/静静地立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守着那些无家可归,或者有家不归的路人(履泽《喂养自己》)”。
  整整五年了。五年来,每当我路过这座湖边,都会情不自禁地咏出江南人履泽这首《喂养自己》完整的歌,心会跟着句一起流泪。眼前静止的山水画卷,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清晰的镜头:一个戴着近视眼镜年轻秀气,体形偏瘦,中等个头,右肩搭着件白色衬衫,眸子里隐藏着一种无论怎么掩饰都无法掩饰住的幽怨。借着还未天黑的光亮,一个人在安静的风中从城市走进乡村,走进乡村一处有水的湖边,停下来,守着水中无言的芦苇,进行一番人生深度的长长思考与对话。
  与履泽相识,来源于彼此都爱好文学,爱好诗歌。清晰地记得2006年的冬天,我在原创力量文学网站发文,被心路中文网散文主编那山那水“三顾茅庐”请了过去。其中我的一篇短小散文《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履泽审核的。那时我们彼此都不熟悉,后来,我们是怎么熟悉起来的,已完全没有了记忆。唯有记忆的,就是我邀请他进原创。起初他并没有答应我,但后来还是进去了,并且还当上了诗歌主编。我不知道他最后决定走进原创是否来源于我当初的邀请,还是后来其他文友的邀请,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最终进了原创,在原创,我们才有了更深一层的接触,有了2007年他给我的献诗,以及赠送给我”以最民间的出版方式”出版的个人诗集《履泽,你到底还想怎么样》。
  当传统文学创作被时代的进步逐渐走进了网络文学创作,几乎只要是会敲击电脑键盘打字的人,懂得以分行的格式排版,都可以称为“诗人”的年代,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文学的进步,还是倒退。
  貌似履泽走进网络进行文学创作,和我的时间相等,都是在2006年。或许,我们本身就有缘吧,或许,我们曾经有着相似的经历与命运,或许,我们是同龄人。虽然我的诗歌或是其他体裁的文章永远不能和他的相比,但俩人之间这份以诗歌的名义保持着长达五年的友谊,足以让彼此感动,也足以让认识我们的文友感动。
  最初读履泽的诗歌,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只知道他的作品无论是发表在心路,还是原创,主编给的精华都特别多,网友跟帖评论也很热闹,忙的他不亦乐乎。那时因为我对电脑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更重要的是在工厂做工,一名车间的普通工人,压根儿就没有电脑用,只能靠晚上下班了跑到网吧,匆匆忙忙将白天写在纸上的文字誊写在电脑上,为了节省上网费,连错别字、语法都来不及认真修改,投稿成功后就下机。会员与会员之间用QQ群密切交流,我从来不参与,只是在第二天文章发表后,看见主贴下面有文友跟评,出自基本的礼貌,我一一回复,这就是我所谓的和文友交流。
  促使我关注履泽的诗歌,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在心路审核过我的那篇散文,并被编辑推荐。或许,这也可以说是私人之间的感情吧。
  “履泽,一个站在水边用诗歌思考的孩子。”这是我浅析诗人履泽这个人和他部分诗歌引用的题目。我之所以要用这句话来命题,根本原因履泽是一个诗人(严格一点儿来说,应该是一个作家才更为精准、确切。因为他不仅诗歌写的好,散文、杂文小说,一样写的精彩、漂亮。现在更主要以写网络长篇小说为自己的事业。),且在他的许多诗歌里面都提到了水和芦苇这两个名词,甚至在他的许多文集里面用“水的遗址”四个字来做封面。说到“思考”,也是因为在他的大量诗歌里,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站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很理性地面对人生、面对自身命运进行冷静的思考后,才有这么凝练的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
  “只剩下那么一点点的粮食和蔬菜/几根凌乱又可爱的火柴/我把油灯轻轻地擦拭/抹黑了屋子外边的云彩/夜便这样轻轻地跟着来”(《最后的夜晚》)。这几句诗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副苍凉的画面: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年轻消瘦的诗人在一间破旧的土房子里,没有电灯,没有暖气,被冻的瑟瑟发抖。右手的大拇指同食指捏着一根火柴,正往左手上的一个火柴盒侧面擦拭,然后将擦燃的小小火焰小心翼翼地朝一盏煤油灯灯芯上点去,来照亮黑夜的冷漠,驱走黑夜的寒冷。点亮后的油灯,隐隐约约有了光亮,在摇晃的灯影中,诗人感到饥饿了,因为他看见了屋子里剩下仅有的那么一点点儿粮食和蔬菜,还有唯一几根取暖的火柴。可想而知,诗人的生活是多么的寒酸啊。微弱的灯光抹去了屋子外边的云彩,这时候,整个无垠的宇宙将是漆黑一片,给人绝望和恐惧,死神正在一步步朝诗人逼近。诗歌的题目为《最后的夜晚》,当我们看见这样的题目和诗句,幻想出这样的画面后,或许会为诗人绝望的命运感到怜悯与悲伤。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时候,诗人是很乐观,抱有希望的。你看他诗句中的这些关键名动字词:“只剩下”、“一点点”、“粮食”、“蔬菜”、“几根”、“火柴”、“油灯”、“擦拭”,这些关键字词无疑不是给诗人在最后的绝望中带来光明,生存下去的希望?!哪怕“粮食”和“蔬菜”“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了,取暖和照明的火也没有了,但毕竟还有“几根凌乱又可爱的火柴”,还有一盏“油灯”。并且诗人还在“轻轻地擦拭”,这些所有看见的物体和动作,不正是说明只要有希望,哪怕是最少的,也一定要去努力奋斗,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否则,诗人就不会将“油灯轻轻地擦拭”了。诗句中用到的“可爱”一词,更可以让读者看到诗人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还不忘保持幽默。这种乐观的精神,现实生活中,有几人能做到呢?诗人做到了。题目《最后的夜晚》,看似是悲剧,有点让人想起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最后的夜晚如果诗人听天由命,听之随之任之,那么就真的成了世界末日。就像马云所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见后天美好的日出。”诗人在最后的夜晚是带着乐观的精神态度在和黑夜的寒冷与饥饿做着顽强的斗争,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因为黎明前的来临是黑夜最后的黑暗,只要冲破这层黑暗,就会迎来崭新、光明、温暖的明天。黑夜将不再黑、也不再寒冷,更不用说饥饿。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著名诗人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首诗歌我不知道诗人的具体写作时间,但在我的分析与想象中,应该是高考失败后的作品,或是复读后考的仍不理想写下的当时复杂心情(我看过别人采访诗人的一篇文字,诗人说自己参加过两次高考,考的都不理想,后就放弃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首诗都给人在绝望中看到了重获新生力量的勇气。冷静理性的文字,升华了主题,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这首诗歌的成功之处。
  站在水边用诗歌思考的孩子,永远很安静,很冷静。我感觉诗人很喜欢用思想的翅膀与睿智的目光去长途跋涉,破译生命的密码,爱情的密码,去安慰那些需要更多安慰的人。
  “不知道的地方总觉得是远方/我把这远方的不知道的地方归还远方/给每一个流浪的孩子一个地方/给每一匹马一片草原/喊不同的名字给每个晚上的月亮/陌生人,你也别着急/祝福也将降临你的身上”(《自由,穿行》)。这首诗歌较上一首诗歌而言,思想的乐观性会明显许多,诗意也温暖许多,很有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风格与气息,给人阳光、真诚、温暖、积极、向上。永远到底有多远?这是一个自古至今令许多文人都在探讨与寻找的答案。而履泽直接告诉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就是远方。所以,他要求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善良人,什么都不要去想,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那么,就自由自在地走好现有的每一分钟。只要这样去想、去做,不管你是谁,都会在下一分钟得到你想要的幸福。尽管在有些人身上,缠绕着这样或是那样不如意的事,但只要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诗)的眼光与心胸去朝前看,那么,这些所有的灾难与痛苦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随之幸福就在你的身边出现。这虽然看起来很富有理想色彩的幻说,但无疑这种理想色彩的幻说能给许多生活在绝望中的颓废人带来希望。更何况,诗人本身就是最富有幻想的。履泽在他自己诗歌里,就有一首《生命是一种幻觉》为题的诗歌。
1234
  审核编辑:火飞娃   推荐:火飞娃

上一篇: 《 【红尘有你】超越故乡

下一篇: 《 王冠下的恋情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火飞娃:
诗人的思考一定充满了诗意。这篇诗评散发着浓厚的诗的味道,本身就像一篇散文诗,而读者就像一只小鱼,自由地穿梭于诗意的海洋。我仿若看见履泽在河边,捧着青苔岸上最美的语言,骏森坐在云端,借着阳光向走在河边的他呼喊。江南、郁金香、流浪……我知道你们的窗子会永远亮着光明!这是一首感人至深、文字至美的篇章,赞叹作者充满灵性的才情,望佳作不断,文情更长!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