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之四十一(组章)

作者:子隽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0-04-09   阅读:

  
  清明让我们记住什么?
  
又是一载人生路,杏花依旧,先人已去山河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走过的岁月,除了回忆,留不下什么。生死离别,哀伤历久浓稠。生者,只能自我安慰:故人已去,安康活着。清明雨过后会晴空万里,但是,那一份别痛将永不褪色。
  今遇阳春又清明。活着的人一直坚信,落叶总要归根。归根:对生者而言,是自我提示,要珍惜活着;对逝者而言,却是一种重生。“清明无烟火,逝者何归处”。于是,无论守宅自耕、还是浪迹天涯的后人,都要在清明时节,把哀思与别痛,深深地镌刻在人生的旅途。
  年幼时,遇上清明时节,总会问姥姥“人怎么会死?人死后到哪儿去了?姥姥会轻描淡写的说:生死不由人。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星星会在天上守护着他们的亲人……故人离去,是一种重生,天国之乐,身心无恙。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耕耘五谷,也耕耘安康。
  一年唯此日,人生几清明。先人祭祖,是一种孝道的践行,大孝者方成大器,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哀思者,谈何立业成器?“死后一堆灰,不如生前一杯水”,我不喜欢这句对祭祖有失偏颇的话。生前赡养,故后哀伤才是完整的孝。
  德国人特委叟?莱特曾在德国电视节目访谈时直言: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所以“落叶归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不给祖先蒙羞”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叶落归根,是生命的寄托;光宗耀祖是人生的大孝。
  祭祖,就是为了记住。国人祭祖,多半相信的不是鬼神与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永不消失,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祭祖,是为了记住: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去年清明节前一天,晚餐结束天色已晚,路过永强路与建设大街的路口,一位年迈的老者在街角的废墟处,为已故半个世纪的父母烧纸钱。这位年事已高的老者,依旧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淡忘对父母的祭祀。瞬间,我的眼睛模糊了!
  今年因疫情的袭扰,倡导“云过清明”、“云烧香”,祭奠哀思。清明节真正的意义,除了勿忘,还有且惜。且惜这当下的春光;且惜眼前的亲人;且惜自己。好好活着,好好活下去。在这世界上,生命的终结不是死亡,而是被所爱的人遗忘。
  人终会死去,但只要有人还记得,我们所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学会经营快乐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该是快乐的积累。那些拥有了彻悟或聪慧的人,常用更多的快乐把生活编织的五彩缤纷,在快乐中生活着,在生活中快乐着。
  说到生活与快乐的话题,不禁想到了一则故事:一位访美的中国女作家,在纽约遇见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衣着破旧,显得特别虚弱,然而,又是那样的乐观。谈到生活,这位老太太的回答令这位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不就是复活节麽。所以,当遇到不平时,只要能等待三天,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的。
  这位女作家深感老太太是位大智慧人,她的精神闪烁着人生的哲理。人们都认为,一个获得了很多知识或在某一个领域有所造诣的人,才是大智慧的人,才是聪明的人。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我们便拼命的往大脑里堆积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精疲力尽。后来,我们又忽然发现,有的人即便有了知识,但未必能全然拥有生活,拥有生活的真谛。
  有的人尽管没有多高学历,却能很好地驾驭生活,一些难题常常迎刃而解,生活的精致优雅,富有成就感、满足感。即便眼前的困难难以克服,头脑也十分的清醒,总在快乐的模式上运行。这大约是说,人们的聪慧,多半来自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的认知,心性的淡定。
  生活倘是快乐的积累,就要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不去漠视与丢掉机遇,但一旦与机遇无缘,那也应是快乐的。乐观的人常说:一是有活干,二是有饭吃就是快乐的。可一旦在长长的时间里,少了谋生的手段,又很难维持生计,这便是很痛苦的。
  人应该淡定的活着,不该奢望做大官,做富翁,长命百岁。这些欲念,有时会成为人生的负担,使生活不再快乐。智慧的人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在生活中积累快乐,甚至能在苦中作乐。而不大智慧的人可能只会创造财富,却不会享受人生。更可悲的是,有些人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在实践中掌握了许多技能,甚至拥有了头衔,却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无法让原本清静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与快乐。
  繁复的尘世,总会与一些烦恼不期而遇。然而,只要善于积累快乐、善待快乐,每个日子就会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谢幕”的课题不能忽略
  
开幕精彩,掌声如潮,若谢幕瑕疵几出,依旧不称完美。人生之旅,身后留下了一串闪耀着光芒的足迹,然而,不能直面死亡,未能完美“谢幕”,靓丽的一生就会打折扣,甚至留下些许遗憾。
  “谢幕”,是个难题。对病患而言,很多人没有勇气直面死亡的恐惧,苟且地分分秒秒地活着,给魔鬼提供了摧残生命的舞台,不能做到有尊严的死去。对医生而言,面对一个枯萎的生命,也是困惑多多。在医学发达的今天,难的不是让病人“活”下去,而是如何去“死”掉。传承了很久“好死”的习俗,被太多人忽视了。
  文学大家巴金,重病入院经抢救保住了生命后,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胃管至少两个月就要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自己却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家属和领导都希望他活下去。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然而,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却选择了用最少的药物,去遏制病灶的扩散。医生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当自己身患绝症时,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物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快乐地活下去。
  罗点点(罗瑞卿之女),临床从医多年。2006年,罗点点创办“选择与尊严”网站,倡导生前预嘱和尊严死。2013年,罗点点和陈小鲁(陈毅之子)等一起创办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著有《我的死亡谁做主》。3月12日,台湾作家琼瑶在网上发布《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称万一自己病重,希望不要因为后辈的爱,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琼瑶也提出希望“尊严死”。
  近日,看到一段关于死亡的调侃文字:漂亮了一辈子,临终死的很难堪,所有的漂亮也将会大打折扣。不希望在ICU,赤条条,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一样,每天吞下巨款,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死亡是一种重生,并无什么可怕。要有谈笑风生的气度,经营好弥留之际的每一段的时光,并能自主决定临终事务,比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正如罗点点所说:“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一位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她便在亲人的陪同下,游览了期待已久的崇山大川,碧海森林。结果大大超过了医生对她存活的预期。
  有两种人死亡质量令人忧虑:一种人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能慢慢死去。另一种人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把一生很大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推荐:花落无声

上一篇: 《 “谢幕”的课题不能忽略

下一篇: 《 致观庙高中的感谢信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清明,让我们反思;学会经营快乐,则会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学会谢幕,就可以让人生画上圆满的句话。一组心迹,给人启迪。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花落无声

    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已经有相关组织为此努力。

    2020-04-09

    回复

    • 子隽

      @花落无声  死亡是一种重生,并无什么可怕。要有谈笑风生的气度,经营好弥留之际的每一段的时光,并能自主决定临终事务,比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正如罗点点所说:“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人,无法选择生,但能做到选择死的方式,也算是留下了最后的一抹尊严。

      2020-04-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