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幕”的课题不能忽略

作者:子隽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0-04-08   阅读:

  
  开幕精彩,掌声如潮,若谢幕瑕疵几出,依旧不称完美。人生之旅,身后留下了一串闪耀着光芒的足迹,然而,不能直面死亡,未能完美“谢幕”,靓丽的一生就会打折扣,甚至留下些许遗憾。
  “谢幕”,是个难题。对病患而言,很多人没有勇气直面死亡的恐惧,苟且地分分秒秒地活着,给魔鬼提供了摧残生命的舞台,不能做到有尊严的死去。对医生而言,面对一个枯萎的生命,也是困惑多多。在医学发达的今天,难的不是让病人“活”下去,而是如何去“死”掉。传承了很久“好死”的习俗,被太多人忽视了。
  文学大家巴金,重病入院经抢救保住了生命后,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胃管至少两个月就要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自己却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家属和领导都希望他活下去。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然而,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却选择了用最少的药物,去遏制病灶的扩散。医生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当自己身患绝症时,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物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快乐地活下去。
  罗点点(罗瑞卿之女),临床从医多年。2006年,罗点点创办“选择与尊严”网站,倡导生前预嘱和尊严死。2013年,罗点点和陈小鲁(陈毅之子)等一起创办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著有《我的死亡谁做主》。3月12日,台湾作家琼瑶在网上发布《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称万一自己病重,希望不要因为后辈的爱,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琼瑶也提出希望“尊严死”。
  近日,看到一段关于死亡的调侃文字:漂亮了一辈子,临终死的很难堪,所有的漂亮也将会大打折扣。不希望在ICU,赤条条,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一样,每天吞下巨款,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死亡是一种重生,并无什么可怕。要有谈笑风生的气度,经营好弥留之际的每一段的时光,并能自主决定临终事务,比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正如罗点点所说:“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一位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她便在亲人的陪同下,游览了期待已久的崇山大川,碧海森林。结果大大超过了医生对她存活的预期。
  有两种人死亡质量令人忧虑:一种人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能慢慢死去。另一种人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把一生很大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我们中的很多人,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如何有尊严的离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些三甲医院推出的“安宁疗护”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今天,作者就这一话题再一次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我们未来的福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子隽

    谢谢芳主编编发稿件!辛苦了!

    2020-04-09

    回复

  • 沁芳闸

    这是我们都将遇到的问题,希望变得越来越好。

    2020-04-08

    回复

    • 子隽

      @沁芳闸  是的,如何有尊严的离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些三甲医院推出的“安宁疗护”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今天,作者就这一话题再一次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我们未来的福祉。人们对于生命的认知需要有一个飞跃,方可解决这个不可跨越的“课题”。

      2020-04-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