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头的事,恼人

作者:笑君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20-03-11   阅读:

  
  又是一个庚子年。本应是个快乐祥和的年,却被武汉的冲击波,给冲没了。
  这个年的特点,便是全国人民自我“关禁闭”。不用想,时时刻刻都能清楚的记得,已“封闭”快三十天了。
  当然,这些天里,除了考虑吃、喝、用度,还在为武汉着急,为家里在外“抗疫”的人担心。什么都急,什么都烦。不成想,没考虑到的事,也来凑热闹。这不,头发渐渐地长了,成了需要“挠”的问题,虽不担心,却恼人呢。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男人必须在腊月里,最好是二十三以后,除夕之前,理发。当然,也有人可以不理发,而且,是不能理发的。原因吗,在这里就不说了,留给大家猜吧。
  有句俗话说:“痴人顶重发”。真的,这句话在我的身上应验了。年轻时,满头黑发,不仅密,还粗,每根都直愣愣地挤在一起,像个刺猬。乡亲们说:这小子,实在哩。
  长大后,进城,参加了工作。在男男女女交织的世界里混,没人教,便“自学成材”,知道了臭美。
  呵呵,除了穿衣戴帽,最重要的,便是修理这一头“重发”。
  也不知道是从那一天开始的,每个星期都要进一次理发店,似乎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起初,在工厂里上班,工作时间是要穿工作服的,还要戴工作帽。无论如何,头发不能乱。因此,戴帽子也是有讲究的,若戴得不正,不在那个特定的“水平线”上,头发一定会被弄得乱七八糟。交给理发店的三块钱,算是白交了。
  从小,就喜欢“三七开”的发型。可小时候无条件,没办法实现这个梦想。有能力,进得起理发店了,在电吹风和发胶的作用下,想要个美观、理想的发型,似乎很容易。但是,要将发型保持好,保持得长久些,却不容易。根本,要看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比如这戴帽子,要先将头发拢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帽子的后沿从头前,按顺序向脑后滑动,滑到脑后跟了,停住。轻轻地,将帽子的边际,扣在耳朵跟稍上些的一条水平线上,再回手沿着帽边,分两侧向脑门前移动,将自头顶上分散下来的发稍压紧了,压顺了,才行。然后,将脑门上还有些散落在外面的头发,分捋到两边,能被帽子扣住的扣好,不能扣住的,任其漂洒着。既自然,也不会破坏了原来的形状。
  不到三十岁的时候,胡子齐刷刷地长上来了。这胡子吧,还有些特别,络腮连鬓不说,跟头发一样,既粗壮,又浓密,就像是一副板刷子似的。
  才开始,理发是不需要修面的。胡子长出来了,用手拔。手拔不了,用夹子夹住了拔。有时,还用“活血止痛膏”贴在胡子上,使劲地撕,以达到拔胡子的目的。
  据说,用这样的方法,拔掉的胡子便不会再长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到是因为拔胡子,拔得血流满面。脸上,还长了很多疙瘩。有些疙瘩发炎,都长脓了。
  当然,这是四十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时的理发员,几乎都会修面。通俗的说,就是会刮胡子,只不过水平高低不等而已。故乡的小城,是解放初新建立的,老街、新路四五条,大约有近十万的居民。
  自古以来,理发是不老的职业。理发店,便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营生。早先,理发员基本上都是男的,后来,女人也介入这个行当,还越来越多。其势头,几乎盖过了自称“大老爷们”的男士。而且,很多女人们的手艺,比男士好。加上女人的温柔、体贴、细心,以及女人特定的身份,似乎更适合这个职业。也因此,女人经营的理发生意,非常的火爆。
  我需要的,既有很好的理发手艺,还要会修面,也就是刮胡子要“有一手”。
  有段时间,我在不同的大街小巷里,选择不一样的理发店。其实,就是想试试每一位“大师”的手艺。电影院附近,有个L师傅开的店,一间屋子,一把椅子,一个人操作。L师傅也就是二十几岁的年纪吧,高高的个头,有些单薄,不算漂亮,也不丑,还不喜欢多说话,只会闷声干活。但是,手艺不错,洗头认真,洗得干净。尤其是刮胡子的技术,堪称一流,是我试过的几十个“大师”中,最好的。
  她刮胡子,自始至终,不徐不疾,稳稳当当。刀在皮上走,手在脸上滑,热毛巾跟着拂过来。剃刀的一落一起,既轻,又重,还稳。轻,是下刀轻;重,是刮起时有力量;稳,是刀的力度、速度适中。一刀刮过去了,似一阵清风挠过,没有一丝一毫的灼痛感。
  我理发,刮胡子是“重头戏”。面积大、粗状、浓密且不说。关键的是,不同的位置,还是不同的走向,不同的顺序。最最棘手的,是两腮处起旋了,像形成的龙卷风,紧紧地围绕着一个“带”,或是一个中心,逐次地展开。令很多“大师”的刀,居然不知道怎么下手了。没弄明白,L师傅是怎么处理的,只是觉着,她的刀到了此处,力度更大些、强些,是那种毫不犹豫的,一刀就“劈了”过去的。接着,下一刀又来了,也就这么三刀、两刀的,解决了。
  每次,L师傅在给我刮胡子的时候,我都是静静地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闭上眼睛,两手交叉着放在胸前,调整好气息,以最轻松的状态,配合着她的工作。她的刀“一落一起”,我便记为一刀。从第一刀起,默默的数着,待到她最后的一个“落起”完成了。她在我的脸上,约刮了五百刀左右。我起身整理衣服时,跟她说:“你可知道,刮了多少刀吗?”
  她嫣然一笑,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当听到我报出的这个数字时,一愣,然后,吐了吐舌头,似不信,又不敢不信。说:“真的,这么多!”
  这是我多少次理发,与她的唯一一次交流。
  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感觉头发软了许多,也少了许多。而且,还有些泛黄,没有了曾经的“乌蓬蓬,亮晶晶”的质感了。有人说,这是经常吹头,被电吹风灼伤了。从此,我便不再吹头发了。但是,每个星期理一次发,刮一次胡子,还在继续的坚持着。
  五十多岁时,大街上的理发店,几乎是在一夜间,变了。门面讲究了,宽敞了。“理发店”的字样,大都换成了“美容美发”。还有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叫“会所”、“会馆”了。似乎跟理发不搭界,又确确实实就是理发店。理发师,清一色的,都是俊男、美女。店内的装潢也非常的时髦,既有档次,又很温馨。就如同小城一样,路宽了,直了;楼多了,也高了。总之,变得漂亮了,有品位了。
  理发的最大变化,是女人比男人多。洗头不再坐着,改为躺着了。男人理发,只理不修。就是只剪发、做造型,不刮胡子。几乎所有的“大师”们,都不会刮胡子。还有,就是涨价了。尤其是女人美发,一次没有百元,恐怕出不了“会所”的门。
  我们这些“半截老头”,也得跟着改革。我呢,不吹发,不做造型可以。一个星期不理一次发,是不可以的。我容不得头发长了,刺耳朵,蹭衣领。刮胡子的任务,只能留给自己了。
  起初,使用的剃胡子工具,叫剃须刀,也叫保险刀。使用时,先在胡子上涂上肥皂沫,带着肥皂沫刮。刮时,要小心,慢慢来,弄不好会刮破脸皮,弄得血染白沫,浸透毛巾,那个疼哟。
  好在,我们已进入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商家尽心尽意地为我们“胡子一族”着想。各种电动剃须刀如雨后春笋,急速地走向市场。自然而然,男人们,尤其是“胡子一族”,都会拥有不俗的电动剃须刀。
  “我的脸,我作主”了。二三十年来,我用过多少把电动剃须刀?可能是两位数,甚至是三位数了。
  眼下,我已是年过花甲之人。这满头满脸,也在向夕阳看齐。最明显的,这头发又少了许多,软了许多。特别是头顶部位的一大块,差不多全“露天”了。而四周呢,依旧茂密葱茏,只是变成了花白的颜色而已。还怪呢,脸上、腮上、唇上、下巴处的胡子,除了变成白色,其长势还是朝气蓬勃的,没有片刻的停滞。
12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推荐:花落无声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对于一个特别爱清洁、一周理发一次的人来说,这一个多月不能理发,其焦躁心理可想而知。作者所写虽然是理发修面这等日常小事,但行文从容、娓娓道来一点不带焦躁情绪,反而是让人从日常琐事中有所感悟。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