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醇厚的武威(二)

----武威文庙建成580周年祭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3-03   阅读:

  
  要让外地人安心于武威,必须先让他们的孩子有安心读书的地方。
  这一点,镇守凉州卫的兵部右侍郎徐晞,看在眼中,忧在心上。从南方移来的文人将士,能否安心镇守凉州,能否把他们带来的儒家智慧与才华,奉献给凉州,以改良凉州久以荒废的文化沙漠,首先要解决好军户子弟的上学问题,不要让他们的孩子如大漠一样,荒芜了青春。这和今天引进高端人才一个道理。要留住人才,先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留住人才之心。
  于是,徐晞力主倡导办学,随请朝廷批准,在城东南隅修建凉州卫文庙及儒学。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徐大人用三年时间,亲自操劳,亲自规划,亲自筹款,主持修建,完成了武威文庙和凉州卫儒学的修建工程。
  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
  据正统四年杨荣《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载:“……今皇帝嗣位,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君晞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以请于朝,得命,乃于农隙,令军士取材陶甓而经营之。既毕功,走书京师告余曰:凉州河西胜地,初尝有学,然废已久矣。晞至,相地鸠工,中为明伦堂,左右为存诚、敬德二斋,外建重门,后为教官之居……”明正统二年到正统四年,后参议道武廷适,一任接着一任干,捐资在城北修建了成章书院。
  这个碑记,清楚地记载了兵部右侍郎徐晞修建文庙的初衷和原因,就是他亲眼目睹了“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讲肆之所。”是为了解决随军而来的戌边将校子弟的读书上学问题。但后来的有些凉州文人,有意无意地将“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改成了“凉州子弟,多明秀好学”。历史一旦被改,味道就全变了。好象凉州娃们一直有学可上,有书可读,没吃过儒学的亏似的。这一下把元末明初凉州儒学不兴、教育落败的景象完全掩盖了。
  文庙的建成,有力解决了“将校子弟”的上学问题。客观上亦带动了武威本地教育的兴盛,在保证将士子弟有学可上时,凉州娃们也可沾光,有了梦想成真的地方。“日出东南隅,照我读书楼”。凉州娃终于可以和将校子弟一起书声朗朗。“入文庙者如有功名”,就像时下的名校奥班,一入班,就等于前脚已跨入了大学的门槛。但是,仅有一个文庙,一座书院,是满足不了凉州娃的读书需求的。家住凉州北乡陈春堡的张允徵,看着穷乡僻壤农家的孩子上不起学,随用家里的全部积蓄五百金,购置朱家庄田园一处,设置了义学,并舍其地为义田,供给老师和学生的费用,此举得到朝庭表彰,并载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不管许晞修建文庙的初心是什么,为了谁,客观上促进了武威儒学的发展。武威人永远记着许晞、武廷适们创建武威文庙、创办儒学的善举与功德,使寒酸的凉州读书人有了读书的地方,为凉州迅速回归中原科举之路,多考几个进士,多出几个人才,提供了机会。
  
  (丙)进文庙,拜圣贤
  
  文庙已建成,就成了学子们朝拜的圣殿。
  几百年里,不论考上的还是没考上的,都要踏进文庙,拜见“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孔子,去闻那沁人心脾的书香。武威人进文庙,心灵是极为圣洁的,态度是极为虔诚的。即便左脚踏进了门槛,也忘不了净手、抖鞋的动作。他们怕手上的脏物亵渎了书卷,脚上的尘埃玷污了圣堂。孔子面前,一双双渴求功名的双膝就跪了又跪,拜了又拜。那一溜儿方砖都被膝盖磨下了坑迹。
  但通往状元的路,注定曲曲折折。这一点,徐大人清清楚楚。明朝以前的状元路,已让武威人的脚走得酸痛,明朝以后的状元路,更要让武威人明白,不吃脱皮掉肉的苦,就超越不了“将校子弟”。所以,许大人就在文庙里的各个景点上设置了玄关。每道玄关,都是一道憧憬,一道希望,更是一道艰难,一道障碍,考验着前来拜孔的人们。
  第一道暗含玄机的景点是“憧憬壁”。
  顾名思义,人是要有一点憧憬的,没有憧憬,就没有志向。而触景生情,可以把人心底的憧憬调动出来。进了门,迎面立一照壁,壁下修有一崖,崖底有一大石,水流崖下,滴于石上,溅起的水珠犹如鱼形,喻义“鲤鱼跳龙门”。读书人进了文庙,都要S样绕过去,仰视照壁,看水花四溅如群鱼翻身,让这个“鲤鱼跳龙门”的意象把心搅动,对仕途产生美好憧憬和向往。滴水的形象,亦有“滴水穿石”之意,考取功名,没有滴水穿石的吃苦精神是不行的。如今,这个照壁早已不复存在。但整个文庙,本就是文人们憧憬未来的地方。
  第二道往上爬的风景是“上爬竿”。
  “上爬竿”在憧憬壁的后面,是一根斜靠在照壁上的滑溜溜的木竿。据说,凡能爬上去者,就会交文运,交好运,鲤鱼跳龙门,高中黄榜,把官做大,学问做大。这个喻义取的非常好。人要改变命运,就必须不停地往上爬。读书,要往上爬;做官,要往上爬,做人,更要往上爬。爬到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
  但这根竿子,光溜溜的,爬的难度很大。读书人大多手无束鸡之力,偏要生着法儿去爬这根木竿,木竿自然被爬磨得光滑如漆,抱不好就会赤溜溜滑下来,或者跌进崖内石上,不碰得头破血流,亦会被滴水打成落汤鸡的。所以,在这样一根爬竿面前,人生的结果自然很容易想象,爬上去者少,滑下来者多。它让武威人记住了朝考之路的艰难,记住了灰溜溜地从竿子上滑下来是什么滋味。滋味肯定很难受。但爬竿者仍然信心十足,三更灯火五更鸡,为的就是能跳出龙门。所以,在孔老夫子的眼皮底下,读书人爬得战战惊惊,而又无不充满了希望。
  如今,照壁早已不复存在,上爬竿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道风景是走“义路”,过“礼门”。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正衣冠,明礼仪,树君子之风。武威文庙没正门,而是在东西两侧开了两道小门,东门叫“义路”,西门称“礼门”。义路代表仁义,礼门代表礼仪。不开正门,一说是武威没出过状元,那年出了状元,那年才开正门;一说是提醒读书人考取了功名别数祖忘典。不论那种意思,都给文人瘦弱的双肩压上了重重的担子,时时不要忘记了儒家仁义与礼数的重要。
  第四道风景是“万仞宫墙”。
  从“义路”进入庙院,一堵神圣而高大的影壁“万仞宫墙”赫然而立,代表功名的威仪和神圣。有的人虽然爬上了木竿,但在这堵精神之墙的威慑面前,有人会胆怯,后退,在求学的路上半途而废。只有战胜了宫墙的威慑,仕路才会柳岸花明。影壁下半月形的“泮池”就会向你招手,让倒影照亮学子风光无限的表情。泮池的风景很美,池内芦苇茂密,荷花飘香,池旁绿草如茵,蝶飞鸟语。
  这是设给文人朝考前的加油站和憧憬地。
  “泮池”之说源自周代。周天子的学校称辟雍,诸候的学校称泮宫,因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故名。生员入学为入泮。武威文庙的泮池就是依此而建的。只要考中秀才,就可以入泮,到文庙儒学院学习,为考举人而读书。文人们站在池边,真正想望的不是入泮,秀才们为泮的时间已经太长,此时去拜孔子,心思绝不会放在泮池中的水有多清,鱼有多美,荷花有多漂亮,而是看何时能考上举人,考上进士,踏上泮池上的那座桥。
  这座桥叫“状元桥”。是武威文庙里最具诱惑力的一道风景。文人们十年寒窗,渴盼的就是踏上这座桥。可惜,寒往暑来千百年,还没有一只脚能真正踏上状元桥,风风光光地接受家乡人盛迎状元的大典。苏州没有状元桥,苏州的状元却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武威修下了状元桥,却没有一个人能享此福。武威人的状元梦就做得好苦。但再苦也要做,也要拜孔子。于是,文人们羞羞嗒嗒地踏上状元桥,自我安慰一番,就有俨然考上了状元的快感。心绪马上变得轻松起来。
123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精华:花落无声

上一篇: 《

下一篇: 《 如何做好旅游局长的三大关键?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一座城自然要随着历史的盛衰而跌宕起伏,一座城里渴望文化滋润的人自然也会抓住任何机会让文风再起。似武威这样规模的文庙,今天也仍然是人们心中的圣地。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