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醇厚的武威(一)

----武威文庙建成580周年祭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3-03   阅读:

  
  儒风醇厚的武威
  ----武威文庙建成580周年祭
  相也
  
  公元2019年己亥,是武威文庙建成580周年。
  580,为《易经》“风地观”卦。《观》卦风在上,地在下,风行地上,如风吹拂万物,喻“德教遍施”。是古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视察民风民俗,用文德感化民众的卦。得了《观》卦,在上者,以道义观天下,崇尚贤士;在下者,以敬仰瞻上,人心归顺。2019年,武威就应了《观》卦中古代君王“观国之光”的盛事,立了武威精神,共创文明城市,武威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相继建成开放。这些,皆应了580数的吉祥之象,昭示儒风兴盛,文明化成。《观》卦的上事已成,下事未了,还须咱内观内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武威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文庙,是儒学文化的象征,在这样的吉祥卦象里,以文庙为精神符号,说武威儒学之事,道武威人文精神,品武威人格魅力,便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一切圆圆融融,水到渠成,顺乎天而随乎人!
  
  (甲)崇文情,状元梦
  
  天下之庙,有文庙,就有武庙。如财神,有文财神,就有武财神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受着阴阳哲学的影响,有阴必有阳,有文必有武。文和武,一阴一阳,一张一弛。文武兼备,方为完人。家国强盛,更需文武之道。
  武威有文庙,也有武庙的。但文庙人人皆知,武庙鲜为人知也。好在后世修建文、武庙的年份,史载甚清。武威文庙建成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武庙修葺于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又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进行了维修。建文庙者,为兵部右侍郎徐晞;修葺武庙者,为振武将军孙思克。
  武庙在文庙的西面。盖,古人建庙,皆顺天地之气,非今人之胆大乱建也。东方为木,为春气升发之地,主仁也;西方为金,为秋气收煞之所,主义也。故文庙在东,武庙在西。以顺金木生杀之气。武威武庙,正在文庙的西面(今武威第十中学西侧),相隔不远,东西相对,相映成辉。
  武威自古气候寒凉,民风彪悍,习性壮猛。只因凉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武威是河西门户,通往西域的咽喉,丝绸之路要道。南面祁连山,如万仞高山,挡住了南国温润之气的北上。北部大沙漠,却阻挡不了西北利亚刺骨寒风的南下。只有河西走廊,如天然虹吸,把刚烈的西北风吸了进来。地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武威人天性刚耿,尚武好侠,骨子里不会弯弯绕,脚底下没有曲曲道。
  《资治通鉴》引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民风猛壮,遍习兵事。”司马光没来过武威,骨子里就透着史家的精明,他通过引谚评价凉州人,自己谨慎地不说半字,谚引何处,他也不说。这话,听着是夸凉州人一身豪侠之气,但好象还缺点儿什么。就如凉州民间“河州的鞭杆秦州的棍,凉州的拳掌称霸王”的谚谣一样,豪侠中似乎也缺点什么。
  把凉州人的尚武精神,化龙点晴般说清亮,说透彻的,是清朝著名儒学大家张澍。他在《五凉全志·武威县志》中,对司马光所引谚语进行了精准注解:“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士风壮猛……凉州士民所以推锋执锐,父死子战,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汉故也。”张澍明确告诉司马光,凉州人这种尚武之风,可不是不分忠奸好坏的愚忠和卖命,而是对汉朝中央的坚决维护和忠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命运面前,个人命运算不了什么;国家有难,凉州人推锋执锐,勇往直前,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父死子战,义无反顾。天下还有哪个地方的人,对国家的忠诚与信仰,有如此的坚定。
  凉州人尚武精神的核心意韵是“臣属汉故”。
  张澍是凉州人,自然懂凉州人的血性,一下就把凉州人的尚武之风,拨到了爱国的高度。如果张澍不敏锐地把凉州人的尚武精神概括为“臣属汉故”,《资治通鉴》引谚对凉州人的评价,按到很讲义气的土匪头上,也很合适。正因为凉州人有“臣属汉故”的品质,尚武忠勇的骨格,爱憎分明的家国情怀,国难当头时,才会毫不犹豫赴上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即便到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时,司马家争权夺利,天下各地政客远避祸患,不顾朝廷饥寒与安危时,唯有凉州人在刺史张轨带领下,始终坚持“勤王仕晋”,连年进贡,持续不断。正因为凉州人有这样的热血衷肠,爱国情怀,一代伟人才特别看重凉州人,在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凉州人尚武忠勇的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从此,凉州人的尚武爱国精神,得到了一代伟人年轻时的最高评价。那时,中国社会正处在黑暗之中,中国革命尚处于萌芽状态,急需要凉州人式的尚武英雄。
  这是武威人的骄傲和自豪。千百年来,凉州人豪侠的基因早已融入国家的血液,成就了深厚的武文化底蕴。凉州人尚武的精神如一面旗帜,一直高高飘扬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世人的崇拜和敬重。雪漠的长篇小说《凉州词》,就为凉州人的尚武精神立了传,塑了像,正了声。
  但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仅仅尚武是永远不够的。
  “文武兼备”,以文德感通天下,才是汉民族追求的最高品质。
  所以,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出了一手名垂千古的好牌,他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翻过祁连山,大败匈奴,首次将河西地区纳入汉朝版图,统一于中原王朝之下,为纪念他的得意之战,胜利之战,给咱取了一个耀武扬威的名字:
  “武威”。意即“武功和军威显赫之地!”
  这名字豪放,粗犷,很接地气,又是对武帝武功军威的树碑立传,很接天气。他是武帝,武威便是他的得胜之地。故这名字已诞生,武威人喜欢不说,天下人对武威也羡慕的不得了。武威人为纪念汉武帝的“文韬武略”,修建了武庙,供奉了霍去病将军的塑像。成了西北地区唯一一座纪念霍去病将军的武庙,亦成众多学子考取武举人、武进士后经常前去祭拜之地。据凉州城的文老夫子们说,武庙的建筑古朴,精美,厚重,能与“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相媲美。
  可惜,武威武庙的原庙不存,明庙、清庙亦不存焉。
  万物的兴衰,历史的更替,建筑的废存,都有它的定数。但武威人对霍去病精神的崇尚,是永远丢失不了的。因为融入血液中的记忆,丢失不了;融入精神中的武庙,坍塌不了。如今,霍去病的雕像又被雕刻在凉州城南入市口的广场上。更何况,汉武帝起的“武威”一名,其文化价值胜过了所有武文化的建筑遗存。一个“武”字,早已在两千年就告诉了武威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武”者,止戈也。少一些打打杀杀,嗔恨忌妒,多一些斯斯文文,和和睦睦,让文明之风如《易》经“风地观”卦样吹拂大地,才是古人造“武”字的本意。武道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动用武力,而在于有止息兵戈的本事与能耐,“不占而屈人之兵”。这亦是中华武术之魂。凉州的老拳棒手都知道,习武之人的最高德行,是在利剑出鞘之时,学会立即收回剑锋,点到为止,让那剑刃的余威,击穿对方的肉躯与胆魄,立时认怂。故,武威之威者,是止戈向文之威,文明化成之威也。而不是念念不忘武气腾腾的彪悍民风和壮猛习性。
  两千年前,汉武大帝为了华夏统一,他是大开杀戒,派霍去病击败了匈奴,让将士们拉着近九千颗血淋淋的人头,回到京城表功。但开杀戒,就是为了制止更大的杀戒。而不是武侠小说中永无休止的恩仇相报。所以,不得武魂的武侠小说,一旦离开杀人,就一个字也写下不去了。当河西归于汉朝版图后,汉武帝马上实行移民实边和安抚政策,移来中原仕子,搬来中原文化,就是希望“武功军威”就此止步,立此存照,推行尚文的儒家文化,打造天下太平的盛世。
12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精华:花落无声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位于西北边陲的武威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不仅是军事重地,也是中原通往境外的咽喉要地,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这座古老的城市崇文尚武,其文脉武脉之盛,令世人瞩目,也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本人作者以自己通易学、知地理、熟历史的博学,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高度概括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讲述一座城的文武脉气如何养成。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花落无声

    谢谢相也先生的好文章!这应该是个连载吧?期待精彩下文。

    2020-03-03

    回复

    • 相也

      @花落无声  谢谢无声,寂寞了一个月,自初一到现在,天天上班防疫,顺便写写东西,这个共七段子,今天送了三段子。

      2020-0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