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宝宝心里苦

作者:梨涡小篆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0-01-21   阅读:

  
  无论古今,很多人谈起曹丕,都对他没啥好印象:他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登基称帝,于君是为“不忠”;曹植是他亲生兄弟,他强逼他写七步,否则就要砍人家脑袋,于亲是为“不义”;曹操死后没两年,他就霸占父亲的姬妾,白日宣淫,毫无顾忌,被自己老妈卞太后撞见,气得骂他“你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的尸体!”,于人伦是为“不孝”;曹操当年重用的老臣,到了曹丕一朝备受打压与精神折磨,导致张绣自杀、夏侯尚气死、鲍勋忠言逆耳被咔嚓……于法理是为“不仁”。如此不忠不义、不孝不仁之徒也好意思当皇帝?活该刚过四十岁就被阎王爷收走。这就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事实真的如此吗?
  起初我以为如此。待到翻完了《三国志》、《后汉书》、《典论·自叙》和《资治通鉴》等文献,我发现曹丕看似阴鸷,其实非常苦逼。他明明是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能征善战、勤政治国、多情敏感的五好学生,比曹植懂得为政之道,比曹操懂得重视儒学,一度让魏国的GDP在三国时期稳居第一。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在生前身后都挨了不少骂。
  他生前,先挨的是诸葛亮的骂:“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啥意思?就是说曹丕你个臭小子,赶在我们前边建了国,称了帝,不过是泥土做的龙,稻草扎的狗罢了!
  孙权也跟着开骂:“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
  翻译过来就是:曹丕你个王八羔子,你篡夺汉室江山,当上皇帝你也是个昏君!
  这俩人骂他都好说,毕竟是政敌。但是后世史学家们排着队来骂他,就比较值得八卦一下了。
  首先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提及曹丕形容道:“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这话看着都是褒义词,实际暗含潜台词:曹丕你能说能写能文能武是出众,但是你心眼太小,心胸狭隘,舍不得给政坛与家族里的人留一条康庄大道,所以你为人不咋地,距离古代的贤明君主,还有十万八千里的长征路要走呢!
  继而是武则天年间的史官刘知几,他更是指出“文帝(曹丕)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真真没一个好词。
  撰写了《续后汉书》的元朝郝经则说曹丕“自以为舜、禹复出,其自欺也甚矣!且轻薄佻靡,未除贵骄公子之习,不矜细行,隳败礼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乱亡基兆,已在于是……”这话把曹丕骂得更狠了,浑是一个丧尽天良的纨绔子弟败家子。
  包括毛主席谈起曹丕,也是认为他才华不如曹操,政治方面也甚平庸。若不是沾了老爹的光,似乎也不值得高看一眼。
  实际上,曹丕很冤,比窦娥还冤。
  先说汉献帝禅让这件事吧。自汉献帝上位时算起,他名义上是天下共主,自身的存在价值不过是曹操的傀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曾经灭掉了对他影响最大、势力最强的军阀袁绍。还在灭袁绍之前干掉了他最恨的吕布与袁术。官渡之战之后,东南孙氏集团兴起,荆州牧刘表又病死,曹操就率领二十万大军,一路渡江南下。继任荆州牧的刘琮还没来得及备战,曹军就长驱而入。人在新野的刘备只好撤退到了夏口,又与孙权结盟抗曹。若不是曹军不习水战,长期奔波,在赤壁之战吃了大亏。曹操很有可能统一全国。
  曹操南下受挫之后,不再针对孙刘,转过身去进攻西北的韩遂、马超,又攻打汉中,给了刘备吞并西蜀的机会,再过几年,曹、孙、刘三分天下,各自鼎足。曹操在建安十八年自立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进号为魏王,建安二十二年设天子旌旗,眼看着就是撵汉献帝下台的前兆。而曹丕只是戳破了这层薄如蝉翼的窗户纸罢了。毕竟,曹丕年富力强又踌躇满志,他不踢开汉献帝这个摆设,怎么在治国方面大开拳脚?
  《三国志》记载过曹丕“善骑射,好击剑”。此言不虚。翻开曹丕的个人简历,里边的成就简直是金光闪闪亮瞎世人眼:他五岁学射箭,六岁就能百步穿杨,八岁就能骑在飞奔的骏马上百步穿杨,搁到现代,纵然许海峰与王义夫联手,也不见得是曹丕的对手;曹丕十岁跟着父亲打仗,曹操手下的大将张绣突然反水,连累曹操的嫡长子曹昂、大将典韦和侄子曹安民被杀。但是曹丕骑着马跑得飞快,一个小小的孩童,居然把追兵远远甩在后边,几乎达到了布加迪威龙的时速……乱世的男儿,有胆识有武艺虽值得称赞,曹丕还特别爱学文化课。三国时期的“三曹七子”之一就有他。他所写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七言;他所著的《典论》,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和评论著作;他还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成为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楷模;他还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已散佚);他还挺善待禅位之后的汉献帝,封了他当山阳公,保留天子礼仪,并允许刘协在封地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对比东汉后期那些短命的小皇帝,汉献帝是唯一活过五十岁的善终者。
  在治国方面,曹丕比曹操更有谋略和大局观。
  俗话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曹操的历史贡献是基本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征战年月里,曹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聘人才,却对既得利益者集团造成了一定威胁。曹丕嗣位之时,地位并不稳固,为了自保,必须要联合一部分士族巩固自己的势力。所以,曹丕采纳了陈群的奏请,实行“九品中正制”,让豪族望族的利益得到保障,曹丕也得到了更多士族的拥护。魏晋时期的阶级分层也由此产生。坐稳了龙椅的曹丕,改革吏制,整顿官场;减轻刑罚,降低赋税;提倡节俭,禁止厚葬;消除割据势力,大破羌胡联军,多次击败鲜卑,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如是种种,不知换作一言不合就借着酒醉撒野,除了会写两篇辞藻华丽的文章就作天作地作死的曹植,能否做到其中一项?
  公平而论,曹丕的文学成就是逊色曹植一头。
  素来无敌自负的谢灵运也在曹植的光环面前败下阵来,形容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清代名家王士祯更将曹植与李白、苏轼二人相提并论,称曹植为“仙才”。无奈曹植可以成为一个绝代风流的人,却做不了运筹帷幄的君王。
  曹植生性浪漫,不拘小节,常常无视礼仪法令。建安二十二年,曹植趁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乘坐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禁道上纵情奔驰,一直耍到金门才停歇。消息传出,气炸了曹操。曹操素来喜欢曹植,舍不得对他进行处置,只好处死了管理王室车马的公车令。而曹植在公开场合屡屡掉链子,也让曹操逐渐放弃了立他为嗣的念头。尤其在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围困,曹操本想让曹植去解救曹仁。结果曹植又是军前酩酊大醉,无法带兵。曹操心灰意冷,只好考虑更能韬光养晦的曹丕。
  包括曹丕登基,也没怎么难为曹植。
  现在的很多历史剧都把曹丕形容成为横刀夺爱、坑弟夺位的阴谋家。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让曹丕与曹植陷入三角恋的甄宓,只有甄后。
  《三国志》记载:“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两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说明甄后出身于名门望族,是汉代太保甄邯的后人。她的父亲甄逸当过上蔡令。可惜甄后三岁就没了父亲。甄后长得漂亮,早年曾经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为妻。曹操打败袁绍之后,甄后又嫁给了曹丕。夫妻恩爱,感情甚欢。但是甄后比曹丕年长,又能识文断字,出口成章,她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不轻易依附他人。《魏书》形容她道:“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曰:‘此岂女人之所观邪?’”甄后的清高与特立独行,在她美艳丰饶的时期能够吸引曹丕。随着岁月的流逝,红颜的凋零,曹丕移情到了郭女王那里,甄后内心不舒服,没少在人前流露怨言。因此,曹丕大怒,将甄后下旨赐死,改立郭女王为皇后,史称文德郭皇后。这一切与曹植毫无关联。只是民间传说: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在饭后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返途路过洛水,半梦半醒之间,遥见洛神宓妃凌波御风而来,竟是甄后的模样。曹植一时心神激荡,写下了著名的《感甄赋》,后来被曹睿(甄宓的儿子)改名成了《洛神赋》。
12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上一篇: 《 可以着墨的一天

下一篇: 《 霜鬓明朝又一年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曹丕之为,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皇帝。后世的评论,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