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那时过年

那时过年

作者:落叶半床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1-16   阅读:

  
  刚踏进腊月的边儿,村里人陆续忙活过年了。
  主粮在我们那儿是面粉,一定先备足。打好的面粉倒进面缸,人心里是满足的。粉丝也要准备起来。上冻而晴朗的夜晚,连夜把漏好的粉丝挂在绳子上,连续冻上几晚,粉丝就变得透明晶亮的了。家家户户门前的树上挂着好看的粉丝,一家一家连接起来,看上去相当壮观。有月亮的晚上,树和粉丝在风中发出嘎吱声,想来悠长而亲切。
  冬天多数是晴朗干燥的。赶集的人渐渐多了。赶集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起先是买些白菜萝卜,一次往回带一些,渐渐地积了许多,白菜整齐地码在墙角,就那样露天放着,白菜是不怕冻的;萝卜埋在土里,也埋了一堆。如果红芋窖离家近,也可以把萝卜放到红芋窖里。等吃的时候,从土里扒出来的萝卜出了汗,冒着丝丝的热气,看上去新鲜极了。
  二十三、二十四之前,买好香烛和老灶爷(即灶王爷),待到祭灶(有二十三过的也有二十四过的),主妇烧香拜灶王爷灶王奶奶,隆重地把去年贴在灶台墙壁上的老灶爷请下来,再把新买的贴上去。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旧的老灶爷变得灰头土脸的,硬而发着黄,就塞进灶膛里,烧了火。
  过了祭灶,过年的节奏就快了许多。需要买的东西也多了起来,红白糖,辣椒,盐,佐料,大米,小米,果子……从集上回来就堆满一大桌子。晚上把红白糖分别称好装好,一袋八两,拿锯条在油灯上封了口,一袋一袋整整齐齐摆放好——每个糖袋子上印着红色双喜,总觉得它们也知道要过年一样。
  鱼和肉买起来,鸡鸭家家有,就省了。看到好的就买点儿,更要看看行情,能便宜点买回来当然更好,这样一来,也许几个集才能准备齐全。红纸、鞭炮、新上市的年画……样样来点儿。
  炸撒子。这是费事儿的。头几天和面,称好面粉和盐,面粉根据人口不同多寡不定,二十三十四十或者更多,盐也根据口味的轻重每家各不相同,但一定要适量。撒子面要和得硬,和好了放置在大盆里,有空就得掂掂揉揉,来回三四天等面软和后,就进入第二道工序,盘条。盘条需要三个人,一个搓,一个盘,一个打下手倒倒油。盘好条等面醒好,拉扯下面条会不会断,不会断的话就可以进入第三道工序,炸。炸的工序也很复杂,也需要三人,架上油锅,一个烧火,一个扯,一个翻。小时候撒子是必备的零嘴兼礼品,每家每户必须准备。不会的人家可以请人帮忙。被请的人忙上好几天,顶多在炸撒子的那天吃上一顿饭。邻里之间因为这种互帮互助会变得热乎许多。
  做酒酿。不是每家都做,多数买点儿回来。因为天气冷,要放到被窝里发酵,怪麻烦的。
  蒸馒头。选阳光晴好的天气,(晴天经过太阳照射,面团发得更好些)接近过年的两三天内最好,蒸上个一整天,准备的馒头差不多够吃到正月十五。有的人家亲戚多,要蒸个两三天才能备足。
  炸大肉,粉子肉,蛋饺,酥肉,丸子,鸡和鱼,有条件的人家煮牛肉,当然那时候牛肉吃不起,很少有人会买。羊肉一般会有,多是宰自家的羊。或者几家邻居共分一只羊,每户按当年的价钱拿钱买。有个别人家杀头猪,大部分人家养了一年的猪卖掉,然后拿卖猪的一部分钱来买肉。就是俗话说的“养鸡换盐钱,养猪好过年”。炸肉的这天给人感觉特别幸福,大锅里煮着肉和骨头,小锅里炸着肉和丸子,除了上供的,随时可以吃一点;坐在灶前拉风箱烧火还可以烤个红芋和玉米。这几天烧得柴火全是劈柴,不像平时烧豆秸玉米秆之类的庄稼杆子烧起来满屋飞。家家户户如此,出门一看,嚯,烟囱里冒出来的烟也不像平常那样黑乎乎的了。
  炸好的年货和蒸好的馒头分门别类装在几个大竹筐里,用报纸盖好,吊在房梁上。
  对联也要写起来。买几张红纸裁剪好,有几扇大门几个单门,全部计算好,大门写上吉祥的对子,单门写上几个吉利的大字,猪圈上写“六畜兴旺”“肥猪满圈”,井沿写“富水长流”,鸡圈鸭棚,面缸,水缸哪里也要考虑到,连门前的树上也要写上“抬头见喜”。
  这些准备妥当,转眼就是年二十九或三十(大小年不同)了。这一天必定打扫除尘,角落旮旯哪里也要打扫干净的。堂屋是重点打扫对象,积了一年灰的条几,条几上放了一年的花瓶和塑料花,全拿到院子里洗刷一新。堂屋正中挂着的褪了色的中堂,取下来换上新的。床底下积着多少年的灰也绝不打扫,并且觉得没打扫的必要,谁也不会跑床底下躺着,除了鞋子;有的人家厨房也不许打扫,尤其是房梁上垂挂下来的一绺一绺的灰,更是不能碰,要知道这些灰条条热气一哈简直就要掉进锅里去的,但据说这些灰是钱串子,扫掉了钱就跟着跑了。打扫完毕,贴好对联,然后放鞭炮吃午饭。这一天讲究团圆,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大吃大喝,好不热闹。吃完饭包饺子,包够当天晚上和第二天一整天的,顺带擀点面条,因为从这天晚上起就不兴再劳作。当晚放好自家的鞭炮,端着饺子到大门口边吃边看人家放鞭炮。一年的忙碌到这会儿总算画上句号。
  晚饭后给家里的长辈拜年磕头,每个小孩会拿到几份压岁钱。拜年总要早一点儿,特别等有了电视以后,家家户户忙着赶点儿看春晚。看春晚是熬夜的一个好方法,不然闲逛生事,打牌,点火,打架,但不管干什么也好,一定要熬过十二点,听见新年的钟声才能去睡觉。熬通宵的大有人在,于是第二天顶着一对熊猫眼四处拜年问安。
  堂屋里点上烛火,供起香火,处处云烟缭绕,烧纸的纸灰满屋里忽忽悠悠东飘西荡。鞭炮声从凌晨开始此起彼伏,噼噼啪啪地轰炸到新年的太阳升起之后才会渐渐停歇。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味,那味道不绝如缕,浓烈得咋咋呼呼。
  大年初一,父母拿出不知藏在哪里的新衣服,老老少少打扮一新。轮到洗脸,一个接一个洗,从年纪最大的长辈开始洗,洗到吃奶的孩子,一盆水洗成乌漆八黑的,但不准倒掉。吃的水也是头天晚上打好放在水缸里的,大年初一嘛,得闲着,什么活儿也不准干。
  初一吃一天的饺子,睁眼就是饺子,饺子锅里下着几根面条,也有一锅面条里下着几个饺子的,具体要看每家的实际情况。这一天很无聊,除了拜年什么也不能做,水不能泼,地不准扫,拿了剪子不吉利,动了针线说是扎龙眼。没辙,只好四处跑着拜年,认识不认识的挨家挨户地一一拜过,换回来一把两把的瓜子、花生和糖果。小孩子感觉这一天真的好富有,口袋里总这么饱鼓鼓的。
  初二开始串亲戚。从这天起进入吃吃喝喝的模式。串亲戚多数人骑自行车,赶上天气不好就只好走路。近的还好,早上去一家,中午还能去一家;远的也许赶到中午才吃得上早饭。结冰的清晨,地上铺着白霜,父母用自行车驮着孩子,孩子包着围巾戴着帽子,捂得只剩下两只眼睛,大点儿的孩子腿上放着马篮子,马篮子的下面装着馓子,上面摆着红白糖、果子、饼干。走路的挑着担,一头一个圆竹篮,仍旧装着撒子,红白糖,果子,饼干,孩子跑在前面或是跟在后面。
  走到热闹的地方,依稀还有卖果子饼干的。串亲戚的嫌篮子不够满了,会再买些放上。
  路上的风景还是不错的。错错落落的树木,虽然光秃秃的,枝桠却千奇百怪,不经意的时候扑棱棱有乌鸦飞过,麻雀更是成群结队,喜鹊站在高大的枝头,翘起尾巴,跳来跳去。零零落落的村庄,东一块西一块,分隔开大片大片的麦田。偶尔经过一片竹林,一处水塘,一条清清的河水,眼前便丰富多彩起来。如果大雪落满平原,看去一马平川,树木和村庄就更加重要,虽然飘雪的时候哪只眼睛看去也充满了情画意,但是碰上大雪过后的大晴天,特别容易迷路,四处被阳光照得明晃晃的,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坑。这时候路上的情景就多了几分探险的成分,到了亲戚家里烤上火,一瞬间感觉好极了。
12
  审核编辑:十八孩十八公   精华:吟湄

上一篇: 《 回忆

下一篇: 《 你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十八孩十八公:
撒子好吃,记忆深刻的是在庆阳西峰那次吃的撒子和油泼辣椒面,觉得是一辈子吃到最好吃的,也许以前是穷学生的缘故。据说撒子在古时候是一种刑具,犯人不招供就撒子伺候,日语“挨拶” ,原始意思也是说,招吧,不招就挨撒子大刑伺候,后来演变成为见面都先招呼一下。过年的习俗也像语言的演变一样,慢慢在变化。文章却把时光停留当年,暖暖的回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9

  • 寒水月沙

    上班至今,竟然忘了年的事儿。

    2020-02-12

    回复

    • 落叶半床

      @寒水月沙  年是给小孩子过的。长大了之后我对过年便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了,能记得的全是小时候过年。

      2020-02-13

      回复

  • 花落无声

    跟我们这里过年的习俗差不多,又有很多不同。我们也是初一吃一天的饺子,什么活有不能干,更不能动剪刀、针线,那是大忌。可是,酒酿是江南一带的特色,饺子是长江以北的习俗。落叶是哪儿人呢?

    2020-01-17

    回复

    • 落叶半床

      @花落无声  皖西北。做酒酿是为了烧浮子茶。用麦子做的麦酒(麦酵子)也好吃。过年大部分做前一种,后一种新麦子下来的时候做好了,夏天比较容易发酵,直接盛到碗里吃。

      2020-01-18

      回复

  • 十八孩十八公

    你没有写错字,撒子即是馓子。撒子的撒是“播种”的意思,民间故意把馓子写成撒子,读音一样(SANZI),意思是,吃了就能够生儿子,图个吉利。撒子,也的确是一种刑具,扎手脚的,跟馓子还比较像。真正写错的字是有的,但不是你的错,你能够说清楚“面粉”是什么东西吗?“乖弟弟,姐姐下面给你吃。”,誰又能夠說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020-01-16

    回复

  • 吟湄

    好浓的年味!

    2020-01-16

    回复

  • 落叶半床

    天哪,炸馓子的馓全部被我打错了。

    2020-0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