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意红楼非正解

作者:冷雪独行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9-11-10   阅读:

  
  红楼梦的雅在俗里,尖刻藏在香花蕊里,用意的颠覆,超越了那个时代。"蜡照半笼金裴翠,麝香微度绣芙蓉",极尽物类,齐物而生,飘风骤雨。说尽人生遗憾,凡俗未能免。
  红楼梦的背景是情变政变,结局是经变。与李商隐的无题一样,华丽中,自有一段云水自知的隐情。
  从红楼梦四十二回说开去,恰便是:曲解红楼说春梦,古来情字最生疑。
  文友考我一题,问《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回目作何解?一时语塞,不知所云。
  只记得古书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话,宝钗用了所谓知心美言,劝黛玉多读正经书,从而使黛玉放下戒心,也反衬了宝钗雅趣与世故的冲和。
  雅谑,指回中黛玉借宝钗买画具,裁买单似乎“把嫁妆单子也写上”。这一谑也暗含情结。
  单从回目性说开去,钗解疑癖,黛补余香。也有黛玉疑心成癖,戏谑自嘲,难补情缘不足之意,感其泣尽余香,花魂绕雪梦,遗憾无力补情天。
  薛蘅芜而后虽有荆裙之分,情覆残雪命听天,陋巷吞悲化乞,亦不能替代黛玉在宝玉心中重量,如此两处残缺,意指钗黛合体,或是原著本义,这也是男性心理学在红学中的集中体现。
  一个回目一个天方夜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会红楼,从红楼词中解。辗冰为土玉为盆,横塘目,流泪眼,兰言雪赋花解语,都是将信将疑,谜中即真,是康熙朝前夜,政治较量,也是石破天惊的预言。
  烟花梦一场,诗礼簪缨,繁华倒挂,荣宁散尽。情境中走来的初纯相见,无能为力的大厦将倾,最后的放纵,对爱的坚守到失守,明知故犯的沉沦,交织成蝴蝶泣血,写在顽石上的荒唐,反讽仙寿恒昌,空说莫失莫忘。
  一部红楼,是佛前莲子,在尘泥里挣扎出来的光华,让你见识到美中悲,悲中泪。直至品到断肠苦酒,情色双刀。
  供养红楼一鉴,不须勤拂拭,只怜镜花水月,直抵纳兰性德的初见,汤显祖笔下的贬罪牡丹,王实甫西厢外的断壁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冯梦龙的情史要略,重瞳穿今古,将栏干拍遍。杨柳如是,情花非昨,一缕情思笙箫默,剪不尽离恨,说不完痴男怨女,厚地高天。
  欲望红楼,湮不灭的冲动,净土即为雪,心自在,即为大观。
  从影射学说看来,红楼伏笔无数,玉树后庭花,元日屠苏,恰是烈火烹油。只能说禁书的禁,是指鸟兽散那一部分,是人物个体夭折的命途,更是明清交替时动荡的反映,如九子夺嫡,顺治封妃等素材支撑。可由杜牧诗佐证: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春是"元迎探惜",更是苏子说的"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传说曹雪芹有"白傅诗灵应喜甚,应教蛮素鬼排场"自作诗一句传世。格调与聊斋一样,都是对自由的呼喊,对专制的鞭鞑。春容秋谢,物极必反,揭示一个规律。
  识尽愁滋味,才知红楼还有一种美,叫做孤独。你不能深探这个空洞,又不甘停留在表面,于是,名著之名,多因留了遗憾和残缺,等你用独家记忆来修复,直至亲历亲为,方懂来龙去脉。草蛇灰线,岂止是一个朝代更迭的体悟,岂只是一个青冢,半个香囊所能盛下的?
  叹红楼之美,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打开的是一片海,乃至一个天空。在明暗两个线索里,我们感受红楼的诗性,原创性,不确定性,还有脂粉碌庸的共性,从而生发好奇。终究尽信书不如无书,只需从儒道释三种角度去综合,看到红楼彰显的文化局限性,也看到它的超前解构和预判。
  比如,"凡鸟偏从末世来…一从二令三人木”,且莫猜字成孝庄的庄中土,是夏金桂还是吴三桂也无从费解,谐显谑贵徒劳心思,更怕敢胡说玄"烨"的烨,火势如何,只记得假作真时,说的是″贾",实际是"甄",贾中之贝,甄中之土,扰你视线的同时,便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直教千红一窟,连同落花,俱哭得不成体统,同时,亦将三桂引兵,山海之变,都藏到极致。连乾隆爷也误判为"明珠家事"。一个“诬反”,更使此书遭遇封禁,真假猢猕,更借了西游笔法。
  曹雪芹不单只是编辑,还是一个文学导师,他令读者如痴如狂,走进红楼月色,去观想自我与时代,去扮演你喜欢,你欣赏的芸芸众生。乃至结合了西方创作的写实,融会了东方壁画的经变。
  雪菩萨,冷处寻根芽,用笔如纳兰,气格如伯虎,谐谑如梦龙,绘声处如金瓶梅,用典处如百宝箱,写出了独具特色的雅,令人拍案的俗。故尔,我们做为台下的看客,允许笑与不笑,醒与不醒。直到红楼也成了传说,我们看別人的故事,也成了别人的故事。爱着这缤纷的世界,也认知了自我。
  诗书世故,总是入世才获出世心,怀出世心入世,则增欢喜。
  悲金悼玉遣愚衷,是红楼上智,山寺晚钟,荷笠青山,钗也黛也,哭之笑之,缓缓归矣。
  朦胧中,看到那一部戏曾在红尘上演,抚琴,摔玉,哭黛,葬花,补裘,狱神庙,太虚幻境。用东方式的细腻,串成念珠,静静放在石头之上,无声,无言…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精华:花落无声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被无数人痴迷,各种解读、研究者层出不穷,有的拿着放大镜到字缝里去找里面藏着的玄机,有的拿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去对照。而此篇却是作者将这部书合上后,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回味,不乏独到见解,读书之趣就在于此吧。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一部《红楼梦》,曲尽悲欢事。后世猜想解说的文字,可谓浩如烟海,然而曹老先生创作此书的本意,又有谁人得知?说到底,关于《红楼梦》,读者最终还是各取所需。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