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惹人醉】美轮美奂

作者:许有科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9-11-03   阅读:

  
  不得不写点文艺方面的东西了。
  前几篇通过零碎的小故事,交代了魏晋时期古人的一些日常生活,也很浅显地涉及了一些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东西,目的是素描一下数千年前的大致线条,力求简洁。毕竟各方面因素所限,无法有一个系统性的说明书,去详尽哪怕是一件事,因为要把一件事说清楚就是一部无法想象的书。
  我认识几个古玩玩家,收藏量很大,不管是真品还是赝品,总能传达出巨量的信息。他们把玩这些东西也有很多年头了,翻烂了大量收藏类的大部头书籍,圈圈点点,批注校勘,并在每一件藏品上面用纸片标注了尺寸大小、规格特征及出土或存在年代,一丝不苟,非常清晰。偶尔有空就去坐一坐,一起把玩品味,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乐不思归。感慨历史的精致与厚重,玩味人生的失落与真谛。
  这些藏品很杂,有玉器、瓷器、陶罐、青铜、钱币、拓片、书画、小件木雕等,年代从战国一直到文革,洋洋大观,堆满了屋子和厅堂。就玉器来说,从春秋西汉的古朴厚拙,到唐宋明清的精美细腻,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发展历程。瓷器从早期的陶罐残片到明清的精描细刻,色彩渐趋艳丽,构图渐趋繁杂,线条渐趋圆润,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文明的进步。早期这些东西属于贵族的专用物品,主要用于祭祀和供奉,格外庄重和典雅。以龙凤怪兽为主题的演绎和拓展,发展到后来的佩饰和玩件。至于现在常见的貔貅、观音、菩萨等等都是后期人性觉醒后的老百姓的佩物,已经平民化了。
  这是和壁画、书法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青铜器的发展和书法有直接的关系,源自于鼎上的铭文。从最早的夏铸九鼎开始,作为神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铸就的图案是面目狰狞的人面和兽型。随着甲骨文出现,在这些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一睹芳颜的国之重器上出现了铭文,即早期的金文,主要是记载当权者的丰功伟绩。西周的“史墙盘”上的金文还未脱离甲骨文的痕迹,古朴拙雅中已有了柔媚灵动的味道。战国时期的小篆已经是笔画均匀的长形曲线,结构美的特征更加突出。到汉代的时候隶书破圆而方,连续变为断绝,草、行、楷已经破土而出,到魏晋时期达到高峰,象形文字从“象”到“形”发生了质的变化。代表人物如钟繇、皇象、陆机、二王等。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从理论到实践奠定了中国书法的美学标准,达到高峰,直接决定了数千年的书法走向,至今未被超越。
  壁画是石雕艺术的延伸。石雕最初和佛教的传入有关,从西向东的走向,和佛教的传播走向是一致的。早期的岩画记录都很拙朴,主要是生活场景的记叙,从外观和内容显得苍白。石雕最初从造佛开始,北魏是一个鼎盛时期,形象变化从庄严肃穆发展到世俗温和,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化特征。到宋元明清的时候这些供奉在庙堂的神像已经不再狰狞,而是温和微笑,平易近人了。同步神的雕塑或者瓷器发展到宋朝的时候,已经是邻家大妈,柔美生动,和蔼可亲了。瓷器更加生活化,变得更加俗艳、精致,并严格规定了使用者的身份。
  《古十九首》是汉末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人生及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石破天惊,惊心动魄,感慨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沉郁和悲凉:“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借景抒意,哀伤喟叹。人性的意识觉醒,文学的自觉凸显,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谈玄中说理,在说理中诉请,不再是汉朝弄臣的吹捧和歌颂,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显得直白而纯真,讲究辞藻的华丽而不媚俗,从刻意作文到为艺术而艺术,确立了文学的自身价值,逐步摆脱了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蕴藏着人生的惊恐、忧虑和无奈,外表的放浪不羁、洒脱不凡,反衬出内心的执着和抗争。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战乱、血腥、动荡,包括贵族在内都笼罩在朝不保夕的不安中,人生如朝露的惶恐如影随形,用虚妄的道家玄学麻痹自己,在烟火缭绕中追逐无望的明天。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又是一个自由的时代,更是一个觉醒的时代。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推荐:花落无声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如果说前几篇写魏晋人物故事的文章是一个一个的点,那么,这篇关于器皿、文字、壁画雕刻、文学艺术等代表着文化的发展脉络,则是一根根串起历史的丝线。文章虽短,但蕴含的知识量很丰富。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