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二,一分为三?

作者:浪白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4-28   阅读:

   最早听说“一分为三”是文革时,有一教授被斗,他讲过“一分为三”,被认定反动毛泽东的“一分为二”。教授后果如何,没资格、没本钱、也不敢去关心。但他的“一分为三”始终挥之不去,直到退休。改革相对放开言路,回想多半辈子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不免有几点人生体会出来,感觉这“一分为二”有缺陷,“一分为三”有道理。
马列毛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之所以运动由其内在的矛盾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决定的,核心是“两极”“转化”。例举生与死。大到太阳小到微生物,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所以相互依存。但又相互斗争,生死不容,促成转化,构成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这就是“一分为二”,或叫“二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比如天地、上下、左右、前后,古今,阴阳、敌我、生死,好坏,黑白……
   愚则思考:对立统一是两极的事,既然依存,就有连接状态;既然斗争,就有胶质状态;既然转化,必定有一个转化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个稳定状态,就是事物表现其个性存在的形态,也是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形态,而且是个常态,应该算作第三元,一分为三。一分为二有缺陷。
   人体是个运动的矛盾体,其中有嘴巴与屁股两极,但最主要的是他的第三极,即胸腹肠胃。如果没有胸腹肠胃,还有人体吗?人生也是一个运动的矛盾体,有生死两极,但如果没有第三级——成长与衰老的过程,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事物的存在是多层次并运动的、复杂的,也不是所有的两极都能转化。天地是两极,有稳定的人类是第三级,无论如何斗天斗地,天地能转化吗?太阳与月亮、地球的南北极转化吗?嘴巴与屁股转化吗?这又说明一分为二有缺陷,还是一分为三正确。
   三是个神奇的数字。因为三代表深度(入木三分),代表广度(三人为众)、代表稳定(三足鼎立),这才是自然法则,是任何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天地人三才,敌我友三方,上中下三层;左中右三位、好中差三级,大中小三类。三,才是事物的多数、深度、广度与稳定,也代表了事物两极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及两极转化的可能性。
   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因为再一再二,具有偶然性,一过三,就是经常性、一贯性,有了普遍的大众的含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三是概数,表示三人以上的多数。可见三是要害、重大结点。带三的成语就有220多条,如举一反三,接二连三,一波三折,等等。
   在中国古代,三的观念却一直贯穿于各种典籍中。《老子·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三代表万物。《史记·律书》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三”的繁体字“叄”又通于“参”,“参”就是“参与”,即第三者参与到矛盾双方之中来,对矛盾双方进行调和、沟通和转化工作(网络)。《易经》中的“阴阳相交”思想,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守中”之说、佛家的“中道”之论,都是一分为三的观点。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的“正、反、合”,也正是“一分为三”观点。马克思在讲到私有制时也曾说过:私有制表现出无数色层,它们反映了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7页)
   毛泽东他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一直是一分为三实践者。1939年,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统一战线”是首条,专门针对界于敌我之间的大多数而言。毛泽东成功地争取朋友,扩大队伍,孤立敌人,促进转化,从而打倒敌人,建立新政权。
   政权到手后,毛泽东就趋向主观,忽视了事物的多数、休养、稳定与转化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扩大化,反对和排斥统一性。1957年他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中明确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以后又多次加以论述和应用,并把“一分为二”绝对化,偏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这一方面,弱化双方的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即同一性的另一方面。
   这时期,毛泽东机械地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一分为二,再也看不见事物的内在规律,看不见三,否定“中间”,批判“中庸”,非我即敌,非红即黑,非好即坏。“反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反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片面强调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没有敌人也要找出敌人来,以至发动文革,不但斗死战友刘少奇、彭德怀、陈毅,贺龙;斗死老舍、赵树理、杨朔等一大批文化名流和科技权威,还找出秦始皇来斗,拉出孔子来斗,拖出宋江来斗,烧书砸庙,打翻在地,再踏一只脚。对于平头百姓,因为一句话、一首、一篇小说,就要当成敌人批斗,就有牢狱之灾。还要一家人自斗,老婆斗老公,儿女斗父母,叫做“划清界线”,甚至自己斗自己,叫做“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以轰轰烈烈的不断斗争表示事物的发展状大和革命胜利,“形势大好而不是小好”。
这种无休止、无条件地“斗争哲学”,天天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实与僵化理解“一分为二”而形成“矛盾、对立、斗争永远第一”的思维定势有一定关系(网络)
  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哲学,依旧停留在缺陷僵化的“一分为二”上,社会公众以至领导干部的思维,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宛若毛猴子上树,左一下,右一下地跳,没有一套多层的、稳健的、循序渐进的思维及政策,一管就死,-放就散。拥有8500万党员,竟然管不住一把毒豆芽,一桶地沟油、一条恶藏獒。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毛泽东时代一对夫妻一套福利房,就是考虑广大第三级的需求。改革开放不考虑第三极,放开房产,却不放开权力,没有第三级的稳定行吗?如果再放开粮食饮水,放开娶老婆会怎么样?
  毛泽东说“人是最可宝贵的”,并批斗马寅初,间接鼓励生育,结果文革十年,人口猛增3亿。不幸的是,改革开放后的计生政策,竟然跳到另上端,只允许独生。独生问题后遗症还在后头呢!
  对待毛泽东,也是僵化的一分为二,走两极,要么妖魔化,要么神君化,而看不见他的“三”,他的本质与主体。毛泽东有功于国家,他已刻入历史,已是先人,批判先人的错误可以,诅咒之有何意义?对待改革开放同样生硬,要么把贪腐问题全部归罪之改革本身,追思起一无所有的公平来;要么辉煌无比,不允许再改进一步,只讲经济总量世界老二,而看不见中间的那个“三”,不讲人均。看不见华丽下边的多数贫困,看不见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道德的沦丧,社会的浮躁。全然不顾大义,表现的贪婪自私,情绪化地偏激狭隘。
我们需要和谐的共存哲学,抓住两端,着力中间,对“一分为二”做科学的非僵化的解释,倡导“一分为三”。(2013.11.5)
  审核编辑:五出眉心   推荐:五出眉心

上一篇: 《 三种境界,感悟人生

下一篇: 《 奇妙的模糊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五出眉心:
作者善于思考,由生活体验感悟出“一分为三”要大于“一分为二”的一种哲思。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印证,从理论到实际,说得头头是道。的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事物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但除了两极之外,也的确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中间状态。问好!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