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雨时诗话》有感

作者:燕语千千    授权级别:A       2019-02-01   阅读:

   从王克金老师把我带进雨时歌工作室微群后,家乡的群好像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记得刚进群的时候,看到苗雨时老师总在为人们写文字评论,尤其是廊坊人居多,我便打开那些链接去了老师的博客开始学习老师的文字了。
  
  当我看到老师那篇《今夜的月亮是我的》,不禁被里面的内容打动了。因为一直在评论文字里寻找脉络,因此也很想为老师写一篇评论文字。于是我就给老师发去了消息。
  
  老师给我的回复是“你给别人评吧,他们比我更优秀,廊坊有很多诗人,你要不给他们评,以后就没人给他们写了。千千,写诗评不是什么诗都可以写,必须是非常有特色的诗,不是一般的真情实感,而且诗评不是读后感,要有专业的眼光。越不好懂的越写!把不懂的说懂。”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每次我得到的消息回复一般都是可以。
  看着老师的话,尤其是对于诗评方面的那几句,感觉是遇到了苗老师听到如此专业的指导以后的我应该是有标准的进行挖掘文字了。因此也让我有了继续追寻诗歌脉络的兴趣。人的内心总是因为明确的目标而充满活力,不可否认自己的三年多的时间就是如此度过的。
  跟着老师的一篇篇描述、推介和挖掘的文字,自己再次对文字评论产生了兴趣,也拿老师的文字和以前在网站看过的诗歌及评论文字进行了对比,从方法到内容的差异和相同,有了初步的认识。
  最让我感到开心的是前些日子老师给我寄来的《雨时诗话》。看到那本书心里很感动,我一直知道自己最需要理论的支撑,可是到底需要哪些我依然是未知的。老师博客里的文字我看了多少没有计算过,吸收多少我亦是个未知数,可老师的书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往诗歌殿堂的通道,虽说自己能否写出好的文字是个未知数,但是这本书对于我不亚于一个现实课堂里老师的讲解。
  雨润大地称东风,
  时节轮转自清明。
  诗者心怀天下事,
  话论古今为苍生。
  老师在《当下诗歌批评断想》中写道:“诗歌评论,是心与心的交感,是灵魂对灵魂的探询。这样的诗评,有血有肉,有温度。因而是人性化的,而非判官所下的冰冷而枯燥的判词。”
  “对诗歌的解读与批评,不能零打碎敲、支离无序,也不应直击一点,以偏盖全,而必须是系统性观照、整体性把握。不论是组诗、诗集,或诗人,评诗就是评人。评诗人的主体形象、精神建构和他的写作姿态、艺术风采。而且,两者是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浑然一体的关系。”
  以前我从未对诗人进行过多分析,总觉得看字就好,人管他作甚,偶尔看过一些诗评里会加入对作者的分析,也曾想过把作者与作品进行统一。可因为有些作者我根本不知道在哪里,也不愿过多和作者交流,因此也就只看诗评诗了。因此也一直无法打破自己形成的旧观念和旧方法,也许这正是诗评一直没有提升的原因吧。
  在《关于诗的短论五篇》——诗与散文的分野里,老师这样写道:“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有诗酒之喻:‘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酒;饭不变米形,酒尽变米形’。从浓缩和凝聚上,划出了诗与散文的界限。”
  “散文可以有诗意,但绝不是诗;诗可以散文人化,但绝不是散文。诗与散文的艺术仪轨是泾渭分明的。主要表现为:诗的叙述话语拒绝三种惯性:1、语言自动行为;2、“常识”自动行为;3、对世界图象认知自动行为。而散文则不排斥这些自动行为,甚或往往依靠这种习惯性进行写作。例如,说“花红叶绿”,是散文;说“绿肥红瘦”,就是诗歌。又如,说“月亮升在天上”,是散文;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则是诗歌。所以,一味地场景描摹,巨细无遗,不是诗,跟在生活后边亦步亦趋地爬行,也不是诗。当然,诗与散文的区别并不这么简单,除了表现生活的集中、想象的高度之外,还有独特的修辞和结构。但打破习惯的感知模式、习惯的思维模式和习惯的话语模式,而营造一个属于诗人自我的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却是它的个性和本质特征。诗比散文更多创造性。
  如果说散文是鸟雀,那么诗就是鸟雀中的凤凰!……”
  以前只是凭感觉分别诗歌与散文的界限,也总听说诗歌被诗人们冠以了无法逾越的高度的美,但是到底如何分辨还是一头雾水。看了苗老师写的这段,好像才明白了一点点。可到底能不能真正的懂得和区分诗歌和散文里的奥秘,那还要看自己的能力了。
  《永不熄灭的女性爱的火焰一一评伊蕾的诗》,苗雨时:“面对诸多困扰,她有解不开的疑团,也有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信念。”“分行的“立体化”等特点。例如,第一节的“砸下来”,末一节的“悬崖上”,上下相对,竖行排列,有奔下攀上的立体感和具象感”。
  看到老师评伊蕾的诗中的这句话,不由想到了苏青,那个怀着各种情愫在忧伤里度过一生的女人。但是伊蕾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很多热爱她的诗歌和她的人们。要是苏青现在还活着该多好。以前我是不喜欢那种乱行的文字的,总觉得看得人心乱,没有规矩,感觉凌乱的,今天看到此解,也许以后要对别人的分行也要仔细考虑了。
  《生命诗学思考札记》(之二):“诗之思,是诗人的写作姿式和价值取向,也是铺排诗意、营构诗的艺术世界的总枢纽!”
  《生命诗学思考札记》(之一):“诗肇始于生命直觉和敏识,导源于生命与之俱来的对自由的渴望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冲动。它深潜于意识的幽渊中,一旦灵感袭来,生命从沉眠中觉醒,便如一粒石子投入湖水,激起物象、情感、思绪、语言的一圈又一圈的意识波纹,然后,从混沌走向有序,由内语言外化,实现话语定型,从而完成诗的创作。”
  老师在“诗歌在语言系统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中,更强调含蓄意指:
  “直接意指,也是符号系统自身的指示义。一个链接意指系统,如果用英文字母表示,就是ERC,E是系统的表达面,C是系统的内容面,R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这一符号系统在另一个更大的符号系统中充当表达面,那么,更大系统的其他成分,就成了所指意义面。而这就造成了含蓄意指。用公式表示如下:
  1.ERC
  2.ERC
  第二个系统就是第一个系统的含蓄意指。
  在诗歌语言中,含蓄意指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因为它总是要避免直露浅白,而重视其间接性和暗示性。”
  这段让我不由想到了郭友钊老师那些用数据分析诗歌的文字,因此也有个疑问在心里打了结,以前看郭友钊老师的文字我就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如果是个可以用数据处理,那么它是否就会批量生产了呢?看了苗老师的这篇文字这个疑问又一次被提到了面前,而且好像也有了模糊的答案似的。因为我感觉如果诗歌真的可以用代码编制,数据和符号就应该是有属于它的脉络的。诗歌也许真有一天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私人订制。
  看了老师的诗话里如是说:“语言之为诗,有其特殊的性能。诸如,简约性、精炼性、跳跃性,形象感、秩序感、音乐的韵律感等。诗是在语言中创造其他语言无法表达的语言。”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与诗歌有关的文字,那时里面谈到了诗歌的几种美,大概是“建筑美、结构美、音乐美与形象美”。具体文字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不可否认,诗歌的骨架支撑与血肉相融应该是每个作者最终达到的目的。功夫,就靠自己的修行了。
  再有老师在《与诗人张学梦关于诗歌现代性的一次交谈》里有如此的一句:
  我说:我们诗歌发展已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被置于历史性同步,为什么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伟大的现代诗人?
  一直以来我也是在现实与文字之间找适合自己的纽带,但是,一直也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我在路上!看了老师的这个疑问,感觉老师的问题提得很实际,而且带有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隐忧与期盼,也问出了现实与思想的碰撞成因,同样这个问题问的不止是对话者,同样也是在质问我们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作者们。也许这些就是诗歌今后应该继续的方向吧。
12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严格来说,本文还不能够称之为一篇地道的读后感。除了通篇大段的引用之外,作者并没有说出多少自己的观感。地道的读后感,当然不排斥引用,但只是引用极少的文字,更多的是由此引申开去,更多地说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考虑到作者可能只是初期涉猎文学评论,所以从勉励创作出发,给予发表。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渭雨轻尘

    一点建议:当一篇作品成型后,作者有必要认真地校阅,以此来尽量消除语句、文字和标点的错误。

    2019-02-01

    回复

    • 燕语千千

      @渭雨轻尘  老师好,这篇我发完后改动了许多,博客和其他地儿都在发表前删除了,这里忘了删了您给我退稿吧,我删除,等改好后再发了。

      2019-02-01

      回复

    • 渭雨轻尘

      @燕语千千  这已经超出了我的权限,得站长或者技术人员才能处理了。

      2019-02-01

      回复

    • 燕语千千

      @渭雨轻尘  奥。老师辛苦了。

      2019-0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