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大禹与蒙山

大禹与蒙山

作者:东岳雨石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9-01-28   阅读:

  
  《竹书纪年》古本未记载大禹去江南,更没有写大禹东巡会稽山而崩;《史记·夏王本记》有载:“大禹东巡会稽而死。”
  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陵不对!大禹的陵墓应在东蒙山附近。兰陵这一地名相传是大楚辞家屈原所改,以前此地名次室,原为鄫国,后是鲁国次室邑,再后来为楚国占领。屈原在他的赋中多以蕙兰喻意贤德圣君,他用兰陵给次室命名定有深意。
  陵,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陵,为“帝王的坟墓”专用。古代帝以墓陵,其周边范围皆以陵为名,因大禹为民治水,一世芳名,如馨兰浓郁,古人多以兰花美誉君子品行节操,那么大禹治水功绩焕灼如日,芳馨如兰,所以兰陵这一区域定是和大禹有内在意义,因为,屈原他命名次室为兰陵,他是有深意的。至于会稽山的陵不会是真实的大禹帝王墓,因为陵的名在会稽山的覆盖下,应是大禹帝的陵墓名昭显而是山无名才对。兰陵地处大禹阳都临近,离东蒙龟祭山不远;阳都今是沂南,兰陵和蒙阴两地相隔只有一百公里左右。会稽山的禹王陵,是给大禹立的祭祀衣冠冢,大禹真实的陵墓是在山东蒙山周边。经过后羿篡乱,寒浞乱纲,而后相继不断的改朝换代,就把大禹陵墓实地给湮没了。《淮南子》说“禹剔九河。”;“当此时,烧不暇樻,濡不给扢。死陵者,葬於陵,死泽者,葬於泽,放节财薄葬简服生焉。”
  二里头遗址所对应年代,在约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洛阳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三千八百年至三千五百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王朝。是龙山文化后续;龙山文化又是大汶口文化后续;大汶口文化是北辛文化后续;北辛文化是后李文化后续。后李文化是八千五百多年前史前文明,对应的是太皞伏羲氏时期。龙山文化后期对应的就是大禹时期,二里头文化是龙山文化末期,向大夏文明过渡时期,被考古称为新砦时期。古本《竹书纪年》载:“后相即位,居商邱”;“杼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邱。”老邱:古地名,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左传·定公十五年》载:“郑罕达败宋师于老邱。”杜预注:“宋地”;《一统志》载:“老邱,在开封府陈留县四十里有老邱城。”大夏朝有一段时期是在河南定都,但也不排除有在斟寻地号令天下的可能。那时的国都,不像现在的城市,那时夯土围城,支木架棚,挖窟为井,人居则城,是很简便的。
  勾践迁都琅邪近一百四十多年,在这慢长的时间内,是四代人的更替过程,而后,楚灭越国,继而是秦又灭楚国,大秦朝建国二世,又被汉朝所灭。这接二连三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有谁还会去分辩会稽山故事的真假。到了汉朝稳定下来后,至汉武帝时,文化复兴,已经远离勾践时期三百六十多年了。汉武帝爱方士神仙术,喜荒诞离奇,有此一风成俗,天下民众又唤醒似是而非;片语只句的故老传说,经文人缀辞成文,会稽山名声彰显,而真正的龟祭山就湮没了。东蒙山受祭的风光被刻意转移嫁接到勾践的发祥地会稽山上,而且此山还有黄帝岩,金简玉书,这种瞎话它就迷惑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众多文人学士。
  到了三国以后,中国汉文化中心南移,北方拓跋氏入主中原,晋朝南下,文化中心从长安迁到了长江流域下游的金陵;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给会稽山助长了声誉。
  又在宋朝时期,金国击裂大宋,迫使北宋缩为南宋,文化中心再次南移,过了大江来到浙江建都临安,无形之中就给会稽山在文化上增添了金光。这座山有深远的历史蕴含,从上古时期的大禹,到卧薪尝胆,精心砺志的勾践,这丰富多彩,鼓兴传奇优美感人的精彩传说故事,激发了上至帝王将相;中至达官豪绅,文人雅士;下至乡民村夫,都对会稽山景仰神崇,遂给添建庙宇亭台,立碑续传,使这座美丽清秀幽雅的山更有文采神韵,可怜东蒙山,原本是光灿中华,誉驰海外,名标日月,独显群峰。如今却孤寂埋名,茕处幽僻,几人能识?这难道也是气运天意,人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山也蹇运舛滞?现今会稽山,事经千多年,积秀堆英,形体风貌,文化蕴涵,都已远胜东蒙山。
  这个真正的会稽山被冒名顶替了这么久,却无人知晓。笔者一介平凡,喜读书探古,历经古史,窥出此中玄机,一时心血激漾,报此不平,要为遗误纠正,揭露光晒隐情。本文出于赤诚,但求公正于世,不随偏误,以此文示天下明目者。
      
   附论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说:“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礼记·乐记十九》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夔是尧时的大乐师,发明了鼓这种乐器,他的人品也很贤良,是君子的典范。到了孔子时期,只因为孔的一句话,和一个无知妄言,这个远古贤者,在孔子的徒子徒孙们口中笔下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妖兽,而且在不断添枝加叶,广为流传。这一群所谓的仁义满口,彬彬文雅有礼的文儒们,不去正面宣扬贤者夔的美好德性,而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就记住了《国语·鲁语》中的孔子说夔是“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这就是无知的后学者们,愚蠢地奉行他们心中所谓的圣人,所说的金科玉律,至善至美,无一瑕疵的真理,现在看来岂不可笑至极。
  自题二首:
  《三十载来处境有感》
  身于碧水池,六月诞新枝。
  一茎出涟翠,蜻蜓带露依。
  狂风凌痼在,烈日虐残欺。
  不惧蟾蛙噪,蝉何柳上嗤。
  《心兰》
  冰侵越九冬,历尽苦寒重。
  吐郁何求雨,风尘蔽翠容。
  神飞阳气劲,秀挺意存胸。
  一穗疏葩笑,馨飘卉皆庸。
     蒙阴县农机局东岳雨石公丕刚撰文并
12345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晴雯的讽刺都成了真?

下一篇: 《 2019开心事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会稽山?龟祭山?千百年来不但人有冤,看来地也有其冤,特别是在一些帝皇--秦始皇,圣贤--孔夫子的推动下,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成了不争的事实。而得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蒙山才是大禹会诸侯之地。加精,让更多人看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东方玉洁

    研究得透,这得翻阅多少资料呀。

    2019-01-29

    回复

  • 千千

    长见识了。

    2019-01-28

    回复

  • 沁芳闸

    大禹陵就在我家边上,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以为本来就是的竟然有可能错了。还有,韩非子的这段话,我倒是一直知道并深信不疑的。

    2019-0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