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仓颉庙游记

作者:西郊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8-07-16   阅读:

  
  白水仓颉庙坐落在陕西省白水县北部史官镇境内,北望黄龙山,南瞰洛水河,是镶缀在具有厚重中华文明底蕴的“陕西腰带”边缘上的一颗璀璨的人文历史明珠。
  陕西腰带是指由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北侧向陕北黄土高原纵深延伸一片条形区域,又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渭北地区。该地区因地下富藏煤矿而一直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是陕西“黑金腰带”。我国改革开放后,这条腰带上的人们为脱贫致富大力发展果木经济(以苹果为主),又在这片黄土地上营造起一条生机盎然的“翡翠腰带”。
  若用历史的新视角来审视这条“腰带”,它则更像是一条由黄河巨龙舞起的中华文明的金色飘带,时刻向世人展示着这里的炎黄子孙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轩辕黄帝为代表的诸多华夏先祖,均曾在这条金色飘带上书镌刻过中华文明进步的灿烂印记。这其中,堪称是“文祖先师”的仓颉,就是一位曾为华夏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上古伟人。
  立夏清晨,蓝天白云。我与数位同事驱车从蒲城县跨过渭河,欲沿县道一路北上横穿这条金色飘带去游览仓颉庙。途中,需翻越数座巨大的黄土台塬。越往北走,台塬上的果园越多,直至遥接天际。
  疾驶一个多小时后,天空中发展起来的积云突然遮蔽了方显耀眼的旭阳,顿感眼前的苍穹大地一下子深邃了许多。车窗外密密匝匝的果木使人找不到黄土高原那种特有的“千沟万壑”的感觉。甚至品味不出一点曾生活在这里的唐代大人白居易感慨的那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味道。
  过白水县城再行三十余千米,果园疏处显露出一个名叫史官村的村庄。穿过村庄便见不远处有一紧凑的古建筑群簇拥着一丛深绿色的大树突兀而起,格外醒目,这便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渭北地区著名的人文景区之一:仓颉庙和墓。
  仓颉,相传是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一位左史官,又传他曾自立为帝,号史皇氏。仓颉被民间广泛认定是汉字的发明创造者,只是他所造的早期汉字在各地已被发现的甲骨文中并没有考证出他本人的生平,这就造成了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前两千多年他一直是位传说中的“面长四目,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结绳记事之陋”的汉字文祖先师。后两千多年的史书里才陆陆续续有了关于他的文字记载。
  在前两千多年的代代口口相传中,仓颉不仅已被尊为造字先祖,更令后来依据他的各种传说所记载的史书文献多有矛盾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仓颉的“祖籍”就是一个疑问。在汉族各种传说中,只要是能跟仓颉文祖沾上点边的地方的人们,都争着抢着认定仓颉就是自己的家乡人,这就使得全国各地有多处仓颉庙、仓颉墓和有关仓颉的遗迹遗址。据史学家考证,白水仓颉庙和仓颉墓有据可查的年代相对久远,因此,这里很有可能就是这位文祖先圣的最终的归宿地。
  仓颉庙坐落在一个稍高的大土台上。城堡式的山门前有一大照壁挡住了山门,为仓颉庙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山门为叠式建筑,下部为箍窑式建筑,开有三孔前后通透的窑洞作为庙门;上部的硬山式中式建筑犹如古城门楼,在四野蓊蔚果木的衬托下显得蔚为壮观。
  在集权制的长期统治下,我国但凡与神圣相关的人文历史场所,其建筑都要显示出威严或震慑之感,看来仓颉庙的建造设计师也是如此。仓颉庙以其庄严威武的古典建筑风格早已成为这里的标志性建筑。
  走近仓颉庙,山门边有一棵被标志是树龄约3900年的粗大柏树拔地而起,雄浑苍劲的老干虬枝默默地向人展示着这座庙宇历史的久远。只是有点不解,神圣的山门不知何时已对游客封闭,入庙游览需绕道东侧走仓颉庙新景区里的侧门。
  山门与前殿之间的大庭院里设有东西两座戏楼,相传是特意为“面长四目”的仓颉所建。稍加联想,仓颉用四目同时观看两台戏那是绰绰有余。虽不知早已被奉为先圣的仓颉是否仍在欣赏人间烟火,但每逢仓颉诞日前后庙中连续多天通宵达旦地唱大戏,是当地民众必举行的“谷雨时节祭仓颉”隆重祭奠仪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难得的文化生活之一。
  但百姓皆是二目,想要倾情欣赏剧情只能专注一台戏,这就会给唱对台戏的戏班子造成极大精神压力,务必使出多年练就的看家本领和拿手绝活以赢得台下观众人数。台下观众多者的戏班子会得到美酒佳肴的犒劳奖赏,观众寡者的戏班子则会受到鸣枪(铳)警告。听起来虽有些吓人,但这也是唱对台戏时群情鼎沸的一大看点。只可惜,这次来游览时已过了谷雨时节,我们并没有观赏到唱对台戏的热闹气氛。
  人类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文字的诞生和成熟是极为重要的标志之一。这一点,当你走进仓颉庙的前殿便能感受出来。
  前殿实则一处小小的碑林。虽历经战乱其所存碑刻有所散失,但至今仍保存着自东汉以来各个重要朝代的近二十块珍贵石碑。
  这里的碑石历来在我国碑石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它不仅高度概括了我国碑碣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处微型汉字演化史陈列室并是一部完整的仓颉庙沧桑史。其中已被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仓颉庙碑》为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所立,由上面碑文可证,远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白水仓颉庙已颇具规模。
  站在醒目的《仓圣鸟迹书碑》前,望着曾被游人抚摸的乌黑锃亮的碑石上镌刻的二十八个早期汉字,似曾相识,却又都不认识,大有一种蓦见天书的唐突感,心中除敬意外还夹杂着一丝惭愧。
  我们当今使用的汉字,正是由这些符号字形逐步演变而成。细细想来,文字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是最伟大的一项发明,文字是具有不可替代且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文明因文字而得以延续,文明因文字而不断发展。殿内另有一块著名的《广武将军碑》,是现存苻秦年代唯一的一块隶书石碑,碑文隶中携楷,亦含有独创的乡草野味,是令历代许多书法大家为之癫狂的一块珍稀石刻。
  前殿后面是报厅。据说旧时前来参拜仓颉的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在此虔诚“报到”。这不仅说明了人们对仓颉的尊重和膜拜,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敬畏和自豪。
  我们一行却无人知晓如何履行“报到”手续,只能恭恭敬敬地在大殿前的香炉里燃起三柱高香,以表对仓颉先师的敬意。
  “报到”后便来到仓颉庙雄浑的主殿,殿两侧有“青龙白虎”二株雄劲古柏护卫,使大殿更添一份庄严肃穆气氛。殿前立柱上刻有“首韧生风飞雾精华光照日月;雄开纬地经天事业勋满乾坤”等数幅楹联。其内容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文祖仓颉的敬慕感恩之意,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香火连绵延续。
  大殿内的仓颉塑像正襟危坐,圣坛上香火萦绕,彰显出肃穆神圣。据说,殿内原有一尊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古代泥胎粉身仓颉塑像,却在那场文化浩劫中被毁于一旦,现在这尊塑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塑。吾等在扼腕叹息之余,更生出一番对人类文明发展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的感慨。呜呼,这就权当是仓颉文祖凤凰涅槃,再次浴火重生了一次,以其崭新的容貌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心目之中吧。
  寝殿后的古柏下,便是被九尺高的砖花墙围起的仓颉墓冢,墓冢上草盛柏茂,四周雀喑风静,肃穆的氛围令人肃然起敬。当看到仓颉墓西门的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时,不免想到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仓颉庙距桥山黄帝陵的直线距离不过五十千米,两位同时代的中华先祖的墓地如此之近,他们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如此之大,使人顿觉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是如此的厚重。
  寻一处高台朝西眺望,虽看不到黄帝陵,但心中不禁浮想联翩。世界的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并仍处在持续发展阶段的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文明。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有一套起源久远并能够与时俱进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传承纽带作用。以文字清晰记载着的传统思想文化、人文历史、科技成果以及社会哲学、伦理道德、舆论导向,行为规范等等被一代代人反复研判并总结发展。使得国人在世界上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中央集权体制,并且一待就是两千多年。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李场荔枝入梦来

下一篇: 《 折扣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信息化时代,信息量太大,光看题目就会错过很多好文字,比如这篇。题目很平淡,但内容值得人学习并思考。仓颉造字,为什么在现有最早的甲骨文中都没有他的记载,前二千年是口口相传,后二千年倒有了,但祖籍又成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是众人的智慧结晶,再由他收归呈现。中华民族的根不能丢,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黑金腰带”那里走走看看。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

  • 千千

    好壮观的景点,好厚重的历史。

    2018-07-17

    回复

    • 西郊

      @千千  谢谢千千编辑的鼓励!问好!

      2018-07-18

      回复

  • 沁芳闸

    重塑是塑不出那样的神态,衣裙,眼神。连明时期的塑像都比不上唐宁,何况我们。唉。

    2018-07-16

    回复

    • 西郊

      @沁芳闸  谢谢沁芳闸编辑的精心点评和鼓励!问好!我最近身体不好,好久未来,请见谅!

      2018-07-18

      回复

    • 沁芳闸

      @西郊  向西郊老师问好,同时还发现了自己的错别字。唐宋,竟然写成了唐宁。唉。

      2018-07-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