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五出眉心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4-18   阅读:

    
   文学是一种艺术,一种凭借形象塑造来寄寓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大到宇宙、星河、日月、山川,小到花花草草,沙粒灰尘,无一不可入象,只要作者认为它可以承载自己所要寄寓的情思,所要表达的志趣。所以,我们鉴赏文学形象也不是茫无边际、无迹可寻的。而且,这里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小说,还是词,也都是如此。当然,文学形象就包括人、事、景和物几个方面,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形象,它都是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因此,我们在鉴赏文学形象时可以从类别入手,因为不同类别的形象,刻画的手法不同。现在我只想说说文学形象中的人物形象怎么鉴赏。
   (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就是一种以塑人物形象为核心,来揭露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都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好把握。其实也未必尽然,找好切入点,一样容易和简单。那么,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应该从何入手呢?
  我以为,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什么大区别,只不过是寄寓不同:小说中的人物寄寓在文学作品中,而你我他却是寄寓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之中。况且,生活中的我们是时时刻刻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以此类推,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也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我们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发展变化的角度上去看,把主人公的形象放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去高度概括,这样,你分析人物形象才不至于静止和片面,看问题也才能全面而又具体。
  那么,如何从人物的发展过程入手来赏析呢?很简单,只要你能抓住一个“变”字,人物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老舍的《四世同堂》吧?其中有个钱人,如何把握他这个人物形象呢?我们通篇阅读不难发现,钱人经历了这样的人生阶段:起初,他一向不喜欢过不问世事,只知道栽花饮酒,悠然闲于世外,完全是是一个超然的隐逸诗人;可是日本人来了,并且把他这个不过问世事的人抓进了监狱!谁也不知道他在狱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当他活着出来的时候,残疾了,不能动了,沉静不语了;后来,当我去侍候他之后才渐渐发现,钱诗人由原来的缄默不语开始变得关心战局时况了,开始羡慕金三爷强壮的体魄了,并且说在这年代,满肚子诗书不如有一个好身体,可以去打仗!
  明眼人都看得出,钱诗人真地是变了,而且变化也太大了,从外到内的变,为什么?难道不是日本人让他发生的变化吗?想想看,一个安于现状、甘心于栽花饮酒的隐逸诗人,本来很悠然、不问世事,怎么就开始关注战争了?怎么就渴望身体强健了?原来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表现?很明显,钱诗人眼后来,已经由一个隐者的形象向一个渴望强健参加战斗的志士形象的转化,他的转化,就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逼的。而在那个年月里,像钱诗人那样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的知识分子还少吗?他们的遭遇一定会比钱诗人要好吗?不一定。那他们是不是也会像钱诗人一样在血与火的现实面前意识觉醒、奋然而起呢?当然会!因为他们也不想像钱诗人那样遭遇日本人的伤害!这样,我们不但从钱诗人的变化中了解了钱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还能深刻地感受到老舍创造这个形象的用意所在:那就是有力证明中国人是日本侵略者所不能征服的,因为千千万万个钱诗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已经开始觉醒,开始参加战斗!
  再如,我们大家都熟悉鲁迅先生在《祝福》中为我们塑造的祥林嫂的形象吧?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同样去抓住一个“变”字。作品中,作者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刻画了祥林嫂的三次肖像,三次各有不同:
  第一次到鲁镇时,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
  第二次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頰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作者见到的祥林嫂,那是祥林嫂悲惨死去之前的一幕,“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
  我们将作者三次见到的祥林嫂做一番比照,不难发现,变化相当之大: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是因为丧夫,再加上婆婆要卖她,她不得不出逃。内心十分悲伤和惶恐。但她的“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说明她刚受到了打击,而且还有青春,还健壮,能够抵御这场灾难,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劳能干生存下去;可是当她第二次来到鲁镇的时候就不同了,“仍然头上扎着白头头绳”,说明她第二次遭受命运的打击,这时不但是再次丧夫,,失掉爱丧子,遭受了双重的打击,而且,他们的房屋也被大伯收走了,真正是到了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立锥栖息地,她变得一无所有了,无家可归了!所以,跟先前相比,“脸色青黄,只是两頰上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说明这一次的重创对她的打击不小,几乎没有了精气神,但还能感知命运的悲哀,而且“顺着眼”三个字,也看得出她先前的以死抗婚的倔强与斗争性消失了,开始屈从于不幸的命运了,只要能在鲁镇靠勤劳的双手劳动,让自己活下去就行了,她依然没有死相。说明骨子里的祥林嫂求生的欲望是强大的,抵御厄运的意志是顽强的,她完全可以凭借这基本的条件生存下去;可是,第三次,作者见到的祥林嫂是即将离开人世的祥林嫂,形象是极其悲惨,“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则说明眼前的祥林嫂与五年前的祥林嫂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强烈地想知道此中的奥秘,却原来是因为祥林嫂两次丧夫又失子,被鲁镇的人们看成是不祥之物,不洁之物,人们开始鄙视她,厌弃她,一同排挤她,打击她,甚至剥夺了她做一个安稳奴隶的权利——被鲁镇给踢了出来!她成了无家可归的乞丐。“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说明她长期乞讨而不得,饥饿、营养不良!“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切的一切,说明她对生活的困苦,命运的不幸已经没有了感知,精神彻底被摧毁了!
  这三次肖像描写,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巨大变化,而这种命运的变化,对祥林嫂来说,是从外到内的彻底击毁!为什么呀?你不会不知道:第一次到鲁镇是因为丧夫,为了从一而终便逃避了婆婆的卖婚;第二次到鲁镇是因为丧夫失子,大伯哥利用族权强占了她家的房地,她已经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第三次写作者见到她时,她已经沦落为乞丐。那是因为鲁镇的人认为她不吉祥,不干净,说死后神灵是不容的,最后便将她赶了出来,她真正地被命运抛弃了!谁之过?夫权?族权?神权?政权?都是,就是这些吃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就是这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一比较,我们不但清楚地看到了祥林嫂命运的不幸,也同时看到造成她命运不幸的万恶之由!
  可见,从“变”字入手,纵观人物的发展历程,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且能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创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真正用意,岂不妙哉!
  (二)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也是一种以形象为载体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不同于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一种文学样式。古典诗词的形象题材相当广泛,什么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什么山川草木,风霜雨雪,什么蜂蝶戏春,虫蛰蛙鸣,等等,皆可入象,人是其中之一罢了,只不过这里的人与小说中的人物不完全一致:小说中出现的“我”并非是真我,很可能是虚拟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古典诗词中的“我”基本就是抒情主人公自己,即诗词的作者,当然里面还有诗人为抒发情感塑造的客体人物形象。我们今天依旧说如何鉴赏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也要从一个“变”字入手呢?首先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
12
  审核编辑:火飞娃   推荐:火飞娃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火飞娃:
“人物形象”是文学理论批评术语中最流行、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作者的观点基于文本实例之上,很具有说服力。人物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但很多人都把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模式化,甚至把圆形人物不加甄别地扁平化、脸谱化,这无疑是现代人快节奏生活导致的浮躁特征,亦即阅读肤浅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文章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与此相似的经典文论不少,如马列文论中的文学典型理论,福斯特的原型人物论,但作者的创见是更新的,在抒情文本中得到了人物形象的全新诠释。学习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五出眉心

        奇怪,这里怎么没有楼层回复呢?是我电脑问题,还是网络问题?眉心先各位问好了,感谢各位的关注与光临!等恢复正常了,再给各位回复,见应该!

    2014-04-18

    回复

  • 五出眉心

        感谢火飞娃悉心品读眉心文字与精心点评!其实,眉心的观点也算不上创见,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不例外,理所应当站在发展变化的角度看问题。谢谢火飞娃对眉心的肯定!

    2014-04-18

    回复

  • 老百

    写的很好,很有讲师的风范,可以当作文学培训班的教材!

    2014-04-18

    回复

  • 瘗花秀士

    小说人物形象跟现实人物比更具典型性,有着为主题服务的目的性。

    2014-04-18

    回复

    • 火飞娃

       集中的强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哈哈哈哈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04-18

      回复

    • 瘗花秀士

       没看过讲话。

      2014-0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