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大医王正宇

作者:西部井水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8-01-14   阅读:

  
  认识王正宇先生的人还记得,先生衣着朴素,高个子,相貌慈祥,言语谦和,戴一副黑边眼镜,总是一派儒雅风范。晚年虽然拄着一副拐杖,步履缓慢,但依然奔波在教学和医疗的第一线。岐山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王先生”。这里的“先生”二字,读音有着浓郁的西府味道,也是对有名望的医生的一种尊称。王正宇先生生前曾任陕西中医学院副教授、医史医古教研室主任,是一位仁心仁术济苍生、医德医术两昭彰的大医,又是一位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的医学学者,无论是在故乡岐山,还是他工作的西安、咸阳,都有许多佳话如春风桃李一般传颂。先生一生经历新旧社会,人生道路坎坷,青年立志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中途梦想破灭;中年被迫自学中医,最终又走上行医和医学教育之路,为百姓治病,为国家育才,又圆了青年时的梦想,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王正宇先生一九零九年农历三月初一生于故郡乡圣佛寺村,幼年丧父。六岁时入本村私塾就读,十一岁时,随伯父到兰州,求学于名儒张汉云先生门下。一九二五年兰州第一小学毕业,进入兰州大学附中继续学习。一九二九年以榜魁考入西安中山大学文预科。后因家境破败而中途辍学,回到故乡。解放前,历任小学教员,视学员,小学校长,也做过商会秘书。
  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文笔出众,才华横溢,当时被誉为岐山“四大才子”之一。三十年代初,他被委派做二区视学员时,住在益店镇初级小学校内,和这个学校的教员周肇岐相识。后来他得知周肇岐就是当时岐山地下党的负责人,这个学校也是地下党的活动据点。当该校校工刘某因私利要告发周肇岐的时候,身为公职的王正宇先生毫不犹豫地挺身出手相救。他拿出自己的二斗大米,也就是一月薪水,给了刘某,并对刘某好言相劝,保证了地下党组织的安全。周肇岐后来和王先生成了莫逆之交。王先生此后和地下党员李琦、雷星阶、张云锦等人,也来往密切,为中共地下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当雷星阶被捕后,他亲自到宝鸡监狱看望,回来积极开展营救工作。他亲自写保状,并督促当时的农会会长孙明卿出面,利用农会和孙先生的影响力,进行营救,终于将雷先生出狱。当时的国民党县长刘永德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并且大搞所谓文化清查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李奇和孙明卿二人发起了倒刘运动。王正宇先生积极参加,并且亲自执笔写状子,搜集刘永德在岐山的罪恶事实四十八条,并和孙明卿亲自进省政府面见国民党省政府主席祝邵周,当面控告。终于将刘永德送进了监狱。但是,谁知刘的继任袁德新却和刘交情甚密,来岐山后,更是变本加厉,两年之内就屠杀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百人左右。王先生的同事孙明卿被捕入狱,不到十天就被杀,不久,又准备逮捕王正宇。王先生闻讯出逃汉中勉县,躲过一劫。后又经勉县转战到麟游县。
  麟游后香山庙的庙主杨慧明,钦佩王先生的才情,就留他住下,一住就是两年。庙里十分清净,只有初一、十五有老百姓来庙里求神问病。有人发现了他,庙主就说这是王先生。有人以为他是医生,就请求他看病。他说自己是教书先生,并非看病的先生。病人惋惜地说,你要是能看病多好。病人的期盼,以及想到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方病和传染病猖獗,却又缺医少药,人民苦不堪言,让他萌发了学医的念头,也是从这里走上了学医之路。当时,他已经三十出头。自古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的名言激励了他。中医博大精深,书籍浩如烟海,从哪里着手呢?他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办法,先读一些启蒙读物,如陈修园的《伤寒医诀串解》、《医学三字经》、《药性赋》;张秉承的《成方便读》;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这些书籍,大多为赋形式,便于诵读和记忆。王先生直至晚年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伤寒医诀串解》。每日清晨,庙主诵经,王先生诵读医书,都富有韵味,相映成趣。在此基础上,王先生还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原文》,偶尔还给人治病。在这里学医的经历,王先生在其日记中也有记载:逃难学医两年。
  一九四二年,王正宇先生离开后香山回到岐山,打算拜师学习。但是,因为家庭贫寒,没有学费,只好先找个职业养活自己。由于他文笔好,在商会做了书记(文书),每日所做的事情,正像他在日记写的:白天抄写公文,晚上苦读医书。他在三年期间,刻苦研读了大量中医经典,如:《医宗金鉴》、《医方集解》、《神农本草经》等,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注解。虽未拜师,但也接触到了当时岐山很有名的张哲、李秉仁等老中医。一九四七年,王正宇先生踏上了专门行医的道路。先在县城西关“民生堂”当坐堂医生,后又在益店镇坐堂行医。不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而且在此期间为地下党和游击队做了更多的工作,经常为游击队员治病,不畏严寒酷暑,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国民党军的岗哨和封锁线。一九四八年十月,西府游击队队长亢少平身患重病,危在旦夕。王先生闻讯赶去,用心诊治,亲自煎药,不到两天,使亢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
  一九五四年七月,他被调入岐山县医院工作,成为县医院第一位中医师。一九五五年被选为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五六出席陕西省卫厅卫生先进工作者大表大会。同年,被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和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任教。中医最高学府,为先生的才智和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是一次挑战和自身的提高。他在这里的口头禅是:打铁先得本身硬,欲得教人,先得己通。为了胜任工作,搞好教学,他废寝忘食,常常备课到深夜。除了晚上备课,常常假期也在翻阅文献资料。他常说,中医学院藏书丰富,人才云集,各有特长,请教有师长,钻研有书读。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读书学习上,图书馆和教研室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也因为博学多才和知识面广而被誉为“活字典”。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许多学术问题,并不是一味地人云亦云,而是尊重事实,仔细考证,为年轻教师树了立良好的典范。他先后担任方剂学、中药学、医学史、医古文、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对医古文研究很有造诣,尤其擅长方剂学,被师生誉为“王方剂”,是陕西中医学院方剂学的鼻祖,《陕西卫生志》记载王正宇先生为陕西主讲方剂学第一人。
  他认为学习医学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他总结的学习“五法”,是后世学习中医学的宝鉴。一是“信”:对所学的中医学有坚定的信念,才能矢志不移,才能学有所成;二是“勤”:就是要勤奋,勤学苦练,做到口勤,手勤,笔勤;三是“静”: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才能学好;四是“思”:也就是学习中要独立思考,不要盲从,并且要带着问题去学习。五是“恒”:不要蜻蜓点水,要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要活到老,学到老。王正宇先生自己是这“”五法的践行者。他年逾七十,仍然坚持每晚看书到深夜,并且坚持写日记。
  王正宇先生一生行医四十余年,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王先生为人耿直,高风亮节,是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模范的践行者。他常说:“即使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没有高尚的医德,是不能被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不败于医技,必将败于医德。他看病,无论是权贵还是百姓,都一视同仁。他在当坐堂医生的时候,对于家庭贫寒的患者,不但不收记手(诊费),而且资付药费,在岐山当地被传为佳话。出诊看病,风雨无阻,患者至上。他从不收受病人的礼物。虽然有时候病人们出于感激i,总是要给他送土特产或者其他礼物,他都婉言谢绝。他说,国家每月都给我发工资,看病是医生的职责,我咋能随意收病人的礼物呢?他不但视患者为亲人,在单位也尊敬师长,关心同志,待人像春天般温暖。他谦虚谨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常说“谦受益,满招损”。在学术研究上,尊重科学;书写医案,实事求是。他常说,医案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可取之处,不能够说明问题,我宁愿我的文章不发表,也不愿意失去真实性。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于我们今天的医疗和科研如何端正风气,无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一场逃难,一片慈心,让一个教书先生变成了济世良医,也打破了古人的说法“人过三十不学艺。”为了能救助更多地下党和老百姓,他一头钻进了浩瀚的医学书,不畏严寒和酷暑,终于成功救治了西府游击队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解放后,更是大展身手,不但医人还教学,使中医古方流传于世。这样的人,实是配得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