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评书】苔痕上阶绿

浅谈高迎春先生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

作者:高骏森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4-15   阅读:

   这是鲁北平原新春里某个农家小院的早晨,风冰晶透凉,裹着冬青叶儿拂在沟渠水面,闪烁出粼粼纹光。屋顶上的积雪融化了,滴滴答答,每一滴水里都有音乐,每一滴水里都有阳光。明净的玻璃窗上贴满了“新春快乐”、“吉祥如意”、“喜鹊登枝”、“花鸟鱼虫”等富有中国民间特色的红纸窗花。窗户轻开着,一个少年举着相机,风沐浴阳光从田野飘进来,丝丝缕缕,散发出淡淡花香……
  捧着高迎春先生这本《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散文文集,眼前浮动的,就是这样一幅和谐温馨宁静的乡村早春田园山水图。清澈、清丽、清秀,给人明媚、心旷神怡。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商业剧增,到处充满诱惑、尔虞我诈,累的人连气都喘不过来的网络时代,却能见高迎春先生有如道家庄子般一颗悠然宁静的心,在浮躁背后,点一盏灯,沏一壶茶,安静读书、写字,这灵魂是多么的澄澈、境界是何等的高啊!
  翻开目录阅读题目,密密麻麻一百零九篇,除去方涵宇先生为本书写的序言和敬一兵先生写的后记外,剩下的一百零七篇全部是作者原创,题材广泛,风格迥异,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精品。质朴的语言,让我在阅读中仿佛听见和看见了高迎春先生的音容笑貌就响彻在耳畔,和蔼、亲切、幽默、风趣、睿智,甚至,还带有孩子的天真和淘气。
  读高迎春先生的开篇散文《走出平原》,让我想起了跟高先生同一省份,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先生,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扎根大地深处的优秀作家,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离不开写故乡的。高迎春先生的《走出平原》就是一篇充满着“怨乡”与“怀乡”复杂情感的优秀散文。作者在文章中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所在村庄的来历,儿时同伙伴玩耍的欢乐轶事,以及,和许多农村孩子有着相同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走出贫瘠的村庄,去往更远的地方看精彩的大世界。文中作者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薪阶层的囊中渐有余钱,家用电器也陆续走进寻常百姓家。从电视里,我看到了山的雄伟,看到了海的宽阔,童年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走出平原的愿望如箭在弦。”这一段文字很明显让读者看出了作者的“怨乡”,因为狭小的故乡约束了作者无法用肉眼真实去看外面多彩的世界。这“怨乡”虽不是作者本真的“怨”,但是,通过这段文字,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当年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贫穷,从而,也更能让读者深切理解作者当年的“怨乡”情怀,流出一份同情的泪。当作者长大成人,真的走出村庄去了一些大城市后,却在心中对故乡又有了更深的感悟:“经历了海水浴的咸,饱尝了山路崎岖的苦,忽然醒悟,坦坦荡荡的大平原自有它的美。夏收时节,风吹麦海金波荡漾,绿树拱围的村庄,炊烟袅袅、六畜欢唱。十月金秋,平原上大豆摇铃,棉花吐絮,谷子弯腰,玉米含笑。果园里成熟的苹果、鸭梨、山楂、葡萄压弯了枝头,真是处处有摄不完画不尽的丰收图。”读这段文字,我们又从作者眼中最初的“怨乡”变成了“怀乡”。这“乡恋”的情怀在作者心中是多么的复杂与纠结啊。走不出去是一种“怨”,走出去,或者走出去回不来又是一种“怀”,这“一怨”“一怀”,正是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真诚真挚的爱。这爱无私、无价。这不仅仅只是作家高迎春和莫言先生的乡恋情怀,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游子的情怀。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同前不久我在中财论坛读到一位作者叫苇岸-弦歌的作品《走不出故乡》,都是一样有着“怨乡”与“怀乡”双重复杂情感的人和文。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字最能接近人的情怀,因此,这样的文字和作者也很自然被人们记住,并传承下去。
  乡恋的文字不仅仅只体现在养育自己的故土上,俗话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大地。一个人只有有了生命,才具有社会创造力(包括作文)。天地万物,生命都是父母所给的,感恩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头等大事。清朝学者王永彬先生撰写的《围炉夜话》里面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百善孝为先”。所以,一个人无论再怎么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懂,那么,他(她)是没有任何资格说感恩这两个字的。
  高迎春先生是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良知作家,因为,他是熟悉他朋友眼中和心中的一位孝子。“2006年7月9日,《德州日报》在第三版‘感动德州之人物故事’专栏刊登了《尊老行孝反哺情》这篇文章,一时间,让我成了新闻人物”(《呵护母亲》)。《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一百零七篇散文,写父亲的占了一篇,写母亲的占了五篇,在其他文章里所提到父母双亲的就无以计数了。由此可见,高迎春先生的一颗赤诚火热孝爱之心,深深打动、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更多的人。《致母亲》这篇散文,是作者用书信的形式写给母亲的心里话。文章中,我们看见了作者的母亲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患有轻微脑震荡,对时间概念分辨不清,更让人看了眼泪发酸的,是老人不识字。作者却用这样特别的方式跟母亲交流,更能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爱充满着无比的敬意,以及自己不能尽孝双全发出的愧疚与自责。“母亲,脑萎缩已严重损害了您的记忆力和您的理解力,您还能听懂儿给您写的这封信吗?其实这都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您在八十高龄,终于收到了有生之年的第一封信,也收到了儿祝福您老健康长寿的心愿。母亲一辈子善良、刚强、乐观、节俭,处处为儿女着想,事事都委屈自己。人到暮年,儿保证不让您再受半点委屈。面对晚年的风雨泥泞路,儿愿倾其所有照料您,护佑您平安走好这段来日苦短的路程。”我想,无论老人家之前受了怎样的委屈,也无论今后的身体会怎样,甚至是否知道有这封信的存在,在人间还有多少时日,她老人家心里都是非常清楚的,人生在世一辈子,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自己是幸福的。读高迎春先生的这篇散文,情不自禁就让我想起了自己前年在广州的某个冬夜流着泪写给外婆的歌和山东聊城人赵小波先生平安夜写给母亲的歌,虽内容都不一样,但两个老人和高先生的母亲一样也是大字不识一个,且勤劳、勇敢、善良。“7月13日,过完母亲的百日祭奠,我浏览母亲的那些遗像,发现只有在萱草花边照的那几张,母亲笑得最开心,最自然。收好照片,我特意去花卉市场,选了九墩萱草,重新栽种在庭院中。只为看到丛丛翠叶娟秀流畅时,看到婷婷萱花金黄橘红时,我的心就离远去的母亲更近些。”(《丛丛婷婷萱草花》)。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任何人改变不了它。作者的母亲在八十三岁清明前夕,躺在医院没有任何遗憾平静地告别了亲人,永别了世界。在母亲别离这个世界后的第一百零七天夜晚,作者坐在灯光下,用一颗平静的心在键盘上敲下这篇以萱草喻人纪念母亲的文章,我想,若老人家地下有知,一定会笑的如萱草花一样优美、含蓄。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具备三重境界,其中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情两个字,古往今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题,从没衰老过。而一个人一生中记忆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初恋。高迎春先生的《特别祭奠》就是一篇回忆与纪念青春年少时初恋的文字。虽然,“初恋”两个字在这里用的有点不怎么妥,但我实在找不到有比它更好的词替代了。初恋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但高先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初恋是“美好”中藏着深深的疼痛。因为,作者年少时偶尔一次去舞厅邂逅了一个叫寒雪的女孩,从此“一见钟情”,可在散步中得知女孩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才有希望重获生命。和女孩分手后,作者每天日思夜想,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书信,最后盼来女孩的回信是用信封装起来的一缕青丝,女孩因没有闯过排异反应这一关,带着对生的眷念离开了人间。这无疑是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虽然作者与女孩只有一面之缘,根本说不上两人有感情,但作者是一个有血肉之躯的纯情男儿,更有着一颗对生命尊重的崇高心灵。得知女孩离世后,作者伤心透顶,欲哭无泪,第二天去医院做了骨髓捐献,“愿我的骨髓能拯救另一个寒雪,也愿我们中国的骨髓库日益丰富起来,以拯救万千个寒雪”(《特别祭奠》)。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也是作者呼吁全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并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奉献出爱心。这是作者人性至善的崇高灵魂。本是一篇看似平实的散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举动,文章才变得生动、形象、感人起来。
12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一篇亲切\自然\细致而入心的评论。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