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实力悬殊:从棉花方面就能看出来

作者:梨涡小篆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7-07-16   阅读:

  
  最近中印关系颇为紧张。事源于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导致双方发生军事对峙。对此,中方要求印度汲取历史教训,安分守己别惹事。但身兼国防部长的印度财政部长阿伦·贾伊特利却表示,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那么1962年发生了什么呢?不外乎印度在中印边境无理越境,我国被迫自卫反击。经过一个月的武装冲突,印度惨败。再通过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呼吁中印都应该以大局为重,重开和平谈判。这个中印外交史上不愉快的小小插曲迅速结束。但是谈到中印往来,就不得不提一嘴棉花。因为中印的实力悬殊,单从棉花方面就能看出来。
  众所周知,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也是世界上植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2300年~前1760年间,印度河谷的人类就将野生棉转为人工种植,并且发明了编织棉布和不褪色印染的技术。印度历代国王重视“棉花外交”,在公元600年,棉花就从印度传到了伊拉克,又传播到叙利亚、塞浦路斯、西西里岛、突尼斯、摩洛哥和西班牙,最终传到埃及。到了大航海时代,印度的棉布称得上是全球畅销。17世纪末期,全世界纺织品贸易的四分之一都是印度纺织品。古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也赞美过印度的棉布,说那是全世界最美的织物。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可用的织物,主要是丝和麻。虽然古籍里出现过“棉花”的记录,却是古人用来充填枕褥的木棉,并非用来织布的棉花——我们通常说的棉花,是棉开花结实吐絮而成的纤维。
  中国最早发现棉花的人,据说是汉朝的张骞。他在出使西域的时候于大夏国市场上看到了棉花,了解到这些产品是经印度商人之手贩运来的。同时得知,棉花原是一种热带植物,用棉铃里的棉花可以织成布。汉武帝末年,棉花传入中国,长期停留在海南岛、西南和西北等边疆地区,未能广泛被人知晓。到了唐朝,玄奘西行天竺求法,与印度国主戒日王沟通甚欢,不但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还开启了中印两国文化、经济、政治沟通交流的全新一页。据《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曾委派使者来到印度学习当地的熬糖术。除了白糖,棉花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逐渐大量流入中原。
  唐代末年,岭南地区出现了棉织业。《太平广记》记载:文宗时,有一个叫夏侯孜的人,着“桂管布”衫上朝,文宗看了奇怪,问他什么布。他说是桂布,并说此布粗厚可以防寒。从此之后,满朝官员们纷纷购置此布做服装,桂布因此身价倍增。这种“桂管布”就是棉布,因产于广西桂管地区而得名。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细软桂布白”的句,即是指此布而言。
  元代,棉花被民间大面积种植,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是黄道婆。很多人知道黄道婆,是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她十二三岁被卖做童养媳,后来忍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只身一人躲到船上跑到了崖州(现海南三亚),学习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在海南生活近30年后,又回到故乡传授人们纺织技术。传闻黄道婆的织艺极好,可以在棉布上制作出折枝、团凤、棋盘、书法等各种图案,仿佛画上去的一样,销量很快供不应求,推动了当地延续几百年的“衣被天下”的棉布生产。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业的地位仅次于农业。乾隆年间,“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极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种棉一畦,岁获百斤,无忧号寒”。据统计,中国在清朝生产约6亿匹棉布/年,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其中超过半数是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外贸易里,西欧国家进口中国的商品里,棉花位居榜首。他们每年平均输入棉花达50万担,价值500万元;棉布占第二位,每年进口53万匹,价值138万元;呢绒占第三位,每年输入价值103万元;棉纱棉线占第四位,每年进口价值为62.5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了重点发展棉纺行业的政策,一再鼓励行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地做出了一系列引用高科技,高质量纺织材料的战略决策,利用加入WTO的良好机遇,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棉纺织大国。
  中国需要大量的棉纺纱进口,印度是中国这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合作得本来也颇为顺畅。因为印度棉价低于国际棉价,更低于中国国内棉价。只要印度不限制棉花出口,中国发放充足的棉花进口配额,赚钱是很轻松的事情。也由于中印良好的棉花外交关系,过去几年,中印贸易关系越来亲密,中国很多企业家在印度对各领域进行了投资,例如投资了纺织行业生产设施并提高了印度的制造能力,双方抓住了很多共赢互利的机会。然而从2011年,印度由于国内棉花产量持续下降,一度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抢夺棉花资源,从而抢占欧洲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市场。这是由于印度特殊的历史国情造成的:
  曾经数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和赋税搜刮,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形式的经济剥削,印度民族经济遭到重大摧残,经济发展缓慢而畸形,成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在18世纪中叶前,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是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一度辉煌于世界。此后一蹶不振。到了一战期间,印度棉纺织业由于欧美国家忙于战争,物资紧张,这才风云再起,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二战之后,由于印度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40年代棉花年平均总产较30年代大幅度下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甘地又为争取独立,大声反对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同时反对从英国引进任何织布机,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的工业技术。在他看来,印度人只有回到过去的农耕时代,才能彻底摆脱殖民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富有“骨气”的甘氏经济学搞得让贫穷的印度更加贫穷:不向欧美国家出口棉花,印度就缺乏必要的外汇,无力购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商品,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坚持土法织布,效率极低,生产出来的棉布质量让人不敢恭维。直到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自由化方向转变,鼓励私营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使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整个经济势头才有了好转。
  即使如此,现今作为印度产业规模最大的纺织业,占全国制造业比重的20%,也突破不了资源受限,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落后等弱点,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集群。在棉花种植方面,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牛、骆驼、驴等牲畜仍在大量使用。少数的拖拉机陈旧、落后,更缺乏足够的灌溉系统和现代的农科技术。若是再遇到干旱导致欠收,印度国内就会出现很多自杀的情况。据《IndiaToday》的报道,从1995年到2015年总共有318528位农民自杀,相当于每半个小时就有一个印度农民自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棉农。由于杀虫剂、种子、化肥等农业成本增加,自然生态、社会方面的环境在恶化,农民收入相对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却在增长,很多人还要为嫁女儿筹措高昂的嫁妆。使得他们纷纷走上绝路。虽然印度政府鼓励棉农大量种植棉花。棉农可以享受债务免除和化肥补贴,政府还通过作物保险补贴的形式为棉农提供支持,下达了如建设高质量棉种生产和销售的基础设施、为轧花厂升级改造和棉花营销的改善提供支持、包括优惠贷款等文件。这些政策落实在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可能情况会好转,在现今的印度,即使棉农丰收也不一定能够最终盈利。
  印度这两年一直叫嚣着国内经济腾飞,2014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就超过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印度经济仍将保持7.5%的增速。其经济数据屡遭国际质疑,认为有大量水分。尤其印度商人恶劣的做生意情况和低效的投资情况,落伍的底子办法,仍旧让外资头痛不已。比如在棉业方面,印度政府朝令夕改,一会儿果断下令,禁止棉花出口。一会儿又宣布取消禁令,提高价格。中国未在棉业进出口方面投入太多心力,倒是大国气象稳如泰山。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发布2016全球饥饿指数,在118个统计的国家中,印度排在第97位,仅比朝鲜高一位,分值28.5,属于“严重饥饿”水平。而中国,排在第29位,得分7.7,属于“低饥饿水平”。在减少饥饿和减缓贫困方面,中国成绩卓著,多次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崇的增产减贫典范。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琅琊榜——那些反派们

下一篇: 《 琅琊榜——谢玉的爱情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既然中印有冲突,那我们有必要了解冲突双方的实力,他们倚仗的是什么,那么就从印度引以为傲的基础产业棉花讲起。作者方方面面的讲到了中国人如何发现棉花,又如何引进棉花,印度人如何产出和销售棉花,让我们从棉花的角度看到了两个大国的实力和心胸。到底如何实力悬殊,有心人可以好好读一读,或许能打开你的另一个视角。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