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短篇小说 > 柳乡

柳乡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7-07-12   阅读:

  
  
  一
  温柔的松花江一路向北出了吉林城,在一个叫柳乡的地方,忽然转头向西流去。
  柳乡是个小镇,就坐落在松花江北岸。镇子南部是一望无际的水田。陇起的阡陌在大地上划出无数整齐的方格。每年5月下旬,从松花江引来的水逐次将所有方格灌满。勤劳的人们光着脚、高挽裤管、弯着腰,将一株株稻苗同样整齐地插在方格中。于是,大地便葱翠起来,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最美的时节还属深秋,微风拂过金黄的稻海,泛起层层波澜,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成熟的稻米的芳香。
  镇子北部是一脉连绵起伏的山岭。山岭也是温柔的,远远望去,仿佛神来之笔在蓝色天际上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一条小溪从山岭中奔流下来,化做两条河流,一条向东,一条向西,向东的叫饮碧河,向西的叫玉镜河,最终都向南汇入松花江。河与江把整个镇子围拢起来,只东、西、北三面河上各有一座石桥与外界相连。
  清代,镇上出了位享誉全国的大人。他读书时,写下许多赞美家乡的,其中,就有两首写这两条小河——
  饮碧河
  老子骑青牛,一饮春波碧。
  至今河畔水,犹有神仙迹。
  玉镜河
  人爱春水生,奁影摇不定。
  我爱秋水清,月照双明镜。
  在东北,有水的地方就有柳,镇子四周都被水环绕,也就被柳环绕着。但依江和沿河的柳大不相同。松花江边是大片湿地,柳以灌木的形式存在。一丛连着一丛,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际,被称为“柳条通”。柳条通在东北并不少见,上规模的柳条通能延绵几十到几百公里。柳条通是野鸭、青蛙等动物的天堂。还有一种叫车豁子的小鸟常隐身其中,叫声清脆悦耳,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沿河的柳大多长得粗壮,甚至有些已颇具老相,时而杂密,时而宽疏,都长在河边的土堤上。土堤呈正梯型,河道呈倒梯型,虽经风雨磨砺,人工痕迹依旧明显。听老人讲,这就是清代留下的著名工程——柳条边。
  满清入关后,为保护祖宗肇兴之地,在东北大修柳条边。“柳条边”始筑于皇太极崇德三年,完工于康熙二十年,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43年,全长1300多公里,被誉为关外“绿色长城”。据史书记载:清代柳条边又叫条子边,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为“插柳结绳”,就像中原地区的竹篱笆。再在土堤的外侧,挖掘口宽八尺、底宽五尺、深八尺的边壕,边壕里注入水。
  饮碧河与玉镜河,都是人工河,属于柳条边的一部分。而柳乡之名的由来,也与柳条边有着莫大关系。那位大人还有两首诗,是写小镇的——
  东望古原平,孤村夕照明。
  山光枫叶暗,边影柳条横。
  齐晋多乡语,金辽有重兵。
  沧桑无限感,惆怅故园情。
  特地辟荆榛,先庐此卜邻。
  西山读书处,南浦钓鱼人。
  榆柳栽全老,桑麻俗自醇。
  金源与宋瓦,何处吊遗民。
  所谓“边影柳条横”说的就是柳条边。然而,再坚固的工程也无法阻挡人的脚步,随着大清王朝的土崩瓦解,关内流民纷纷涌入东北,柳条边也就彻底荒弃了。
  二
  柳乡有几百户人家,以张、金两族势力最大。
  张家祖上是康熙年间“奉旨实边”的汉军旗,由山西迁徙至此,依山而居,世代都不乏朝廷官员。最显赫的当属九世祖,少年从军,英武绝伦,立下赫赫战功,官至正二品,后来,在山东平叛,不慎中埋伏,被贼人捉住点了天灯。朝廷悯其忠义,对张家格外优待——凡张家新出生的男孩都由朝廷赏赐20两白银。
  现任族长老六爷虽不及先祖勇武,年轻时也做过四品校官。当年俄乱爆发时,老六爷正值壮年,意气风发。为守土自固,他牵头组建乡团,又带领族人大兴土木,修建了张家大院。张家大院分正院和东、西两院,由一百多间房屋组成,四周护有高大的砖石院墙。前面院墙设8座炮台,后面院墙设4座炮台,守备森严,坚不可摧。曾有一队俄匪闯进柳乡,企图攻打张家大院,结果被张家一顿枪炮打得落荒而逃。
  大清国倒台后,乡人都以为张家会就此衰落。谁知,老六爷的儿子小六爷又被推选为国会议员,在京城任职。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可是有极有身份的。据说,小六爷每次回乡,张大帅都亲自派卫队在山海关外迎接,全程护送,见面时,还要尊称一声“六哥”。近年来,小六爷忙于政事,老六爷又年近八旬,族中事物都由小六爷的堂兄小五爷打理。
  张家势力庞大,若论起财力,恐怕还逊金家一筹。金家祖上是闯关东的流民,但极善经营。庚子之乱后,朝廷调整边疆政策,鼓励开发东北。金家人抓住机遇,远赴龙江拓荒垦田,短短几年就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举族从龙江来到柳乡,依松花江而居,算起来不过十几年光景。
  金家财大气粗,却总觉得低张家一头。两家族人走个对头,通常也是金家人先行避让。这种情况,直到金三爷当上东北盐运总使才悄然发生转变。
  盐运总使关乎财税,金三爷因此成为张大帅身边的要人,这让金氏族人倍觉扬眉吐气,再遇到张氏族人,也不像先前那样主动避让了。
  金氏族长是金三爷的大哥,人称金大爷。中国社会有这样规律:一个家族既富且贵之后,往往要修葺门庭,金家自然也不例外。金大爷特地为此事赶到奉天找三弟商议,“多少年了,张家大院都是柳乡人羡慕的对象,如今,咱也要修金家大院,气势上一定要超过老张家!”
  金三爷沉吟良久,起身从保险柜中取出厚厚一摞钞票交到大哥手中,“这是我为官多年的积蓄,大哥且拿去。建宅虽是好事,也需适可而止,不要一昧与人斗气炫富。至于木石砖瓦等原料,尽可能选用好的,务必公买公卖,切不可欺压乡里,败坏了我金家的名声。”
  三
  金家要修宅院的消息很快传遍柳乡。老六爷与小五爷谈及此事,手捻胡须,笑呵呵地说:“这是好事啊!如今时局动荡,匪患猖獗,金家大院建成后,与我们南北呼应,柳乡从此无虞啦。”
  小五爷微微摇头,“您有所不知,自从金三爷当了大官,金家人都变得很傲气。”
  老六爷摆手笑道:“虽然接触不多,但我看金三那孩子还是知书明理的。有他在,即使族人有些傲慢也不妨事。金家要来求石料,你且与他方便。”
  柳乡唯一的采石场是张家的,就在镇北的后小山中。
  柳乡人对镇南的松花江和镇北的山岭极为重视,认为那是风水所在。当年,老六爷主持修建张家大院时,特意请东北最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勘察过,才选择在于风水局势最无影响的后小山中开山采石。此后数十年间,只要柳乡人建屋需要石料,与张家知会一声,便可去那里自行开采,张家从未收取过费用,也算是施予乡里乡亲的一份恩惠。
  小五爷领命,坐等金家人上门,可直到听说金家大院地基开挖,也不见人影。小五爷坐不住,独自去后小山查看。这一看,顿时把他气得火冒三丈——二、三十位工匠各持斧凿,叮叮当当忙得热火朝天,山坡下堆了许多开采下来的石头。
  “都停下!谁让你们干的?知不知道,这是张家的石场!”小五爷人高马大、一脸络腮胡子,生就七分凶相。
  工匠们知他不好惹,纷纷停工,有本地石匠凑过来小声说,“是金家大爷雇我们来的……”
  “我管他哪个金家大爷、金家三爷!”小五爷双手叉腰。
  “是我让他们干的,怎么样?”金大爷坐着马车赶到,刚好听见小五爷在怒吼,当即跳下车走来。别看金大爷身材瘦小,却是架势十足。
  小五爷当然不肯示弱,冷冷地说,“你们金家来柳乡晚,有些事情可能不太了解。现在,我正式告诉你,后小山石场是俺们张家的!”
123
  审核编辑:西部井水   精华:西部井水

上一篇: 《 与我奶奶的故事

下一篇: 《 你答应我不在外面过夜的

【编者按】 短篇小说主编   西部井水:
两大家族,各有神通,斗则两伤,和为上策。小说写出了岁月变迁中的醇厚如酒的乡土乡情和民风民俗,生活气息浓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