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 高公公的选择

作者:月涵    授权级别:A       2017-06-21   阅读:

  
  高公公的智慧
  这是一个越往后看,越让人注意的人物
  最初你不会介意,他一直沉默,并不多言,只是偶尔有些善举。比如提醒皇上靖王还在宫门外候旨。皇上冷落靖王,让回宫复旨的靖王在门口罚战,和两个争权夺利的儿了聊闲天,他是宁可喜欢这种被人捧着的氛围,也不想面对一个冷面的耿直的为国奔忙的儿子。高公公善意的提醒,也许出于职责,也许有些不忍,连越妃的的太监都敢讽刺靖王,而皇上身边的大总管却对靖王保持着尊重,这也许就是眼界。不以一时看短长,谁能想到靖王两年后就是太子,几年后就是皇上。当然了高公公当时也没这个论断,只是聪明人都眼光长远。
  太子让皇上失望时,蒙统领请旨,皇上不理论,再要坚持时被高公公打断了,蒙不知高公公的提点,是长苏看出了高的好意。皇上一次不理论,证明没有想好如何善后,太子废立是大事,皇上不会意气用事,要三思后行。高久在皇上身边,深知皇上心意,可以理解为向蒙示好,也可能是同事之间,能帮忙就帮忙了。长苏的评语是,最了解皇上的人,是高公公。所以才能在多疑到病态的箫选身边几十年,这个位置并不好坐。
  应该说太子和誉王相争的时代,高公公并没有战队,也没有任何倾向性。反而是靖王时代,高公公有几次举动,明显的是倾向了靖王。比如把皇上引到了芷萝宫,卫峥事件时,皇上教训靖王,还是高公公提醒让靖王给静妃请安,平息了皇上的怒火。夏江指认林殊身份时,高公公向静妃的宫女示警不让苏先生进宫。皇上怀疑林殊身份时,高公公确定的说不是,以长苏进悬镜司为由,如果对方是林殊,景琰是不会默许的。让皇上释疑。
  就是最后的金殿呈冤,表面上看与高公公无关,可是皇上事先全不知情,和他的沉默也有关。
  他进宫几十年,能一直平平稳稳的在皇上身边多年,完全是因为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管的事不管,最后巧妙的示好靖王,靖王上位后,自然能安居于宫中。
  也许他比箫选还明智,靖王获封亲王之后,他就明白,天下日后是靖王的。
  箫选是一个多疑的人,这种疑心的范围太广,不管是朋友,哪怕曾经生死与共,不管是夫妻,哪怕曾经恩宠多年,不管是儿子,哪怕是他一手扶持的长子,他对他们曾经真心过,只是情大义大不如权利大。只要在权利上他们让他有了危机感,生了疑心,接下来,就是赶尽杀绝。所以他的刀下有妻儿,有朋友,有黎民百姓。
  而在这样一个多疑的人身边多年,觉得他的信任的高公公,自然有过人之处。感觉他应该是陪伴过箫选的皇子时代,玲珑公主的入事,很多人都不知道,箫选却和他提及。当年的事,瞒了太多人,宫里宫外皆不知誉王身世,但事情必须有人处理,这个人应该是高公公。夏江号称知圣心,可是誉王的身世,他也是看了锦囊才知。可见皇上的心腹只高公公一人。当然的事情,高公公应该是唯一的执行者。
  知道了皇上如此的秘密,却能被信任的放在身边多年,这和高公公的谨言慎行有关,果然这个秘密一直都没被揭穿。而且高公公明白皇上多疑,所以不要轻易表态。太子誉王相争多年,皇后和越妃势同水火,自然双方都会拉拢高公公,高公公一直保持中立,是他太明白了,他和悬镜司一样,是不能参与党争的,六部可以,他们不能。他们的底线是,中立。只有中立,才能存活下来。果然夏江和誉王联手卫峥案,皇上轻罚了誉王,却对悬镜司没了耐心,直接把夏江入狱。并非皇上多在意夏江构陷景琰,皇上在意的是悬镜司的站队行为,等于背叛了他。
  所以高公公一直不倾向于任何一方,唯才能令皇上对他放心。他的生存空间,就是皇上的放心。
  后期对靖王的倾向性,一是高公公太明白皇上老了,和当年诛祈王时的心态不同,二则皇上不只是老于身体和心境,对权利的掌控也弱化了,靖王的上位是大势所趋,不是靖王也是别人。九安山誉王逼宫,是靖王和长苏的联手才解决了危机。那二位可是大梁军事上最强悍的明星。如果九安山上没有梅长苏,情势真的很说,誉王还是有取胜的可能。
  世事轮回,箫选老了,总有人取代。如果一定要是一个人,高公公宁可是靖王。如长苏所说,靖王不会是一个过河拆桥杀功臣的人。这是安全系数最高的选择。
  审核编辑:千千   
【编者按】 往期编辑   千千:
不管是谁的选择,都不会是这么随便的。世事轮回,箫选老了,总有人取代。如果一定要是一个人,高公公宁可是靖王。如长苏所说,靖王不会是一个过河拆桥杀功臣的人。这是安全系数最高的选择。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