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作者:唐仪天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6-11   阅读:

  
  或许是我远离了那个时代,或许是现代文明对我进行了深入骨髓的洗礼。于是我可以大胆地站在一个相对的高度,对老祖宗进行品头论足。中国历史上的男人存在一种畸形的审美心理,为了迎合男人的这种意趣,广大的妇女不惜摧残自己的身体,来打造所谓的“三寸金莲”,酿成了“一双小脚,一缸泪水”的悲剧。曾经风情万种风靡中国大地千年之久的“三寸金莲”,就如古代妇女的命运,从千年前的南朝而来,又随着历史的车轮而去。它见证的是中国足履文化的一段发展史,也是中国妇女的一段屈辱史。男人的病态审美,女人的愚昧屈就,让这段历史延续了太久太久。女人们不在屈辱中觉醒,反而在痛苦中自豪:看我腿,是好腿,红绸裤子绿穗穗;看我脚,是好脚,梅花高底菜碟搁。
  我小的时候,唐家湾子里的奶奶太太们一律的小脚,我看不出这双小脚到底存在哪一方面的美感,只知道这双小脚给日常的生产劳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如火如荼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她们无法因脚小而逃避劳动,照样和男人们一起进行着“战天斗地”的劳作,男人们怜香惜玉的心早已在艰苦的劳动中丧失了,分担繁重的劳役是他们唯一的结果。
  村子里有个富农老奶奶,不光要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还要无条件的承受被批判的义务,每有集会都会被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押到现场批斗,她有一双小脚,虽不是三寸金莲,但也长不过五寸。因为这双小脚她令村里的男人们羡慕了很长的时间,而且得以嫁给村里最富有的人。因为这双小脚,她历尽了人间的苦难和忧伤:每次批斗她都会被强制站到一条板凳上,屈下身子,脖子上被挂上半块磨扇石。她的小脚显然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屈身站立,更何况还要加上非人的重负。老奶奶滴着汗水坚强地支撑着,最终还是栽了下来。令男人们如醉如痴的“三寸金莲”,给妇女们带来的是终生的不便。
  到了收获的季节,大片大片成熟的庄稼的收获基本上是妇女们的事,小脚女人们不能蹲着割田,只好佝偻着身子完成。她们那双与身体比例极不协调的三寸金莲,在艰苦的农业劳动中显得毫无美感。到了夏天打场的时候,翻场得妇女们翻,挑草得妇女们挑,起场得妇女们起,扬出的芠子还得妇女们用笈笈背兜背到饲养院。试想这样一双犁头小脚,背一天的芠子是多么的艰辛。
  有一件事至今令我懊悔不已。那年队里种了很多的豆子,青黄不接的时候,正是豆子结荚的时节,队里为了保住丰收成果,派五奶奶管护豆田。五奶奶也是标准的三寸金莲,我们一帮小孩欺她小脚跑不动,用在战斗片中学来的本领成天和她周旋。脆嫩的豆荚弥盖了我们的全部思想,饥饿让我们利令智昏,我们把队伍分成几帮,多角度地对豆田进行袭击。五奶奶的三寸金莲在田间路上来来回回地跑着,想是受了不少折磨。她是个慈祥的老人,知道孩子们肚子饿,集体的庄稼又不好让我们糟蹋了,只是喊着我们的名字提醒,表明她在尽自己的责任,却从来没有告诉过队长,怕队长知道了挖了家里的口粮。后来我们知道因为老人的宽容,她多次受到队长的辱骂。时隔多年我一直清晰地记着老人的摸样,记着她那双无法行走自如的小脚。
  拟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三寸金莲”,知道了缠足的始作俑者是南唐的李煜,李后主有位爱妾窈娘,妩媚风骚,能歌善舞。李煜为她筑了六尺高的大莲花台子,饰以宝物细带。窈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屈突而足尖成新月形,在莲花台上展姿起舞,以博后主欢心。这种风气随之在民间追求时髦的女子之中传播开。“金莲”之说始于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宝卷是风流昏庸之辈,他曾让人以金莲花铺地,让爱妃潘玉儿袅袅婷婷地走过,戏称“步步生莲”。此后民间沿袭裹足之俗,几千年,让妇女们饱受了苦难。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所谓缠足,看来多半是东施效颦的产物。上有所好,下必甚蔫,真是一点不假啊。宋元明清以降,一双三寸金莲,可见国人思想禁锢之深。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千千

    还好,解放后妇女们不再裹足,否则,也没有现在的男女平等了。

    2017-06-12

    回复

    • 瘗花秀士

      @千千  我上初中时,班主任曾恨恨地说:“搞你XX的男女平等,不平等时还不用挑粪,平等了男的一挑粪,女的也一挑粪,让你几崽平等去!”

      2017-06-13

      回复

    • 千千

      @瘗花秀士  其实我倒想成古代女人,在家里绣花喝茶,不用出去上班,多好啊。

      2017-06-14

      回复

    • 唐仪天

      @千千  问好千千!

      2017-06-25

      回复

    • 千千

      @唐仪天  唐老师好,祝夏安。

      2017-06-27

      回复

  • 渭雨轻尘

    又见唐老师佳作,问好!

    2017-06-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