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文学杂谈

文学杂谈

作者:吕俊喜♀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5-05   阅读:

  
  文学杂谈
  2016年12月19日
  ——吕俊喜
  古语有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我不知道这话会准确到何种程度?单就喜爱文学的人来讲:确实是毫无疑问的。
  古今中外,文学一词一直是备受人们顶礼膜拜和虔诚学习的。他们大多都承受不住内心的压抑或痛苦,亦或者在高兴之余填词作赋……不是么?试看吴承恩的《西游记》,:“什么妖精会吃人了!什么山大王要强抢民女做压寨夫人了……”于作者本人来讲:他就是要用一系列的妖魔鬼怪来反映当时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然而对孙悟空的描写,就是吴承恩的理想化。他不受压迫,敢于和统治者作争斗,如“大闹天宫,戏闹蟠桃园……”在保唐僧取经西行的路上,多少次的艰难困苦,遇到过多少个神仙妖怪,他从来都没有惧怕过,反而一直都是迎难而上,终于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师徒四人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这就是吴承恩的一种鸣叫。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当我们不满现实生活中的状况时:就要奋起反抗,反抗的结果也许会令我们心满意足,若不反抗,任其摆布,那么你就只能继续受压迫了。
  再如大起大落的仙李白,他的前半生正值大唐盛世,那个时候,也许他还没有忧国忧民的壮烈思想,所以他所作的歌,一直都是清新隽永,什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了,什么“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了…读这些作,我们可以看的出:他所写的诗都是对祖国大好河山描写。
  可以这么说“他一生都是不得志的,”他渴望报效朝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当时的统治者却偏偏没有给过他机会,只让他做了宫廷诗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心怀远大抱负的人,岂能受得了这般的大材小用,他当然不满这种现状,就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是的诗句。这也是他的一种鸣叫。
  常言道“以诗言志,文以抒情,以物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人也有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历史上像这种终生郁郁不得志的人何止千万?上文我才举了两个。他们之所以热爱文学,爱写文章,诗词什么的,我想他们就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现状的不满……就想通过文字为自己鸣不平。
  所谓文人:他们并不像那些胸怀大志,指点江山的人,谈论国家时弊,一心要革除什么,要改正什么,什么的;或者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一日三餐,只求温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于田园之中;也不会是社交,生意场上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最终目的不在工厂,田野,不在豪华的宴会上,不在众星捧月的酒场上。他们会专注于一本有价值的书中,他们会留恋于笔墨纸砚上,他们会惦念于一场雪的降落,他们在意的只会是一场风花雪月,一杯烈酒,一碗凉茶……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文人,半年天气与所有的文字,文章,书籍隔绝,只与喧哗的尘世为伴,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呢?我想他应该会生不如死吧!
  接下来说说我吧!呵呵……大多时候,我都在构思,都在描摹,意在写出一篇好文章来;一直以来我有着这样的思想状态:如果我不去构思,不去描摹,还真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乱跳。所以我经常夜班三更,趁人熟睡之时,习惯性的打开手机,或者伏笔在案,写出一些文字来,如此,便算作是我的一番消遣了吧!写完后的心理与之前会截然不同,会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此时的我则又如同抱着枕头跳舞的苍蝇——自得其乐了。
  社会上的种种不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群:歌唱家会以出众的歌喉唱出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农人会以自己的辛勤换来一年的收获,生意人会以少许的支出换来更多的利益。而以我这种粗浅的文字功底,拙劣的文笔基础,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文科教育,没有过高水平的学历……写出的文漏洞百出,差强人意,自相矛盾,修辞运用不得当,结构更是凌乱的如同一团乱麻,实则是狗屁不通,然我却偏偏与文字有染,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这就权且用一句诗来形容吧:“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对文学的痴迷程度绝不压于对食物的喜好,对鲜花与掌声的爱慕……
  其实,我觉得人在一定的时候,还是需要鸣叫的,诸如歌唱家,农人,生意人……鸣叫的好坏与否?我想不必要他人点评,叫好,只需发泄自己即可,如我这般直抒胸臆,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到哪儿就是哪儿的文章怕是世间少有?
  然则我只求心灵爽快,只要自己欢喜即可,我想我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文辞的华丽,文笔的儒雅,结构的工整。
  若能够如此,我想世间人也许能够活的更精彩,更真实些吧!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文学梦,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下一篇: 《 成与败,何以定论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不管初衷是什么,文章写出来的读者不仅仅是自己,更是给别人看才能称之为写作与文学!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