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箫选的平衡术

作者:月涵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4-28   阅读:

  
  上阵父子兵,这句话用在皇宫里就成了上阵母子团了。
  对于皇上来说,儿子都是他的,他不认为他和他们有什么天然的矛盾,而事实上,皇子们各有自己的算盘,同母的还好些,不同母的,根本就是分属两个阵营。
  天家的骨肉相残,实在常见,相对来说父子闹到生死地步的略少些。多是兄弟纷争的多些。
  九安山之战后,长苏对战英说,这是箫选第二次遇见这样的事,只不过第一次他是发起人(誉王的角色,誉王还真是最像他呀,可惜没他那么幸运,誉王身边没有言候和林帅。结果是箫选胜了,誉王败了。)这一次发起人换成了他的儿子。
  如此说来,箫选当年演出过同样的一幕,借清君侧干掉了别的兄弟,威逼父皇,把权力交接给了他。这是他的心结吧。那时起,他就明白,皇位原来是可以得来的。他应该不是当年的太子。他有了谋反的实力,进行了实施,然后皇位易主。所以他会那般忌惮祈王的声名和林帅的军权,这两样东西就是他当年的武器吧。
  再看见誉王重蹈覆辙的时候,他是如何的感叹,是报应吗,还好,他运气够好。当年有朋友相助,如今有儿子忠心,才能两次都站在了成功的领奖台上。
  到了此时,靖王稳妥妥的看见了入主东宫的希望。
  太子和越妃,誉王和皇后,靖王和静妃,对东宫之位的争夺战有了结果。
  皇上长于制衡之术,太子时期有誉王,誉王时期有靖王,平行术相对成功。
  长苏进京的时候,表面上太子居于正统,确被誉王压制的没有还手之力。幸而皇上当时还是属意于太子,才令誉王不得不让了一步。如果誉王不是皇后的养子,也许心态容易平和,他还有过他是嫡出,太子是庶出,他身份更高贵的想法,也算是太过乐观。皇后的格局有些低,本是后宫之首,可是她的眼界,并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开始是和越妃针锋相对,还屡屡在皇上面前落了下风。她一直忙于和皇上的宠妃较劲,把自己的心态和身份等同于嫔妃,而不是皇后的角色。
  她和誉王这对母子却有争储的心,本来她的身份,都有太后的未来,却强势介入,把自己推到了太子和越妃的对立面上。一旦战争开始,自难善了。
  她要是能从容平和的置身事外,管理宫务,也许皇上还会高看她一眼。教养誉王持身要正,誉王还不至于陷在棋子的角度里,不能自拔。
  太子的确自身问题太多,看太子用的人,户部尚书楼之敬倒台因为兰园案,而谢玉处处出击,如果不是他们看上了禁军统领的职务,策划什么内监被杀案,不至于被皇上盯紧,派出悬镜司。这一案等于是让夏冬和蒙挚一起注意上了谢玉和卓鼎风。
  长苏利用景睿生日宴揭开卓家失子案的真相,谢卓联盟破裂,卓鼎风指证谢玉,谢玉倒台。谢玉案中,太子并没有任何的营救措施,安静的看谢玉被流放。谢玉不死居然还是靠了十几年前与夏江的利益联盟。
  失了谢玉的太子,自身问题完全暴露,不能克守礼仪,又加之私炮坊被炸,被废提上了日程。
  这时候誉王和皇后母子自然开心,只是靖王封亲王,静嫔封妃,突然回首才发现,另一个对手已然站在朝堂之上。应该说这个时候,皇上还是成功的,他是在布局成功之后,才下旨废了太子。皇上一直玩平衡术,一定要双峰对峙,才会感觉安稳。
  这也是为什么卫峥案之后,他纵然相信了誉王和夏江联手构陷靖王,而又有私炮坊一案参与的事实仍然保全了誉王,目的还是要留下来誉王,让其有一定的实力,牵制靖王。
  静妃沉稳大气,即使面对皇后的刁难,人前背后不指责皇后一言。那一句皇后是六宫之首,管理宫妃是份内之事。让皇上听了深感她性格平和,不是生事之人。对于老年的皇上来说,一个和睦的后宫,是非常必须的。
  静妃表面上没有为景琰争取什么,而云淡风轻的处理问题方式,反给景琰加了分,给箫选留下了景琰不张扬忠厚老实的感觉。
  最后皇上下决心立景琰为太子,也有对静妃信任的原因。
  废太子成了献王,越妃被降为贤妃,夺嫡的心魔让越妃疯疯巅巅,而皇后参与誉王谋反,被送进庵中。
  此时后宫里,静妃成了贵妃,一枝独秀,成了后宫实际的女主人。
  因为靖妃平和,景琰处理政务的能力也稳妥,皇上才没能急于给景琰寻找制衡的棋子,为旧案重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再好的平衡术都架不住一个事实,皇上终究会驾崩。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