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军垦博物馆

——天山南北十五

作者:老百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4-06   阅读:

    开国上将王震曾这样形容第一代兵团人:“生在井岗山,长在南泥湾,戍边建兵团,安家戈壁滩。”天山南北,我们的军垦战士“铸剑为犁,掘地为穴”,用双手开垦出一片片美丽绿洲,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是共产党人用血与火铸造的一座生命丰碑。

  2013年清明节放假,两个伙伴约老百自驾游,正是疆北春暖四月天,何不随道到沙湾一中看看儿子的学习,于是,老百相邀上继父,一同驱车千里南下。
  4月6日是个周六,儿子还要学校上课,我们四人闲来无事,风和日丽,开车到距沙湾32公里的石河子游历一番。石河子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总部所在地(后迁至乌鲁木齐),也是农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的一个新兴军垦新城。在这片我们兵团人最引以为豪的沙漠绿洲中,做为军垦二代的老百心情总是很愉悦,以前来石河子,就曾写下《天山南北》游记系列之七、八(详见石河子世纪广场、游憩广场),而这次我们一行的目的,就是看看石河子最著名的“全国4A级旅游景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前身是筹建于1988年的“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军垦博物馆”。1992年“八一”过后,刚刚到石河子视察返京的国家副主席王震,欣然应邀题写了馆名。2004年10月,被称作“军垦第一楼”的原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大楼,保留原外貌,经过内部改建,作为博物馆的新址并升格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对外正式开放,成为唯一的一座以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史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兵团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们新疆军垦事业的一个窗口。
  中午时分,在博物馆门前免费领票,我们四人随同众多许多游客排队入馆,游客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也有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有军人和机关干部。
  进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占了一面墙的巨型浮雕,“……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毛泽东主席1952年2月签署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在雪山、胡杨木刻浮雕背景衬托下庄严醒目,下方象征“战斗的武器”的步枪和象征“生产建设的武器”的“坎土曼”相倚,无言肃立——一段因为战天斗地而感天动地的历史仿佛在此定格,继而徐徐展开……
  大厅侧面的墙壁上悬挂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的简介,讲解员指着兵团农牧团场分布图说:“兵团的团场呈‘两圈一线’分布,‘两圈’是指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分布的沙漠前缘团场带,‘一线’是指沿着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分布的边境团场带。可以说,我们兵团人是在用胸膛挡着进逼的沙漠,用脊背做祖国的围墙。因此,用千年不倒的胡杨树来形容兵团人,是再恰当不过了。”听着这样的讲解,不禁让人心潮为之澎湃。
  在凝重的气氛中,来到一楼侧厅,迎面的就是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图。1949年秋,在开国的礼炮声中,王震雄师横扫残敌,兵锋西指,“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9月25日,新疆国民党军政举义,10月30日,王震率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入疆,新疆正式宣告和平解放,新疆起义军领袖陶峙岳挥笔为王震写下欢迎:“将军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渡玉关。绝漠红旗招展处,壶浆相迎尽开颜。”此后不久,刚刚走出战争硝烟的将士们,征尘未洗,脱下军装,义务反顾地投身到新疆的建设中来,“铸剑为犁,掘地为穴”,成为第一代屯垦戍边的“拓荒牛”。老百道:
   十万大军进天山,铸剑为犁谱新篇。
   峥嵘岁月拓荒牛,兵团精神代代传。
  这个展厅有几位为新疆军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领导人的半身雕像,除王震上将、陶峙岳上将外,还有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王恩茂将军、第二政治委员张仲瀚将军,这里主要展示了这些将军们的生平简介、学习图书、生活用品等。
  比如,“镇边将军”张仲瀚把毕生的经历和心血都倾注在新疆的军垦事业中,他一生都没有成家,文革期间他的办公室和居住的地方在一起,因此公私物品也混在了一起。馆里陈列着一封信,是张将军亲自列的一份公家的物品和私人的物品清单,并委托人将公家的物品全部归还国家。张仲瀚一生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的高尚品格跃然纸上。据介绍,屯垦新城石河子市的城市规划和周边团场的农田规划是张仲瀚参与设计并且参加建设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他的遗作《忆新疆》的部分手稿,《老兵歌》就是它的引言部分。将军们这些展品虽然只是历史长河的几朵浪花,我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当年他们领导十万兵团人在万古荒原创造辉煌的答案。
  在讲解员引导下,我们来到开发区展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半景画《军垦赞歌》,它全长43米,高12米,地面塑型240平方米。据介绍这是著名油画家李武教授及其学生潘文阁等5位画家用半年的时间完成绘制的。
  这是一幅没有战火和硝烟、呈现给我们面前的是明媚阳光和蔚蓝天空的半景画。纵观整个画面,围绕主题的故事情节由右至左依次发展和谐过渡与延伸。第一部分为进驻新疆、安营扎寨,主要表现进疆部队徒步或骑马抵达新疆,起义部队、民族军及当地群众迎接的场面,汽车在忙碌地运送物资,战士起居、烧饭、担水、洗衣等情节栩栩如生;第二部分为建设家园和发展生产,主要表现军垦战士制作劳动工具、变苇塘为良田、建房造屋等史实,很是生动醒目;第三部分表现的是当年引水开渠、犁地耕田的场景;第四部分是保家卫国,垦荒戍边。在接近地平线的遥远处,军事哨塔红旗飘扬,寓示我军指战员日夜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时刻准备着打击侵略者。田间地头武器、弹药摆放有序,意味着战士们在艰苦劳动的同时,随时随地能够拿起武器,平息叛乱。
  这幅大型场景,综合了光、电,声等高科技技术,做到画景与实物完美结合,栩栩如生,让我觉得自己的血肉似乎也融进了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百随着游人拾级而上到二楼,这里的展厅向我们展示了创业初期的生产物品: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初期使用的一吨酒海、1956年的乌拉播种机、莫合烟机、乌拉爬犁、粮油加工厂自制的肥皂切块机、八一毛纺厂早期使用的纺织机、还有在军垦人在创业初期自制的劳动生产工具,如坎土曼、木犁、纺线车、草床等,并有大量的图片展现了那个艰苦年代里的一幕幕场景。
  听讲解员介绍说,由于当时缺乏畜力,战士们人拉肩扛;没有绳索,同志们就用芨芨草搓成套绳,搭在肩上8个人拉一张犁。当时,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鼓舞了战士们的劳动热情,沉睡千年的处女地上第一次荡漾着人民战士愉快嘹亮的劳动歌声:“8人拉犁气死牛,芨芨草搓绳不发愁。不怕苦、不怕难,戈壁滩上盖花园。”老百道:
   铸剑为犁英雄汉,挥锄屯垦戍边关。
   艰苦创业一代人,戈壁荒滩变良田。
  就是这些军垦战士,凭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以血肉之躯和巨大的智慧创造出了共和国农垦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生产出了第一根毛条、纺出了第一缕棉纱、生产出了第一张书写纸张、加工出了第一块糖、盖起了军垦第一楼、打出了军垦第一井、第一次开上了苏联进口的拖拉机、第一次在戈壁荒漠中种出了大片庄稼……陶将军诗道:“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唤起千年沉睡梦,永保青春在人间。”
  在这里,老百看到了老兵们的结婚证,支边青年的入党申请书,地窝子,军垦第一犁,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一件件陈列文物和展品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饱含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的人生。
12
  审核编辑:小晓追梦   推荐:小晓追梦
【编者按】 红尘会员   小晓追梦:
原以为博物馆写起来一定枯燥无味,但随老百的文字走进博物馆,却是另番的情趣在等着我们……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

  • 沁芳闸

    一段历史,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但总之它留下了自己的故事,还有所有援疆儿女的酸甜苦辣。

    2014-04-06

    回复

    • 老百

       真心感谢沁芳闸对我们新疆军垦战士的认可。 当年的老军垦,用枪蘸着青春的热血,书写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凯歌,用锄头蘸着无数的汗水,书写了建设边疆的颂歌,用兵团精神,书写了悠长高亢的西部赞歌,这些歌都将激励和我一样的兵团后代,在这片充满歌声的热土上工作、奋斗和奉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把老一代兵团开创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2014-04-07

      回复

  • 小晓追梦

    在老百的文字中长见识。

    2014-04-06

    回复

    • 老百

       感谢小晓追梦总编对老百游记的认可。这次参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分三部分,六个展室。第一部分主题为“古代石河子”,展品有石河子出土的距今3000年左右的石、陶、青铜器等。第二部分主题为“辉煌的历史”,展品有大量的军垦战士当年使用的各种农具、武器、穿着的各种衣物和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第三部分主题为“足迹在延伸”,陈列着各个时期军垦战士劳动、生活的照片,以及中央和自治区领导人来石河子参观、视察的照片。 老百写的这篇游记,重点介绍第二部分,因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有一点了解可又不完全了解艰苦创业的辉煌历史。

      2014-04-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