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鹰茶请到茶席上

作者:帘外落花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7-04-21   阅读:

  
  题记:这是我的第一篇脱离新闻稿之后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自去年国庆节期间写了后发表在《芳草》潮杂志2017年第一期,当时本文主人公还在村支书岗位上,现在好像专心合作社和老鹰茶种植营销,其实蛮好,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村支书谁都当得下来,老鹰茶却不是谁都种得好。
  我也不想再打电话问,毕竟文章写在那个时候,我也不想再做修改。
  正文:时光如果能够倒回,将指针拨到1999年,那时候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还无人知晓,胜利村还在海拔20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村民靠种植玉米土豆果腹,一年总有那么两三个月青黄不接的时候。
  
  那一年,黎锋杜在广州收入过万,眼看着攒下的钱终于能够买一套房子了,可以成为城里人了,黎锋杜却执意要回老家,回到那个只产玉米和土豆的大山里种老鹰茶,他想做一个返乡创业的带头人。
  时间拨回1994年,黎锋杜在东莞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寻了一份制胚的工作,每天下班时几乎累成一滩烂泥,但他不怕苦,力气用完了睡一觉就可以恢复。第一个月下来,他满是老茧的手数着3000多元工资时,想着在家辛苦一年才几百元收入,他非常满足。
  都是制胚、拉胚,黎锋杜却能很快算好比例和用水,既能让砖胚达到最好效果而又不造成浪费,他还寻找相关书籍来看。很快,他就在一群体力劳动者中脱颖而出——老板把他提拔成车间主任,在车间主任岗位上只干了一年,又被提拔成负责生产的副总。黎锋杜的月收入一下接近五位数,这在1996年的广州也算高收入了。他舍不得乱花钱,想在东莞买房,让下一代不再承受上不起学、吃不饱饭的苦。却是在1999年春节回老家,眼前的现实让他突然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村民还吃着包谷饭,全村没有一部电视机,还在承受青黄不接的痛苦。黎锋杜觉得自己想在东莞买房的打算太自私了,作为全村最有文化的人,他有责任和义务为了村子的发展留下来。
  说到青黄不接,很多人已经没这个体会了,黎峰杜就是在青黄不接时出生的,每到生日那天,黎妈妈才舍得在土坛子底部刮一点猪油渣渣炒一碗干玉米饭,端给黎锋杜,算是生日盛宴。一碗黄橙橙的玉米饭,散发着猪油清香,再舀一大碗熬好的老鹰茶,嚼起来饭是香的,喝起来茶是甜的,所有的饥饿细胞都满足了,日子好像没那么艰难了。
  黎峰杜所在的村庄是大小凉山接壤之地,地处横断山区最陡峭的地质断裂带,山体大部分呈90°断崖,山崖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贫穷的大山里一年有半年时间靠老鹰茶泡玉米饭充饥,村民头疼脑热,买不起药,熬一锅老鹰茶滚烫烫地喝饱,睡一觉就忍过去了。所以,多年以来,这个村从悬崖上摔死的人不少,生病的人不多,活过八九十岁的人也不少。或许是老鹰茶养人,村里的姑娘小伙子肤色都很好,水灵灵的,即使这样,但凡走出村子的人,就没有愿意回头的,黎峰杜却想回来了。
  黎锋杜在广州时,老板带他去和客户谈生意,茶席上喝到龙井、金骏眉、凤凰单枞、正山小种等各种好茶时,他脑子里总会出现老鹰茶和玉米饭,什么时候老鹰茶也能走上茶席就好了,老家就不会继续穷了。这些经历刺激着黎锋杜,让他决然开始了老鹰茶种植的路。怎么种植?书店没有这方面的书,那时候也没有网络,他到每个有老鹰茶的村子去走访。油茶可以埋茶果子来发芽,老鹰茶却不能,他去山里寻野生老鹰茶幼苗移栽回来,分三种方式栽,直接挖坑裸栽,带原生泥土栽,加农家肥和草木灰。经过一年多的寻找和栽种,600多棵树苗大部分成活,其中带泥土农家肥的长势最好。黎锋杜除了自己寻找茶树,也出钱购买村民找来的野生茶树。到2002年,茶园有2000多棵老鹰茶了,黎锋杜摘了点茶叶做来卖,一下卖了4万多元,村民们没想到世世代代喝的老鹰茶还能卖钱,都想种老鹰茶了,可野生树苗有限。
  黎锋杜带头寻购树苗,却没有卖的,如此多次下来,他想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培育。他先后去青川、北川、福建等地学习移植和栽种技术,回来买塑料膜,建苗圃,但凡能够讨来的经验和办法,他都要试一试。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实践,找到了一种经过技术处理3个月就可以定制的育苗技术——高压法。当确定高压法培植老鹰茶苗成功那一刻,他嚎啕大哭,没人知道他为了这一天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在茫茫大山深处,他为了挖掘一株野生茶苗要承受随时掉下山崖和皮肤过敏带来的疼痛,还要承受风言风语和自心无助的煎熬。高压法简便、快捷、成活率高,他在村里免费培训,并鼓励大家把荒山都栽上老鹰茶。
  1999年到2005年,为了老鹰茶的种植和发展,黎锋杜先后投入了60多万,这是他广州积攒下来买房的所有积蓄。要发展要扩大规模,还要投入资金。然而积蓄已经用光,怎么办?他到处寻求资金,但是谁愿意借给他?最艰难的时候,黎锋杜全家人把过年猪都卖了。
  2005年,金口河区对黎锋杜所在的村庄实施了整体移民搬迁,并补助了部分资金,重新修建了住房,对产业的需求更迫切,黎锋杜加快了他的老鹰茶种植。
  2007年,大部分老鹰茶可以采摘了,那一年,全村老鹰茶产量达到4万斤,堆积如山的老鹰茶却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卖,一斤10元、12元,人工费都投不够,虽然老鹰茶耐放,但是村民们缺钱用啊,一些人按捺不住了,埋怨的情绪一起来,黎锋杜成了过街老鼠。当初种玉米土豆除了人吃还能喂猪,现在都是茶,茶总不能当饭吃吧。
  一些性子急的干脆把茶树砍了,看到砍下的树,黎锋杜很痛心,虽然他能够理解村民的行为。大家穷了一辈子,但是也传统和朴实了一辈子,他只怪自己当初只顾着种树,却没有去研究市场销售,为了保住茶树,他想把茶叶都买下来,想用茶园抵押贷款,却没有银行接手。他年迈的岳父把棺材板都卖了帮衬他,村民看见他这样为大家着想,再次感动了,主动把茶叶拿出去销售,解决困难。为了保住茶树不再被砍,他同村民签订了收购协议。此后,他走上了寻求销售的路,找超市、找代理商,学营销、学经营,什么都学。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2008年,四川省政协对口帮扶胜利村,省政协领导去村里看了黎锋杜的老鹰茶,品尝后非常感兴趣,随即带了专家前来考察,大家对老鹰茶的口感及效果赞不绝口。随后,省政协先后拨了70万用于基地建设。再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抬头仰望峡谷峭壁,蓊蓊郁郁的老鹰茶林绿了一座座山头,一棵树3斤干茶,一斤茶40元,精选后能卖到120至160,全村18万株茶,人均增收5000多元,这在一个当初年人均产值不足千元的村庄,真是天文数字了。
  黎锋杜又与村民合作成立了帽壳山老鹰茶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石帽瓦”商标,专门经营胜利村的老鹰茶、花椒、核桃等农作物。然而好事多磨,老鹰茶在属性上是樟科植物,没有茶叶所含的茶多酚,不能算茶,国家食品目录里面没有它的记载,所以,不能办卫生许可证,不能办产品流通证。那么多的茶叶,上不了市场进不了超市,也不能在网上销售,单纯靠本土市场和喝过老鹰茶的人推荐购买,对于老鹰茶的销售和老鹰茶本身的品质来说,都是非常委屈的。虽然老鹰茶和普洱茶、安化黑茶一样越存越香,但是对于靠茶吃饭的村民来说,茶叶只要堆起来,他们心里就会没底。再者,老鹰茶的采摘和运输极其艰难,一个人力一天来回背一次,百来斤已经很了不起。为了降低成本,黎锋杜想到索道,可索道建设和维护得上百万资金,一时难以实现。
  2010年,胜利村作为彝家新寨重点建设村,整村风貌改建为古色古香的川南民居格调,作为四川省大渡河大峡谷境内唯一的村庄成为旅游开发重点村,同时全国唯一的铁道兵博物馆在村内落成对外免费开放。旖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黎锋杜随即把老鹰茶包装出来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当地政府也利用各种活动积极推荐老鹰茶,甘甜的老鹰茶回应着前来的各路游客,随着旅行的步伐走出大山。可是,怎样才能走进超市,才能给老鹰茶一个名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折磨着这个已经不惑的汉子。制作包装,申请专利,打造品牌,黎锋杜每一天都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把卫生许可证拿下来,他去省政协找帮扶领导,他回来找区领导,找工商、找农业部门,只要认识的人他都去扭着,只要有一线可能他都去寻求,他的足迹从四川到北京,到了无数的地方,每个人都在积极帮他想办法,却又无办法可想,刚有一线希望的时候,《食品卫生法》改成了《食品安全法》,一下又变得遥遥无期了。
12
  

上一篇: 《 圣景峨眉山

下一篇: 《 载牛粪的拖拉机

【编者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