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2013-诗探索

2013-诗探索

作者:曹叒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4-20   阅读:

    想写一篇关于歌的东西好久了,但由于一些原因迟迟没有动笔,对于这篇文章的名字也是写完了才想到,然后才填上去的。前面写过一篇叫做《意-----话》的诗评,但一直觉得好像缺了点东西,不够完整;也许这篇诗探索是对其不足的补充,但更多的还是我对诗歌整体性的探析和认识。所以这篇诗探索也可说它包括了前面的所有东西。这些可以算作写在前面的话吧。
  说到诗歌,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然后到屈原开创的“楚辞”《离骚》;再到秦汉时期的汉乐府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到唐朝诗歌的全盛,到宋词的兴起,元曲的兴盛;再到明清时期诗歌的改新变迁,最后发展到今天的各种自由的新式诗歌。大体的过程经过了起先的配乐歌唱到新诗体出现,到格律诗的兴起,到田园诗的繁荣,到诗词的创作高峰,再到新诗的改新,最后到现代诗的辉煌,一直到今天各种流派新诗的昌盛。在这一过程中,诗歌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和变迁,但也随着历史车轮的撵进,赋予了诗歌不一样的活力和生命力。究其诗歌的历史,深远﹑悠长,绝非几人几词所能说清。我在这儿也只是略序,用以引开话题。
  诗歌是诗人的营养源,诗人是诗歌的有机性繁殖体,诗歌也是全人类的精神文化的食粮。以不同的方式感化和纯洁人们的心灵。同时,“诗”也是诗人生命的产物,每一首诗的产生都见证着诗人的痛苦与喜乐。
  每一首诗的诞生,不但是一种艺术的诞生,而且还是一个以文字为躯体,诗意为精神气息的生命有机体的诞生。这生命是诗人给予的,也只有诗人和它相通。诗人给予了诗歌生命,同时又赋予它们以灵性;这灵性便是所谓的“意境”和“意象”,是用来感染读者用以引起共鸣的东西;因此,读诗必应怀有一颗诗人之心,才能和它的灵性相通,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美感,达到别人到不了的境界。
  诗是感性的,也是具有灵性的;举个例子:“就像我们所喂养的宠物一样,只要你用心去与它交流,呵护它,爱它;它也必将很听话,而且会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你。因此,在生活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我们都应怀有一颗慈悲和善和虚心探索之心,去与万物交流,感悟其独特的灵性和生命力。我之所以说诗歌是有生命力的有三个原因:其一,“诗”是人性的创作,是诗人感悟生灵而发出的感慨,和一种极其微妙的感情结晶,及其对万事万物人性化的观点和看法。其二,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痛苦的产物,是诗人的感情经过受孕,发育,分娩所产生的,故诗歌是与诗人通灵的,诗歌便也有了灵性。其三,诗歌从产生以来都给人以精神上的营养,并且还很好的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最后又回归到生活。驱使人们追求真善美,向更好的生活发展,奋斗。在这一过程中,“诗歌”不仅是诗人的笔墨,而且也成了生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又因为生活是人性的杰作,因此诗歌也就有了灵性。
  关于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的用运。语言,言语,即人们所谓的“说话”,但在文章中便又是一种鉴别句子是否通顺,和谐和优美程度的标准。“语言”在散文中是为了修饰整段,乃至整篇的,用以达到使整篇散文富有美感的效果。在小说中主要偏重于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极其故事坏境和情节的描写,用以深化小说的的感染力,和透彻力。在杂文中则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杂文是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语言寓意深刻,极具讽刺性,(这一类杂文直指关于反映社会现象和时态利弊及人性冷暖的)。然而在诗歌中,“语言”则是既注重整体效果,更注重节、句的韵律与形象效果。因为诗歌在节奏上具有跳跃性,所以诗歌的语言也必须包括和修饰整体的意脉和形象,这就在诗歌的语言上提出了一点难度。正像著名评论家尔雅所说“诗歌用的是通俗的语言,但诗人却不把它当通俗的来用”或许这就是读者很难把握诗歌的一个原因,如上所说,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诗人的心去读诗,便可以提升自身对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性的把握。
  诗歌的“意象”是不求外形上的像与不像,符不符合常理思维,只求达到诗人欲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诗人赋予的精神元素。也许这就是写诗时不同诗人对诗歌的认知程度和写作手法的差异。就无异于桃树上开苹果花,李子树上结西瓜,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只需望之解渴,看之可以招蜂引蝶。“意象”二词平常似乎只在诗歌中听说,随之也便成了诗歌的专用词,但在本质上绝对不是这样,它存在于各种文体中,而且表现形式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一词绝不限制于诗歌。但在此我只说诗歌的意象。诗歌意象的通俗解释为“意脉”。“意”是作者欲表达的一种感情,和精神表现形式,“像”即外观感像,它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象,只是用来表达和反映衬托意脉的;诗歌中的意象是指,通过外像而反映意脉的一种状态,举个例子:就像我们读海子的诗时,你会发现诗中有些意象,明明各不相关,而且毫无联系,但作者却用其表达了同一种效果,抒发了同一种感情。即,不同的物象灌注到意脉上却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产生了同样的表达效果。因此,我认为诗歌的意象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极其随意的,它在表达作者本意,也就是迎合意脉;所以一位好的,优秀的诗人,首先在意象用运上要达到这种效果,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或毫无联系的物象反映同一种的感情形态,达到欲要在诗歌中表现的一种更高境界的诗歌之境。
  诗歌的创作是偶然的,但对诗歌的认识和鉴赏却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诗感的催促,或是一种源于功利性的(可以说在现今社会大多都是功利性,因为现今社会有那么一部分人靠着所谓的写诗歌鉴赏出诗歌鉴赏集而靠它们营生,把它们当做自己的职业,因此诗歌也便不在那么纯洁有灵性)但从大体上来说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宁愿摈弃传统的思维,抛开世俗功利的诱惑,用新式的眼光去看诗,解诗,发现诗。这样,这样诗歌便可以继续发展不至于停滞不前。上面我说道诗歌是有灵性,有生命力的,所以需要我们感性的去发现它和探知它,也提到对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的认识和解析。现在在迎合我前面的诗评“诗意---诗话”里对意境的阐释,我们便不难认识和解读诗歌。
  对于诗歌的创作,我坚持一种“自由之态”,即:自由创作,说到这便又和我前面说的有所吻合。诗歌的创作偶然性的,就是所谓的有感而发,而且这里的“感”绝非灵感,而是诗感,诗感较灵感是更上一个台阶的;灵感只是对一首诗歌的受孕过程,而诗感则是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一笔定感,点墨成诗”一笔定感即灵感,点墨成诗便是诗感。
  其次,对于诗歌的创作我们应张开脑力,放宽视野,打开我们脑海中的一个极度空间领域,只要打开那个领域,我们便会有新收获。不应该有时间,空间和情感的限制,应随性这里的“随”是指我们所说的自然发挥,“性”指诗歌的灵性。我们需站在“自由之态”上随性。这样才能给每一首诞生的诗歌注入生命力和灵性。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以2011年中国年度诗人阿吾的一首诗歌《把自己接在一棵树上》讲开来:
  把自己接在一棵树上
  这是我现在的想法
  尝试将头接在葡萄树上
  让我成为单独的一只藤蔓
  在眼部结两株黑色葡萄
  在胸脯结两颗红色葡萄
  在胯下结两个无色葡萄
  我的生命将有季节性的收获
  ……
  从阿吾的诗里我们不难发现,“自由之态”和“随性”这两个特点,及其对诗歌创作发散式、抽象式的思维模式。首先,诗中的“把自己接在一棵树上,这是我现在的想法,这无疑不是诗歌自由之态的表现,人本是和花草树木无相同之处的,但作者却摈弃常规的思维把自己接在一棵树上,这无不是打破传统的写作观念正是诗歌自由之态的体现。还有“将头接在葡萄树上,然后自成一根藤蔓,这便又是诗歌”随性“的表现,不但给树一种象征性的生命力,也给了诗意灵性。最后的“在眼部结两株黑色葡萄……我的生命将有季节性的收获”这般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也迎合了诗歌的创新,但又不乏空间相像的特征。从而便佐证和说明了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及一般表现形式。
12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上一篇: 《 琅琊榜——选什么样的投资人

下一篇: 《 “诗意—诗话”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这篇诗评是2013年的作品啊,也是诗人创作历史的积淀了。诗者言诗,代表自己的一种观点,而读者也有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诗歌的意象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极其随意的”——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者的精心安排,绝不是随意设置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