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说假话的时候别人信了,说真话的时候没人信了

作者:月涵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4-06   阅读:

  
  当年构陷祈王案的时候,夏江说的是假话,因为合了皇上的心,皇上信了。皇上连祈王一面都不见,就直接让誉王送毒酒。祈王那一句,你知子,子不知父。真的滴血呀。皇上不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是他希望有一个借口,可以对皇长子动手,那个时候,他根本不会怀疑这里面有没有可能是冤情。一切以皇上的需要为重。
  后来夏江想说真话的时候,皇上已经不相信了。都说报应是迟早的。
  卫峥案其实他说的基本上是真话。
  靖王的确想营救卫峥,靖王真的参与营救。只是这一次提交的证据不靠谱,其实当年的证据也不过就是一封代写的书信,是皇上乐意相信。现在是皇上其实不乐意相信,也就是皇上在金殿上第一次训斥景琰之后,还进行了施恩行动。说明这个时候,皇上对景琰的心态已经变了。那当然了,这是皇上已经有意栽培的接班人了,机会是要给的。夏江知道那条高压线会电死人,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高压线的施放者对靖王的心态有了变化。
  后来他提交的供词里,说长苏招供是祈王旧人,皇上不相信,其实长苏真的和祈王有旧。后来他想说蒙统领和靖王合谋,这也是真话,估计皇上也不相信。
  他曾经用谎话达成了目标,现在想用真话开路了,反而皇上相信了。
  说起来靖王也是如此。
  当年他为赤焰喊冤,皇上不相信他的话。
  卫峥事件时,他参与了营救,说自己不知情,皇上反而相信了。他的假话皇上比较喜欢。所以他以后在皇上面前就不大说真话了。
  皇上让他多与苏先生往来,他说只是送礼,密道的事自动忽略。皇上让他探病,他说没见到人。后来是见到了,是带了沈追和蔡荃,是为了替长苏的未来铺路。
  大家估计都明白了,在皇上面前,说真话他是不喜欢的,说假话只要合了他的意,他是高兴的相信的。
  静妃想让惠妃的儿子景亭审理夏江,她自然知道此类案件,皇上考虑面子问题,不会交给大臣。静妃只是派人给惠妃送药,提及皇后总是为难惠妃母子。皇上果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静妃娓娓道来,齐王已经开府,毕竟是大人了,总是这样不好,于是皇上感觉很对。那毕竟他的儿子,虽然不优秀,可也是皇子,于是给景亭提提身份,去主审夏江吧。
  长苏让夏江去碰第二条高压线,悬镜司不能参与党争。六部提前站队,皇上没那么恼怒。可是悬镜司不可以的。那是皇上的私人部门,倒向了皇子,大大的打了皇上的面子。心腹起了二心,自然容不得。其实这个事实半真半假吧。夏江的确帮了誉王对付靖王,不过不是为了党争,是为了与靖王的私怨,不是为了夺嫡。
  像纪王这样在皇上面前不涉朝政的皇族人员,很得皇上的喜欢,不争江山了,就有些情义了。所以纪王那番看见夏冬和卫峥在一起的话,皇上马上相信。
  召来了夏冬,她实话实说,此事与师傅无关。真话皇上不相信的。马上认定这是夏江的工作指令。于是夏江妥妥的构陷了靖王。目的呢,皇上不会认为这是夏江因为祈王案得罪了靖王,怕日后靖王算帐。所以才会与誉王合作,皇上认为过得去的理由,就是党争,在誉王那站队。
  于是夏江碰了第二条高压线。
  这一仗双方各为对方准备了一条高压线。在皇上面前,真话假话一起说,最后皇上选择了他相信的话。
  这和当年的祈王林氏案是一样的,皇上担心甥舅合作,有谋反的实力。而今皇上忧虑悬镜司与誉王合作,也一样有逼宫的实力,所以夏江才会败了。
  夏江为对方的准备的高压线,长苏在梅岭输过一次,从失败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全力指导靖王的行动。不该说的话不能说,不能做的事可以暗中做。比如在皇上在前不承认卫峥事件与自己有关。私下里联络一下夏冬,谈一谈你失了丈夫我失了兄长和朋友,结成互助组。让自己管辖的巡防营在街上运动运动,帮助一下江左盟的兄弟们隐藏。
  靖王战略上弱,但执行力好,达到了谋士的要求。
  你看皇上生气的时候,是踢了靖王两脚。对于行伍出身的靖王不是什么问题,他还是倒在地方很受伤的样子。打向誉王的那个杯子,是伤了誉王的头,满面滴血的靖王,苦情戏表演的也好,皇子们天生都是好演员。
  因为一个信息的盲点,就是誉王的母亲是谁。所以长苏和夏江都不知道皇上是不会让誉王当太子的。所以誉王的角色是一直的配角,是棋子,在景宣当太子的十多年里,誉王一直认真工作,成功的作好了制衡的棋子,得了最佳男配角。他不过是想要做主角,皇上是不肯的。现在从宽发落,皇上还是想留用他继续作绿叶,配合一下景琰这朵红花,可是誉王不乐意呀。
  誉王不愿意配合景宣十多年,再配合景琰十多年,好满足皇上的平衡之理。
  卫峥是必须营救
  卫峥事件发生时,长苏还在病中,等他清醒了,人已被抓获,他当然知道这是个陷阱,是为了景琰而制造的陷阱。这一点,他和夏江都明白,其实就连景琰都晓得。
  景琰想到都不想,就决定了营救,不在乎自己损失什么,不在乎会不会影响他正从事的夺嫡斗争,哪怕是一败涂地,也在所不惜。为此他已经在金殿上和皇上有了初次的争执。这一次,皇上还是很迁就他,因为他一贯如此,皇上知道他的水牛个性,所以恼怒是恼怒,并没有处理他,只是把他打发走了。
  接下来他在芷萝宫又被小宫女的离间计弄得心情很混乱。他其实对营救方案毫无头绪,就如长苏的质问,是跑到宫里逼着皇上放人,还是带人去悬镜司抢人,其实他都明白,那两个最有效的方法都不是办法。
  他公开了他的情绪,已经是危险了。如果不是太子被废,皇上现在有扶植他的心,早对他不客气了。
  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意志是坚定的。但是方法却是没有的。
  而长苏是有些犹豫,他太清楚这个事件的影响力了,他不想景琰冒险,他这个时候还是在对比风险。毕竟他跑到京城是为了助景琰夺嫡为了昭雪旧案,现在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打乱所有的计划,而且很可能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好局面全部丢弃。作为靖王的谋士,他有他的职责,必须要尽到职责。可是作为林殊,那是他的生死兄弟,他岂能不管!
  理智与情感的争战最是痛苦。
  第一时间他面对景琰的时候,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他恢复了谋士的本色,反复向主公强调了风险性。这时候他遭遇了靖王的强烈抨击,完全是道德层面的,什么动辄言利呀,什么不遵守底线呀,什么没有情义呀,总之他的理性言词,在靖王的大义面前,完全碰了壁。
  这是情义和风险的对决。
  靖王鲜明的坚定的态度,宁可断铃终止与长苏的合作,如此的强硬如此的坚决。长苏虽然跪在地上,喊了那一句让人心疼的殿下。但是他心中是不是有些暗喜呢。景琰还是景琰,他没有被利益迷失,即使离太子位近在咫尺的时候,他的心依然还是当年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林殊的朋友呀。如果现在的景琰听了他的风险论,就马上同意,安心的回去作壁上观了,那么长苏松了口气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物是人非,那样的景琰,就不是林殊的兄弟了。
  也许在那一刻景琰的态度提醒了长苏,卫峥的事情不是可以用风险论衡量的是必须要做的。
  江左盟里的好些兄弟都是赤焰旧人,对于卫峥,他们是战友,如果长苏不去营救,对他们都不能交待,大家会寒心的。事实上在他昏睡的时候,他的弟兄们已经进行了抢人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也证明人,人是必须要营救的。对于兄弟是不能讲利益得失了。
  所以在靖门立雪,见到了靖王,他最先的表态是人他去营救,好保证靖王的安全,但此时靖王已经不相信他了,认为长苏会敷衍了事。所以二人纷争,最后达成共同营救的结果。
  会议的结果还是江左盟全程参与,靖王的人基本上不出面,只是负责在悬镜司门前运动运动。而靖王主动的要求说服夏冬,算是找了一件重要的差事,这才令靖王有了参与感。若是一点不参与,他实在不好意思在指责了半天苏先生言利之后,坐看人家全程奔波,而他的角色只负责在皇上面前演出。
12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臣子们总是聪明的,皇上皇子们总是睁眼瞎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是一点也不假的。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