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守望心灵

守望心灵

作者:井中捞月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2-09   阅读:

  
  整个春节长假,我蹭吃蹭喝送礼还礼,忙于走亲戚赴聚会赶饭局。还参加了两场朋友的婚礼,花光了年终奖,把自己搞得头昏昏、肠饱饱、胃堵堵地消化不良浑身不适。既没得到充分休息,又没什么实际意义。春节过后的周六,无应酬无饭局无负担,终于得到真正想要的、属于自己的假了。我喜欢让我的周未在恬静安适的缕缕书香中度过。
  每当夜阑人静,月满窗纱,孤灯对座,一个人静静的写、默默地品,在文字中淡淡地握别,以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甚至每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像是经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放下了被世俗熏陶了的思想,只剩下灵魂,暗自绽放着纯白。
  我认为,读书与写作的嗜好,也是一种心境,一种性情,一种修养,一种精神。是平凡者的乐观与追求,是在岁月的书卷里,放飞心情,欣赏生命,感悟生活,领略世界的五彩缤纷,活出自己率真品格的一种方式。
  爱读书,已成良习。但随心所欲地静心欣赏那鉴开的“半亩方塘”,记忆中只有在老师极力鼓励多读书的大学时代有过。工作后,整天沉溺于没完没了的公文事务中,仿佛一颗被生活的鞭子抽打着快速旋转的陀螺,很少有充裕的时间满足读书的愿望。有时,趁晚上和节假日,忙里偷闲地抓起书本,匆匆地看几段、读几章,却总觉得像干渴的土壤飘过的毛毛细雨,不能尽兴。在周未,犹如句子点上了逗号、乐曲有了休止符,可以从容地卸去一周的疲惫,平静地剔去世俗的杂念,随意地拿起书案上、或茶几上、或书橱里等待已久的图书,让思绪穿行在优美的文字搭成的时间隧道,将心灵浸润于优雅的书页凝成的历史陈酿,去慢慢品味生活赐予的安闲与美好。
  我喜欢在双休日的清晨读书。那时,鲜亮亮的太阳刚刚升起,金子般柔和的光线透过站立在窗台上的花卉照进来,将书案笼上一层橘黄色温馨的光芒,所有事物即刻显得生动起来,人也顿觉神清气爽。这时候,沏一杯清茶,拿一本书籍,在阳光、花香的包围之中,静心潜读,书页上沉默的铅字便很快会变成跳跃的人物、迷人的场景、深邃的思想、隽永的哲理,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读得久了,便不免忘时忘日,并时时为书中描写的乐而乐、悲而悲。偶有所得,即心急火燎地寻纸找笔,龙飞凤舞地记录下来,然后相顾长思,用心玩味,发几许感慨。及到高兴时,又会手舞足蹈,喜形于色,扼腕称快,便觉生活又添了一份乐趣。有时也会欣欣然随口吟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句,或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好来。我住高楼,可以望远,读书读累了,则可踱至窗前,做一两个深呼吸,伸三四次腿脚,嗅五六次花香,然后远望山岫间游走的云朵或卷或舒,俯视树梢上翻飞的燕子亦曲亦直。便感到生命的意义丰富多彩,一种美妙的滋味在胸臆间撞击。
  我想读书不外两种方法。专业阅读:按照经典导读书目,一本接一本地精读,锲而不舍,蔚为大成。兴趣阅读:从个人兴趣出发,随拣随读,任意引发,自由跳跃,这种漫无边际的跨学科和超时空的特点,用如今的流行话语来表达,恰似互联网上点击式的超文本阅读。学生时代的读书,大都属于超文本阅读,兴之所至,随遇而安。但如今回头一看,个人知识面的拓宽和知识量的积累,大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完成的。读书之乐,莫过于把书读通。
  我最初的书房,是乡下祖传老宅的耳房,不足十平方米。外墙因风雨侵蚀而斑斑驳驳,岁月的青苔印满砖缝。屋顶,风或鸟无意丢弃的草籽,在夏季疯长成草苫。房间的地板踩上去吱吱作响,夜间天花板会传来老鼠操练的脚步声。
  如今,家搬进了商品楼房,我仍醉心于书的世界,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将书屋安置于阳台,把窗户开在向阳的花园一边,让阳光恰巧照射到脚尖。有了书的点缀,阳台愈显得高雅;有了阳光的映衬,书房更显得明亮别致。加上护栏上数株兰花、几盆文竹,风姿绰约,亭亭玉立。风吹过来,带着淡淡的香。每每闲坐其中,一本书,一杯茶,会感觉不到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只觉得这是一种昂贵得无价的消受。
  我买过不少书,更借过很多书。这些书的养分若能融化进我的血液里,那才是金不换的幸运财富。我有大批藏书,却无缘朝夕相伴,这是人生的无奈。我曾开玩笑地对妻夸口说:如果有人读完我的全部藏书,可以成为文史哲通才;读完一半或三分之一以上,可以成为专才。妻反问我:“你读完了多少?”我扪心自问,读过的不过冰山一角,所以不能称为人才。
  我自视没有大文人的天赋与才情,但却不乏对生活的热情与思索。我始终恪守着“坚持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必然失败”的信条,耕耘着属于自我认同的散文和随笔原野,收获并创造着那份精神胜利的快乐,顽强地去守望心灵的家园。
  审核编辑:罗军琳   推荐:罗军琳

上一篇: 《 雨天说潮

下一篇: 《 等待者

【编者按】 红尘会员   罗军琳:
选择读书与写作,同时也是选择一种修行自律的生活方式。重精神的内在,更多是守护自己,呵护自己,内观与清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