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年 味

年 味

作者:井中捞月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1-06   阅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是亲人团圆的喜庆时刻。所以,路程再遥远也抵不过思亲的情结,寒风再凛冽也挡不住团圆的心愿。
  除夕团圆是过年的精神内涵,是人们习惯于围绕这种内涵来表达的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终极归属就是一种幸福感,也就是过年的核心价值。不管岁月如何流逝,这种难以割舍的情节都会扎根在上下五千年厚重土地上,茂盛一片浓浓的习俗和闪光,在全球每一个炎黄儿女的心中浓缩着热爱的情节;无论你富有贫穷,无论你地位高低,无论你病弱或健康,年的光芒将会穿透每一个人的心房,照亮每一个游子回家的路,哪怕千里之外,哪怕冰雪阻挡,哪怕穷困潦倒,人们对回家过年,举家团圆的向往之情永远也不会泯灭。
  国人最具生命情感、最重要的团圆之日,每一个人尽量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在一起,陪着父母,伴着亲人,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血脉传承的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陪着父母,和睦守岁。即使来不了,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向远方的父母真诚地拜年。因为,渴望过年团圆是华夏民族一种人性的大美,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万家团圆,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银装素裹的严冬过后,枝上的芽尖,抖落一地的冰雪,冬眠的熊也扒开树洞,打着长长的哈欠,春天,在万物的复苏和期盼中,成为一个令人相思的季节,莫道春尚早,春天已来到。岁月就像一条穿梭往返于河两岸之间的小舟,一次又一次把我们摆渡到季节的尽头。岁岁春节,今又春节。
  素洁的雪花,装扮出童话般的冬天,北风调皮地举着鞭子,追赶着热热闹闹的腊月。在古老的东方,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在全世界无数黄皮肤黑头发之中,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不变的情节——中国春节。
  中国年,是一幅民俗的画卷。朝天的锣鼓敲响了节日的喜庆,红彤彤的春联是新年里一道最动人的风景,新剪的窗花淋漓尽致地开成了春天的第一朵花儿,使我们在快乐中忘却了昔日的烦恼与忧伤。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日子,那是燃烧在隆冬的火苗,红灯笼随风点燃着民俗中最朴实而悠远的向往。点燃着鞭炮脆响声中最美好的愿望。巨龙舞起来了,舞出来的是国泰民安;雄狮耍起来了,耍出来的是繁荣富强;高跷踩起来了,踩出来的是春光大道;唢呐奏起来了,奏出来的是幸福绵长;秧歌扭起来了,扭出来的是五谷丰登;旱船荡起来了,荡出来的是如意吉祥。
  万水千山,阻不了回家的路途,异国他乡,斩不断悠悠故乡情。炎黄子孙的每一滴血液,流淌的都是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他们的一颗颗炽热之心,组成世界上最大的中国结。
  放慢奔波的脚步,收住漂泊的心,从天涯海角赶回我的乡村,偎在那一方灶前,母亲浑浊的目光,是我最温暖瘦弱的故乡。大雪下在了年前,寒风凛冽了岁尾,此刻,阡陌的尽头,我的老屋泊在稀薄的阳光下。母亲和我的兄弟姐妹,在堂屋厨房往来忙碌,他们穿上一年一次的新衣,在向晚的灯光下,笑成一幅幅动态剪影。
  我伫立水边,遥望村前村后的杨柳。房前屋后的时光,串串爆竹绵延起伏,都是我梦中的流黄和红屑,是我儿时恒久的期盼。一家人聚在一起,温热一年里的心事,饮着圆圆的酒窝,荡开一脸的妩媚,花蕾悄然绽放。一家人拢在一起,盘算着新一年的光景,嚼着香喷喷的年夜饭,闪烁一穹的璀璨,绿毯铺过心的产房。一家人拥在一起,总有述说不完的新鲜话题。走亲访友的长队,走不出喜悦的眼帘,硕果挂满心的枝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年的习俗已久,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到汉武帝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春节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具有人性价值、情感价值、伦理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文化价值,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春节文化与中国人有着一种深层的筋骨关联,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现在,有部分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其实,更多的只是表现他们追新求异的一种心态罢了,等他们年岁稍长,便都懂得要皈依春节文化之中。
  中国春节文化中包含了各种精神要素,如:除旧布新精神、感恩精神、追求富贵吉祥的精神、和谐协同精神、人伦礼治精神以及休闲精神。这六种精神便是春节文化的精髓,这些精神都贯穿着人的主体思想本质,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年,是一个厚重的话题,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最醒目的文化符号,它是亲情、伦理的载体,也承载着对未来生活企盼及理想的文化意义。因此,年与其它节日无可比拟,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栖息地、千古传承的同心结,更是炎黄子孙绵延不断的情感结。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年这个传统节日中得到放射和弘扬是必然的,它以浓浓的民族情、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撞击人们的心灵火花,再从火花中迸发出深远的涵义,也正是这种文化的软实力所在,使年,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古老和创新得到有机的链接。
  年文化的孕育时间较长,可以说孕育时间超过了年文化的辉煌时间。它是在几千年风俗中逐步形成的特殊情愫,那古老的民间艺术、古朴的民俗风情,使年文化的展现虽然含着一些迷信色彩,但那是一种以质朴、儒学的文化形态传递思想内涵。它集中体现的时间往往分两个阶段,从进腊月门到腊月二十三,那是年文化初级阶段,此时才开始忙乎,年味还不浓,而到了腊月二十四,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那才是年俗文化的高潮阶段,这期间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拜年、元宵闹花灯,隆隆重重,忙忙乎乎,红红火火,形式多样,花招百出,这些代表年俗文化的形象符号,其内涵归结为心声的语言即驱邪降福,恭喜发财,吉祥如意。那些祭拜祖先、亲人团聚的活动,使年的精神洗礼与传承更新,在亲情浸润和新旧交融的年俗文化中得到升华,无疑,年成为文化的载体。
  年味是春节的灵魂,但它是闻不到的,现代人过春节,吃香喝辣穿红着绿,应有尽有,为啥还感到年味不足呢?我以为这年味主要体现在节日活动的文化含量和民族传统的氛围中。
  每逢过年我总喜欢上街溜达溜达欣赏春联,盼望在红彤彤的气氛中体验浓浓的年味,但每次都不满足,因为能见到的好春联寥若晨星。从前的春联内容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豪迈奔放,不少是托物述志,或借古喻今,大多是联系国家实际和家庭实际,抒发情感,有的是赞美和祝愿,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则显示了一种道德规范和处事哲学,如:书门第春长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些年,街上有卖春联的,其中有手写的,有印刷的。字写的好的似不多,内容也往往千篇一律,离不开“发财”、“福禄”之类,缺乏隽永的意,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对联。
  春节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文化内涵,并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相契合。春季时间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哲学观念。春季是自然性质的而非宗教性质的节日,它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节律。我国旧历属于阴阳合历,同时兼顾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规律。新年第一件事的放鞭炮,就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文化事项的开端,祭神、拜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即对于人类作为一个文化存在的确证。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文化意义,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熔炼出来的传统。我们不是一元化宗教的民族,春节文化的根源,出自自然文化,与道家文化有更深的联系,后来儒家把家族政治、社会政治的东西掺和进来了,佛家再掺和进来,使得春节文化内涵更趋丰富多彩。春节民俗像一条流动的河,正因为有许多支流,它才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春节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大的河流,它像中国老百姓心上的长江黄河,是任何其他民俗不可替代的。
12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上一篇: 《 喧闹与静谧之战

下一篇: 《 四季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洋洋酒酒,隆重推出年文化。本来觉得过年还有一段日子,看了这篇写年的文章,一下子就觉出熟悉而又亲切的年味来。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渭雨轻尘

    年是中国和谐盛世的集中体现。过年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最愉快的,人与人之间也是最容易沟通交流的,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自然也是最高的——冲这一点,就有必要继续热热闹闹地过年。

    2017-01-06

    回复